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群落的演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5-14 14:34:51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第三章 生态群落的演替本章回顾总结常考点:种群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
【考点分析】在近几年高考中种群考点主要有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等考点。群落结构与演替考点是新课标考纲新增内容,在课标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为群落的演替类型和群落间的生物种间关系。【高考冲浪】
1.(2012重庆高考)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2.(2012福建高考)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答案:C
3.(2012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
答案:B 谢谢观看!课件44张PPT。第三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1.理解种群的概念。
2.尝试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掌握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S”型曲线,以及形成条件、数量变化规律。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生物的 个体。
2.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个体所没有的特征是 ,主要包括:①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 ;④性别比例。同种所有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3.种群密度
(1)概念:指 或体积内某一种群 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①样方法
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 ,通过计算若干 中某种生物的 个体数,然后以其 估算种群 的方法。单位面积全部个体随机样方样方全部平均密度总体平均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a.含义: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 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再进行 。根据重捕样本中的标记比例,估算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标记 未标记 迁入和迁出 5.年龄结构
(1)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 的比例。
(2)作用: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分类: 、稳定型、 。
6.性别比例
(1)含义:种群中 数量的比例。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的变化。个体数量增长型衰退型雌雄个体种群密度
7.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及意义
(1)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 、 、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是 的主要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不是,鱼在分类上是“纲”的单位,鱼纲包括很多种类的鱼。
2.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种群还是物种?
提示:种群。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1.“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 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2)理想条件:食物(养料)和 充裕、气候适宜和 等。
(3)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表示式: 。连续增长空间条件没有敌害Nt=N0λt
2.“S”型曲线
(1)含义:在 (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下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所允许的 (K值)时不再增加。有限环境条件最大值
3.人为干扰对种群数量的影晌
(1)人为干扰导致物种 遭到破坏,生活空间逐渐缩小,会加快野生生物的绝灭速度。
(2)生物资源过度的 和 也会使种群数量下降或物种绝灭。
(3) 对种群密度的变化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等。生活的环境开发利用环境污染3.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的增长速率变化如何?
一、种群及其特征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图示
“+”、“-”分别表示增加、减少;
“―→”“┄→”分别表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
答案:D1.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图示中①~④分别是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主要是诱捕雄性昆虫;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和迁出。
答案:D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S”型曲线
1.种群增长“J”型曲线与“S”型曲线比较2.“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1)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2)当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3)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可持续获得数量最大。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使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灭鼠最好在cd段进行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解析:对天鹅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只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K值表示某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若改变条件,会使K值变化。如建立天鹅种群的自然保护区,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bc段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Y为“S”型增长,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B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理论指导】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和一些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的调查。
(2)样方选取:要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3)样方大小的确定。视被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温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一般地说,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4)常用的样方选取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①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方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方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的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基本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2.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
②方法步骤
【操作要点】
(1)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标记技术要点:①标记不能过分醒目;②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案例探究】
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选择适宜的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对于一个种群,我们一般很难确切知道其种群数量,只能通过调查其种群密度近似估计其种群数量。对于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可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则采用标记重捕法。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答案:B谢谢观看!课件40张PPT。第三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
2.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
3.会判断分析常见的种间关系。
4.知道群落的空间结构。
5.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一、生物群落
1.群落
(1)概念:生态学上把在 内、占据 的相互之间有 或 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组成:由一定的 、植物和 种群组成。
2.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群落中 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 ,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同一时间一定空间直接间接动物微生物物种个体数量物种数目 物种数目 样地面积 物种丰富度指数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植物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吗?
提示:不能,还应包括所有的微生物。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两种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2.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 和 ,如水稻和稗草。
3.捕食:一种生物以 生物为食,如牛吃草。
4.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 、组织或 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 的现象。相互得益争夺资源空间另一种体液已消化利用造成危害2.乌鳢俗称黑鱼,性凶猛,吃小黑鱼、其他小鱼及蛙等小动物,请问吃同种小黑鱼和吃其他小鱼都属于捕食吗?为什么?
提示:吃同种小黑鱼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关系;吃其他小鱼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三、群落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
2.类型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 。
(2)水平结构
①含义: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 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②影响因素: 、光照、 、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分层现象水平状态地形湿度
3.生态位
(1)含义: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 、 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 。
(2)意义: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 的能力。时间空间功能关系与作用环境资源3.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其分层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主要是温度、食物和含氧量。一、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种群和群落的比较2.种间关系的比较
【归纳拓展】(1)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要先判断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然后再确定具体的关系类型。
(2)捕食曲线中“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即B捕食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被捕食者一般不会被捕食者灭绝。 (2012大纲全国高考)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田鼠以杂草为食,捕食关系;杂草与豌豆争夺水分、阳光、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根瘤菌与豌豆互利共生;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内的病毒。
答案:B1.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率下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因素制约。
答案:B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生态因子常常不均匀,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阴生植物。3.生态位
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如温度、湿度、pH、压力(如在深水中)等,它们需要什么食物,它们与其他生物有什么关系等,也就是说,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一个群落中各不相同的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态位。 (2012大纲全国高考)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D2.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解析: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
答案: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理论指导】【案例探究】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
(2)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4)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5)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6)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为实验目的,即所处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习性,即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而甲螨在水中易腐败变质。不同生物之间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设计表格时应注意实验目的即调查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答案:(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2)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3)较强 微小
(4)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5)竞争 捕食(6)××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谢谢观看!课件31张PPT。第三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2.区别开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 的演变现象。
2.主要标志
(1)群落在 上发生了质变。
(2)在一定区域内 被 逐步 的过程。另一个群落物种组成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3.类型
(1)原(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 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 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②过程
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未有过彻底消灭了地衣草本植物土壤条件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
提示: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 (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因素 作用的结果。
2.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 、 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 起着促进、 、改造和 的作用。
3.人类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 和 置于人为控制之下。内部因素有意识综合有目的生态关系抑制重建方向速度2.群落的演替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在一种稳定状态。一、群落的演替
1.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对比2.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群落有机质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
(5)物质循环:从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归纳拓展】(1)群落演替类型的区分依据是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2)原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原因是原生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分生活着的器官等)。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B.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不能够影响其顶极群落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解析:早期的群落一定具有物种多样性低、结构简单等特征;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中早期出现的生物简单,不可能改变外界环境,外界环境条件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答案:C1.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撒哈拉沙漠撒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解析: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如A选项;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B选项正确;鉴于多年来人类对自然认识不足而对自然进行的疯狂掠夺,最终导致洪灾频繁、风沙肆虐等后果,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但不可能决定演替规律,撒哈拉沙漠属于干旱的荒漠地区,即使有人的作用也难演替成森林群落。
答案:D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内部因素
(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一物种内部个体互相帮助,会提高本物种的生存能力,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会提高其优势地位,如蚂蚁、蜜蜂。
②种内斗争:同一物种内部也会因食物、生存空间等限制因素而发生斗争,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2)种间关系:新物种迁入的最初表现大多是种间相互制约,如捕食、竞争。定居后会出现生态位的变化。群落的内部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2.外部环境因素
(1)外界因子的变化。
(2)群落本身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人是自然界中的人,不可能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2.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演替应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即使没有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B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课题
【理论指导】
1.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2.探究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因素。【案例探究】
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
①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冷却至室温后,在大烧杯中加入3/4容积的干稻草溶液,取一滴溶液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此烧杯放置在一个不受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它滋生大量的细菌。
②放置3天后,用池塘水加满烧杯,混合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③每隔3天,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④当你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回收溶液。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
(1)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观察到的这些生物来自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预测一下,烧杯中的群落将如何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群落中的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能观察到的生物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随着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异养型的原生动物数量会越来越少,最后趋于消亡。
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
(3)原生动物消亡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