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3: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步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kuān guǎng shí sǔn shí zhōng rǔ
biàn huà duō duān guān shǎng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系(xì)绳子  稍(shāo)微  蜿(wǎn)蜒
B.漆(qī)黑   上源(yuán)  盘曲(qǔ)而上
C.浙(zhè)江  仿佛(fú)  呈(chéng)粉红色
D.一簇(cù) 臀部(tún) 狭窄(zǎi)
3.描写景物时,所在位置不同,观察角度及视野就不同,下面句子中观察视角不正确的( )
A.站在郁金香前,我的目光聚焦在那毛茸茸的黄色花蕊上
B.大树眺望着脚下的小草
C.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环顾四周,满眼绿色
D.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
4.《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A.孔隙→内洞→洞口→外洞一出洞→途中
B.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途中→孔隙→内洞→洞口→外洞→出洞
D.孔隙→内洞→洞门→外洞→途中→出洞
三、填空题
5.给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一个恰当的词语。
1.在洞口拾头望,山相当高,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 )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不相同。( )
6.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我们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 )
2.公路盘曲而上。 ( )
3.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
7.比一比,再组词。
兀( ) 适( ) 栽( ) 甸( )
无( ) 话( ) 裁( ) 句( )
8.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
2.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9.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三个描写“山”的四字词语:___ ___ ___
(2)写出三个描写“水”的四字词语:______ ______ ______
(3)写出三个描写“看”的四字词语:____ _____ _____
10.根据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浏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
2.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是_________。
3.作者按_________孔隙、_________孔隙、_________孔隙的顺序写出了孔隙______、_______的特点。
四、信息匹配
11.“端”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端正,不歪斜;②项目,方面;③仔细地看;④用手很平正地拿着。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端”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出了两杯茶放在了桌子上。( )
12.选词填空。
隐蔽 隐瞒
(1)犯了错误我们要勇于承认,绝不( )。
(2)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 )所藏身。
五、语言表达
13.读句子,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4.加点字“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_______和_________,“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___________的感觉。
1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泉水是从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B.画线句是一个设问句,具体说明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
C.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内洞的小。
16.“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中的“挤压”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选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游览完孔隙后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九曲溪漂流
但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 );有的则雄踞一方,( );有的像玉女插云,( );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8.在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风骨刚健
19.九曲溪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_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随舟移,作者仿佛听到了朱在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20.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1.下列对画“﹏﹏”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
(2)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
(3)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
(4)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
22.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宽广 石笋 石钟乳
变化多端 观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笋、乳、端、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读音,要注意区分易错字的读音。在本题中,读音全部正确的是C项。
A项:系——jì 蜿——wān B项:盘曲qǔ——qū D项:狭窄zǎi——zhǎi
3.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聚焦: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一点。句子意思是我的目光集中在郁金香毛茸茸的黄色花蕊上。正确。
B.眺望:从地势高的地方向远处望。大树眺望脚下的小草,使用不正确。
C.环顾四周:观察周围的地方。全面观察。 朝四处看。 顾是看,望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是:我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朝四处看,到处都是绿色。正确。
D.张望: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或向四周或远处看。句子意思是:我向彼岸看。正确。
4.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游览顺序。
故答案为B。
5. 突兀森郁 颜色各异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概括,以及对词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突兀森郁:突兀:高耸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草木多而茂盛。
颜色各异:异:不同。
6. 好像 弯曲 宽阔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7. 突兀 适合 栽树 缅甸 无形 说话 裁衣服 句号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给形近字组词的能力。
首先知道每个汉字的意思,再进行组词。
兀: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
无: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
适:切合,相合:~当。舒服:~意。舒~。刚巧:~中。~值(恰好遇到)。刚才,方才:~才(刚才)。~间。往,归向:无所~从。旧称女子出嫁:~人。
话: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说,谈论:~别。
栽:移植:~树。~植。~花。~培。安上,插上:~绒。~赃。秧子,可以移植的植物的幼苗:桃~。树~子。跌倒:~跟头。指失败或出丑。
裁: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剪。减除,去掉一部分:~减。决定,判断:~判。安排取舍:体~。别~。独出心~。节制,抑止:制~。古同“才”,仅,方。
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田野的出产物:“纳货贝于君,则曰纳~于有司”。治理。
句: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
8. 拟人 比喻 设问 排比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小学阶段对修辞的要求是:掌握比喻、拟入、夸张、排比、设问、反语、引用对比、对偶、反复、借代等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领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拟人句,从“显得精神”可以看出。
(2)比喻句,此句将“洞口”比作“桥洞”,“洞内”比作“大会堂”。
(3)此句自问自答,属于设问。
(4)此句连着四个相同结构的“时而”,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9. 高耸入云 崇山峻岭 危峰兀立 碧波荡漾 水平如镜 波澜壮阔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举目四望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按要求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注意审题,看清楚词语的要求,本题是写“山、水、看”的四字词语,填写相关词语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结构符合要求,其次平时多注意积累,增大词汇量,所填词语要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此题答案不唯一,注意书写准确。
描写“山”的四字词语:峰峦雄伟、奇峰罗列、连绵起伏、山崩地裂等。
描写“水”的四字词语:水波粼粼、风平浪静、水趣盎然、波光潋滟等。
描写“看”的四字词语:虎视眈眈、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探头探脑等。
故答案为:高耸入云、崇山峻岭、危峰兀立;碧波荡漾、水平如镜、波澜壮阔;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举目四望。
10. 叶圣陶 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 沿途风光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观察 进入 离开 窄 小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课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11. ② ③ ④
【详解】此题考查字义理解。
由于生字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些字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要学会“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生字的意思。有些字有多种义项,就要“借助"前后文,把字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通过分析比较,对照具体语境,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最后把选择的字义,放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中“变化多端”意思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端”在这里的意思是:头绪、方面。故选②。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中“端详”意思是:认真地看,仔细地打量。“端”在这里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故选③。
(3)“他端来一把椅子放在了老爷爷的身旁。”中“端来”意思是:抬来,用手环抱物体呈平托势拿过来。“端”在这里的意思是:用手平正地拿着。故选④。
12. 隐瞒 隐蔽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1)隐瞒:隐讳其事,不敢表明真相。根据语义应选“隐瞒”。
(2)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根据语义应选“隐蔽”。
13. 沿途溪流的样子和声音“随着山势”时时在变化。 可以体会到孔隙的小。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句的理解和加点字的含义进行分析。
1. 这句话中几个“时而”写出声音“随着山势”时时在变化。“随着”可以看出伴随着山势的变化过程。
2. 本句话中“稍微”“一点儿”可以看出这个空隙的距离是非常的小。
14. 姿势 紧张的心理 紧张、担忧 15.B 16.不能,“挤压”一词写出了孔隙给“我”的感觉,进一步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17.我会说:“大家一定要坐船来感受孔隙的黑、小、险,领略奇特风光。”
【分析】14.本题考查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结合文中“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可知,“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姿势和紧张的心理。结合文中“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可知,“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作者紧张、担忧的心情。
15.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结合文中“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可知,选项A错误;设问句:指“自己提出问题,在文章后面自己给了回答”,画线句子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写出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选项B正确;结合文中“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可知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孔隙的小。选项C错误。
16.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
分析通读文章,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挤压”意思是从四面往中间压。“挤压”不仅有“挤”的意思,而且还有“压”的意思。“挤压”用词准确,说明作者用心去体会,感受真实;与文中”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相呼应。突出了孔隙的小,删去就体现不出了。
17.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18.风骨刚健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19. 朱熹游览而写的《九曲棹歌》 两岸青山 峭壁 险滩 峡谷 深潭 20. 比喻 拟人 排比 21. √ √ × √ 22.表达了作者对可供自己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九曲溪的喜爱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威武凛然”的意思是威严,让人心生敬畏,更强调气势。句子中“雄踞一方”指的是凭借着强有力的气势和力量占据、统治着一方地盘。与“威武凛然”意思相配。
“亭亭玉立”形容身材修长、挺拔。与玉女挺立在云雾缥缈中的形象相符。
“风骨刚健”包含了雄健有力,刚强的意思,更强调姿态,与虎跃龙腾的姿态相配。
19.本题考查信息搜集和概括能力。九曲溪因何而闻名,可以在文中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应的答案。
观赏一溪碧水的内容在第三自然段,由“再看两岸群山”可知作者看完碧水,再看群山。
由第四自然段中“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可以得知一路经过哪些地方。
2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由画线句子连用了四个“有的……”这种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将群山比作“虎、龙”可知运用了比喻。从“雄踞一方、亭亭玉立、俯瞰”这些词语中,可见作者将群山当作了人来写,运用了拟人。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目重点分析的是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断正误。
(1)“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法正确。
(2)“观景色、视清流、闻水声、嬉浪花”可见游客在九曲溪一边随波逐流,一边赏景玩耍。说法正确。
(3)“惊险刺激”在句中没有体现,说法有误。
(4)联系下文的“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漂流中悠然自在的心情。说法正确。
2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从第一段的“沉醉其中、震撼”,到乘竹筏随着碧水穿谷绕峰,欣赏两岸风光,再结合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