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1第4专题第一单元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
2.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2.学会运用实验、资料、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对食品图片以及商品标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4.通过对二氧化硫功与过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哲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阅读讨论、对比总结等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品
1.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
2.实验仪器:注射器(已收集40mLSO2)、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50mL小烧杯、小气球等。
3.实验药品:蒸馏水、pH试纸、石蕊试液、KMnO4溶液、BaCl2溶液、H2O2溶液、盐酸、品红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和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环境恶化的原因,引出酸雨,引出本课主题。
[板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SO2的性质
[教师实验]:演示“模拟酸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推测SO2可能具有的性质。
[学生]:学生讨论,总结现象:鲜花褪色,蓝色石蕊纸花变红等。
推测SO2可能具有的性质:
SO2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SO2具有漂白性。
2.探究一:验证二氧化硫可溶于水
[教师设问]:你能否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SO2可溶于水呢?
[学生]:学生讨论,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并测定SO2水溶液的pH。
[板书]:1.SO2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
[教师设问]:为什么SO2水溶液会显酸性?
[学生]:SO2与水反应生成了H2SO3。
[板书]:2.SO2与水反应
[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观察分析该反应特点,得出H2SO3的不稳定性
[教师]:提供某地酸雨样品随时间变化的一组pH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
[学生]:学生根据资料、阅读课本、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
[教师设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SO2与O2的反应,SO2在该反应中的作用。
[学生]:学生分析得出SO2具有还原性。
3.探究二: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设问]:如何用实验证明SO2具有还原性呢?
[学生]: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选择典型,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1:向KMnO4溶液中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观察现象
2: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几滴3%的H2O2溶液,观察现象
[教师]:用双氧水与SO2反应验证SO2的还原性,你认为可行吗?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呢?
[学生]:没有明显现象。
4.探究三:探究SO2被氧化后的产物
[教师]:提供资料BaSO3沉淀可溶于稀盐酸,BaSO4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向上述学生实验2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另取一试管,向试管中加入2mL SO2 溶液,滴加BaCl2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结论]:SO2被氧化为SO42-。
[板书]:3.SO2具有还原性
5.探究四:探究SO2的漂白性
[教师]:通过学生推测SO2具有漂白性,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得到用实验探究SO2漂白性的方案,并提供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逐滴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在试管口套一个小气球,然后加热试管,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作以上改进的利处。
[学生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板书]:4.SO2具有漂白性
[教师]:根据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并与氯水等漂白原理对比。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硫的用途。
[板书]:二、SO2的作用
[教师设问]:如何看待二氧化硫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布置作业]:1.从化合价角度分析,SO2除了具有还原性外,是否具有氧化性?通过哪些反应可以说明该性质?
2.请查阅资料了解①空气中SO2的来源;②目前酸雨的污染现状;③防治酸雨的办法,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关于酸雨的小论文。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结构→性质→用途,而是从现实实际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课前循环播放的优美风景图片与一组环境污染图片的对比,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课堂创设“模拟酸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四个探究活动。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产生明显现象说明SO2可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表明S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推测SO2具有还原性。学生设计实验验证SO2的还原性。③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产物。④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并分析其漂白原理。通过一些场景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化学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设计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将以往采用SO2气体进行的实验,在可能的情况下改为SO2水溶液进行实验(如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中用SO2水溶液代替SO2气体与品红溶液反应),并且尽可能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如针筒实验、增加小气球密封等),以防止或降低污染。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侧重不同,SO2的氧化性以及空气中SO2的来源和防治酸雨的办法等内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呈现,而是将其作为课外探究问题提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课外自主探究,也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
课件31张PPT。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苏教版※化学1
专题4
第一单元
想一想:“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推测一:SO2可以溶于水推测二:SO2能与水反应推测三:SO2具有漂白性通过这些现象你推测一下SO2可能 具有哪些性质。蓝色石蕊纸花变红,鲜花褪色 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有 明显现象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SO2确实可以溶于水吗?探究一:验证SO2可溶于水分组实验①向收集40 mLSO2的50mL注射器中, 吸蒸馏水液面至刻度线10mL处,振荡, 观察针筒内气体体积的变化。②试管中加入2mLSO2溶液,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SO2溶液点在试纸中部,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气体体积减小pH大约为3想一想:为什么SO2水溶液会显酸性?你能写出SO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吗?为什么用可
逆符号呢?生成了H2SO3 H2SO3不稳定,同时分解成SO2和水试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变化的可能原因。某科技小组同学在一硫酸厂附近采集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数据记录如下:想一想:H2SO3与O2反应,生成强酸H2SO4想一想:形成硫酸型酸雨可能有哪些途径?
你能用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吗?2SO2+O2 2SO3 催化剂+4+6试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SO2与O2 的反应中SO2的作用?想一想:探究二:SO2的还原性如何通过实验证明SO2具有还原性呢?紫红褪去没有明显现象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再逐
滴滴加KMnO4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再滴
加3%的H2O2溶液,观察现象。设计实验:验证SO2具有还原性资料卡:BaSO3 +2HCl = BaCl2 + SO2↑+ H2O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O2与H2O2确实反应了呢?需要检验什么
离子呢?【思考】探究三:探究SO2氧化产物①向刚才滴加双氧水的SO2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观察现象;放置片刻后滴
加稀盐酸,观察现象。②另取一试管,向其中加入2mLSO2水溶
液,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没有明显现象SO2 + H2O2 = H2SO4H2SO4 +BaCl2 = BaSO4 ↓+2HCl☆ 反应方程式:探究三:探究SO2氧化产物探究四:SO2的漂白性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SO2的漂白性呢?设计实验:探究SO2的漂白性①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逐滴滴加品红
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红色消失, 最终溶液为无色小气球涨大,
溶液恢复红色①SO2能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性②在试管口套个小气球,然后加热试管,观察
现象。【结论】思 考:SO2漂白原理:无色
物质加热或长时间SO2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为什么是某些呢?so2+某些
有色物质氯水的漂白与SO2漂白有何不同呢?交流讨论氧化漂白永久性漂白漂白大多数有色物质,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想一想:SO2可用来漂白纸浆及草帽等编织物资料卡:SO2可以用来杀菌、抗氧化、防腐思考:如何看待SO2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应辩证
看问题 *不合理利用化学物质会危害人类,
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危害:形成酸雨;造成大气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课后作业:2. 到图书馆查资料或通过上网查找
①空气中SO2的来源
②目前酸雨的污染现状
③防治酸雨的办法
结合自己的想法写一篇与酸雨有关的小论文,发送到lyg-why@163.com1.从化合价角度分析,SO2除了具有还原性外,是否具有氧化性?通过哪些反应可以说明该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