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9: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发奋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发奋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殷秀梅演唱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同学们,听完《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发奋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
课件出示——
1.作者简介
舒婷,生于1952年,原名龚佩瑜。当代著名的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散文集《秋天的情绪》《心烟》等。代表诗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等。
2.背景链接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获得“1978—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3.文体知识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风格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4.字词积累
(1)给红色字体注音。
绯红(fēi)隧洞(suì)蜗行(wō)
干瘪(biē)淤滩(yū)驳船(bó)
簇新(cù)胚芽(pēi)笑涡(wō)
喷薄(bó)纤绳(qiàn)迷惘(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蜗行: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胚芽: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欣赏朗诵视频,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小声跟读,并说说听后的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谈感受。
【朗读指导】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缓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向祖国的深情诉说,节奏舒缓,语调深沉,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吻合。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诗句简短急促,情绪强化深切。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表达的是一种祈愿,节奏比第一节稍快。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显示祖国蒸蒸日上的状态,节奏明快。
第四节,节奏更快,运用排比,加强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诗人的宣言,声调铿锵,激情昂扬。
这首诗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二)深入探究
1.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并小组探讨,“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筒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我”与祖国的关系: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不难看出“我”与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
文本表达的情感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的方式,抒发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细读课文,结合“思考探究二”,在诗中标画出出现的意象,解释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
【交流点拨】
“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第二组意象写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穷和苦难而丧失希望;
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
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情。
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通过这些意象跌宕起伏、层层涌向高潮。
(三)赏析语言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合作探究】
“破旧”表明历史之久,表明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破旧”“疲惫”的原因,极言单调、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这一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
(2)是“飞天”袖间/落到地千百年来未面的花朵
【合作探究】
这句话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这一形象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称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合作探究】
“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4)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合作探究】
“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转折,其势不可阻挡,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生活即将到来。
(四)探究写法
1.想象奇特,比喻新颖。
【合作探究】诗歌选择一系列富有象征性的形象表明“我”和祖国水乳交融的关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些形象显得互不连贯,但在总体上构成了内在统一的美,给读者以更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写到祖国的历史时,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概括了祖国历史上贫穷落后的状态。写到祖国的新生时,诗人用“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把生机勃勃的祖国新貌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一组组意象,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对祖国历史、现实、未来的哲理性认识互相渗透而凝成的,这种“意象迭出”的方式,能让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更广阔,更具有立体感。
2. 用词准确,语言生动。
【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又分别在它们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诗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仿佛一幅幅画面在读者眼前一一掠过。在此基础上,诗人向祖国深情诉说,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另外,“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等词语的连续使用,也使诗歌显得更连贯,更有层次,这些词语如一首乐曲,逐渐奏到了高潮,达到了感情抒发的极致。
3. 运用反复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
【合作探究】
诗中每一节的结尾都用“祖国啊”一句,形成节间的间隔反复,既体现了诗人的感情由哀伤低沉逐渐转向亢奋热烈的变化过程,又达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诗歌最终以重复性的咏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得以升华。
五、拓展延伸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又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交流赏析】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联系在一起。
在追求理想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因而不让;自己停息。
六、板书设计
苦难的历史——痛苦悲哀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痛苦的希望——悲怆祈愿热爱祖国
崭新的祖国——欣喜激动献身祖国
奉献的誓言——奋发献身
七、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读是语文的生命,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都应重视朗读,诗也不例外。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反复去读,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那么不仅能品到节奏美,读出情感美,还能诵出意境美。在研读文本时,有情感的带动,学生也就更便于在意象中去悟意境。本堂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有小组讨论,有不同形式的朗读,互动效果较好。
【备课素材】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二)舒婷简介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三)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的含义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