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个体的稳态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个体的稳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5-14 14:39:26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和稳态本章回顾总结常考点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考点分析】人体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分析,特别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每年都考,这也是一个容易失分的知识点,经常以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为落脚点,以实验分析与探究的形式进行考查。
【高考冲浪】
1.(2012全国高考)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解析:本题以膝跳反射为例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兴奋传递的特点等知识。感受器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的不同环节逐级传递,最终完成反射活动,故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都会导致反射活动不能完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B
2.(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产生的机理、兴奋传导的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构成多个突触,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A
3.(2011海南高考)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解析: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膜外的Na+通过Na+通道被动运输进入细胞,故选A。
答案:A4.(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免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内环境及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的,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下一神经元b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2)兴奋时,膜电位外负内正,因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N点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元b。(3)皮肤红肿时因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组织液增多;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常考点二:免疫调节
【考点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经常通过免疫过程模型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分析,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该部分的重点考查内容。【高考冲浪】
5.(2012海南高考)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在胸腺处分化、成熟的T细胞可存在于淋巴、血液等处。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HIV能特异性识别人体内的T细胞,并侵染、攻击T细胞,使T细胞数量下降。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2广东高考)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机体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A错误;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均可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错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是由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完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不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错误。
答案:B7.(2012四川高考)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解析: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而题中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所以D错误,符合题意;M细胞能够传递抗原的信息,A正确;能够攻击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B正确;效应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C正确。
答案:D
8.(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能影响B细胞、T细胞的活动,都与机体免疫有关,故A对;记忆细胞是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不再增殖分化,故B错;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故C对;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家畜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免疫力,故D对。
答案:B谢谢观看!课件13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专题大舞台内环境成分的识别
1.巧识内环境的成分
确认某种成分是否为内环境的成分最简捷的方法是确认该成分是否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中。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及淋巴中的一切物质均可看作内环境的成分。
(1)以下三类物质属于内环境: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①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②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识别内环境示意图
示意图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图形化,即将题目中的信息蕴含在生理结构图中。解答此类题,要认准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然后综合分析、挖掘示意图的内涵与外延,将图形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准确地用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完成“图→文”转化。最后,一定要将“对图形的认识”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乳酸      B.H2O、Na+
C.C6H12O6 D.血红蛋白、胃蛋白酶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机体细胞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主要存在于血浆中,H2O、Na+、C6H12O6在血浆、组织液、淋巴中都存在,因此A、B、C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细胞内液成分,胃蛋白酶主要存在于消化道中,是外环境成分,因此应选D。
答案:D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氨基酸和唾液淀粉酶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内液,②中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中的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酶,分布在消化液中,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他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3.如图所示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图中有一个箭头方向画错了,请用文字叙述更正过来______。
(2)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有关。
(3)④的循环发生障碍,人体会出现______现象。
(4)②与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解析:图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其中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1)由上可知,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而组织液只能进入淋巴,不能由淋巴进入组织液。因此题图中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是错误的;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当④的循环发生障碍后,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液增多,即组织水肿;(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答案:(1)毛细淋巴管内的物质不会再流回组织液 (2)无机盐、蛋白质 (3)组织水肿 (4)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③、④中蛋白质含量很少谢谢观看!课件42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第一课时 稳态的生理意义 体温调节
1.了解内环境的组成。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1)体液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细胞外液又称作_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1.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肝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提示: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
2.稳态
(1)概念
在 和 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 、酸碱度及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渗透压各种化学成分
(2)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 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是负反馈。反馈调节正反馈相反2.在取血进行肝功化验时,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是一个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血浆中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及表示: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 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
2.体温的来源:体内 、 、 等氧化产热,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 。体温恒定的原因是 达到动态平衡。
3.调节中枢: 。
4.调节方式: 调节。
5.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条件。直肠糖类脂肪蛋白质骨骼肌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下丘脑神经—体液必需3.为什么人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工作容易中暑?
提示: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机体散热受阻,超出人体体温调节范围,从而导致机体体温升高而引起中暑。2.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3.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媒介。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可用下图表示: (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知识。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失水。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血浆中的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答案:C
【归纳拓展】 不同细胞的具体内环境1.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④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识别图中各结构名称: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状,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则是组织液。
答案:D二、体温调节
1.体温
(1)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2)体温恒定的原因: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体温调节的过程
(3)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恒定的体温保证酶的活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解析: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寒冷环境,人体的汗腺分泌减少、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炎热环境,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
答案:C【方法规律】 体温调节的方式
(1)人体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方式,通过调节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
(2)在炎热时的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在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2.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B.在50~90分钟,皮肤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室温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
C.第9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而皮肤温度明显发生变化。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皮肤内血流量减少,所以皮肤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热量减少。但是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故C项错误。
答案:C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理论指导】
(1)取材、分组、编号。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器材,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分2组,也可以分若干组,每组进行明确的标记,便于实验观察、统计、比较和叙述。
(2)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除实验变量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饲养等条件要相同且适宜,即控制无关变量。
(3)检测、观察、统计、比较。对于植物实验和某些动物实验,分别进行实验处理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出现结果。而有些实验进行实验处理之后,在较短时间(1~2小时)就可观察到现象。要仔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现的差异,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必要时辅以图表。【案例探究】
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进行着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会引起机体pH的变化,血浆中存在着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
(1)实验原理:血液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如H2CO3和NaH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作用,当酸性物质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会与______发生作用,最终使血浆pH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2)实验步骤:
①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1、2、3、4。
②向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柠檬酸钠(0.1 g/mL),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
③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Na2CO3。搅拌后取少量液体测定pH,记录。1号试管pH的变化记作ΔpH1,2号试管pH的变化记作ΔpH2。
实验结果:ΔpH1______ΔpH2,原因是______________。④从3号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记录。然后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等量______,测定pH。3号试管pH的变化记作ΔpH3,4号试管pH的变化记作ΔpH4。
实验结果:ΔpH3______ΔpH4。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碱性物质会与血浆中的H2CO3发生反应,酸性物质会与NaHCO3发生作用。本题是验证性实验,设置的空白对照应加入的是等量蒸馏水。血液中碳酸与碳酸钠发生作用,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反之亦然。
答案:(1)H2CO3 NaHCO3
(2)②等量蒸馏水
③< 血液中碳酸与碳酸钠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所以对pH影响不大 ④乳酸 < 血液中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会分解成水和CO2,所以对血液pH影响不大
(3)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谢谢观看!课件44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课时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血糖调节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过程。
2.血糖的平衡及调节过程。
3.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一、水、盐的来源和去路
1.水的平衡肾小管原尿排泄肾小囊3.水平衡的调节
(1)引起调节的因素: 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2)调节中枢: 。
(3)感受器: 感受器。
(4)参与调节的激素:抗利尿激素。
①分泌部位: 。
②释放部位: 。
③作用:促进 和 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下丘脑渗透压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后叶肾小管集合管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以Na+、K+为例)
(1)调节方式: 调节。
(2)参与调节的激素: 。
①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②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的主动吸收和对____的分泌。
负反馈醛固酮Na+K+1.人体过度失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2.试分析人体失水与失盐的关系。
提示:①失盐一定伴随失水,失水不一定伴随失盐。
②排水和排盐的共有途径有三条:即肾脏以尿液的形式;皮肤以汗液的形式;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但主要途径均为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二、血糖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血糖就是指血浆中的 ,血糖随血液的流动到达全身各处,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血糖的来源:①从肠道内吸收;② 分解产生;
③非糖物质转化。
(3)血糖的去路:①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合成 或脂肪酸;③转变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葡萄糖肝糖原氧化分解糖原3.糖原都可以和葡萄糖相互转化吗?
提示:不可以。只有肝糖原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2.血糖调节过程
(1)
(2)血糖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胰岛A细胞
3.血糖失调疾病
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会患 或糖尿病。
(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空腹血糖浓度≥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血糖浓度≥ mmol/L。
(2)糖尿病患者症状:“三多一少”,即 、多食、_____和 。低血糖7.011.1多饮多尿体重减少4.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吗?
提示:出现糖尿不一定是糖尿病,如一次吃糖过多,或肾小管病变也会形成糖尿,但不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诊断时应检查胰岛素含量和血糖含量。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
特点:摄入量≈排出量
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的动态平衡是靠水的摄入和排出来实现的。
(2)水平衡调节过程。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归纳拓展】(1)水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但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只有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合成后,运送并储存在垂体后叶中。受到刺激时,垂体后叶就将它释放到血液中。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3)醛固酮在促进对Na+吸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对水的吸收。
(4)钠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下图所示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解析: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引起渴觉。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C1.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解析: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且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会增强。
答案:C二、血糖的平衡及调节
1.调节过程2.与血糖平衡有关的三种激素的比较
【归纳拓展】(1)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方式)和神经—激素调节。
(2)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等。
(3)血糖高(过高)或血糖低(过低)是“起因”,通过各种调节使血糖浓度趋于正常是“结果”。 根据图示内容判断,下列有关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的实现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的实现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的实现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促进④、⑤、⑥等过程的实现;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肝糖原可分解成血糖。
答案:D2.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为0.8~1.2 g/L)。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正常人血糖浓度的变化及其原理,然后再结合图表曲线逐项分析。a受试者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是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前30 min内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葡萄糖经消化道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上升;经消化吸收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30 min后血糖浓度降低,在120 min后是由于氧化分解等使血糖浓度降低,此时需要肝糖原分解来维持血糖平衡;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为0.8~1.2 g/L,只有c能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3.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1)1889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糖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化,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
(2)饭后10分钟,图中的激素②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激素是由图中的________分泌的。
(3)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激素②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激素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解析:本实验说明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而与胰腺泡组织无关,从图可知,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激素②是胰岛素,饭后10分钟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1)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胰腺泡无关
(2)分泌增加 B细胞
(3)激素②促进糖原合成;激素①促进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特异性对照实验
【理论指导】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同的实验。设计对照实验便于实验前后对比或组间对比,得出明确可信的结论,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常用的对照类型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作任何处理。如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斐林试剂,作空白对照。
(2)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即是如此,关键要看清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
(3)相互对照,指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设置的各个温度梯度组之间即可相互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4)条件对照,指虽给对照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不是所研究的处理因素,突出实验实施的处理因素与实验研究的因素间的差异,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案例探究】
糖尿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胰岛素,且生理作用相同。请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实验材料:两只发育良好的白鼠,甲、乙两试管,新配制的斐林试剂。
(2)实验原理:(略)。
(3)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手术摘除一只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另一只白鼠不作任何处理,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液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步: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_并________。
(4)实验现象:甲试管:_________;乙试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思考:
①如果给摘除胰腺的白鼠饲料中加入胰岛素制剂,上述实验结果有无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中也有口服药品,你认为这些口服药品的作用机理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第二步:取摘除胰腺的白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再取等量的未作处理的白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
第三步: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4)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5)①无变化,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饲料中的胰岛素在消化道内被水解为氨基酸,失去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②口服药品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谢谢观看!课件49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三课时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知道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2.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3.人体免疫失调的疾病。
4.了解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措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类型
1.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 ,维持自身 的功能。排除抗原性异物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3.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对病原体不具有 。
②组成:
第一道防线: 、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 和炎症反应等。
(2)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针对 。
②组成:特异性免疫细胞。选择性或特异性皮肤抗菌蛋白某种病原体1.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主要场所分别是什么?
提示:免疫细胞生成的场所是骨髓,成熟的场所是胸腺和骨髓。二、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1)免疫细胞:主要是 。
(2)免疫过程:B淋巴细胞2.细胞免疫
(1)免疫细胞:主要是 。
(2)免疫过程:T淋巴细胞2.在第三道防线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提示: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1)概念:免疫功能 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或艾滋病)
a.病原体为 ,其是一种 病毒,遗传物质由 组成。
b.病因: 引起的。
不足或缺陷HIV逆转录两条单链RNA分子是HIV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
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a.病因:由于 导致的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
b.举例: ,患者会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遗传B细胞免疫缺陷病2.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1)概念:机体 时,产生以 或___________为表现的反应。
(2)类型
如花粉引起的哮喘、青霉素引起的 等。
(3)防治措施:找出过敏反应中的 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再次接触抗原组织损伤功能紊乱过敏性休克过敏原3.自身免疫病
(1)概念:机体出现异常,将正常细胞当做 加以排斥,或使其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2)举例:风湿性心脏病。
4.免疫学的应用
(1)克服器官移植时 的问题。
(2)预防接种:把 或 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 ,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抗原排斥反应减毒无毒特异性免疫3.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如青霉素能杀灭HIV吗?
提示:不能。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病毒无细胞结构。
4.接种流感疫苗就一定不会患流感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不一定,因为流感疫苗只是接种了一种或一类抗原,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若接种的疫苗和遇到的流感病毒不一致,这样接种的疫苗就失去作用。或者是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流感病毒突变使接种的疫苗失去作用。一、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2.与免疫有关的几种重要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比较3.初次免疫反应与二次免疫反应的比较(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再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再次免疫反应。
(3)再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归纳拓展】(1)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原因是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水解。
(2)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从分化程度来说,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分化程度比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记忆细胞更高。 (2012福建高考)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析:此题考查动物免疫的相关知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作为抗原会刺激家兔产生特定的抗体,故家兔血清会使小鼠B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由于同一动物体内B细胞和T细胞含有相同抗原,故该家兔血清也可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答案:C
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B.效应B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解析: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却不能产生抗体;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它不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一个阶段中起作用;T淋巴细胞的成熟是在胸腺中完成的。
答案:D2.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细胞首先会作出反应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据图可知,由c细胞分泌抗体可知c细胞为浆(效应B)细胞。而浆(效应B)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则可确定细胞b为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形成浆(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d为记忆细胞,a细胞在整个免疫过程中起呈递抗原的作用,因此细胞a为T淋巴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首先作出反应的是记忆细胞。
答案:D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1)发病机理: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2)实例:先天胸腺发育不良、B细胞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①先天胸腺发育不良、B细胞免疫缺陷病:它们是由于遗传导致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
②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a.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
b.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2.超敏反应
类型:外源性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1)外源性过敏
①外源性的过敏原:花粉、室内尘土、鱼、虾、青霉素等。
②特点: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的比较
(2)自身免疫病
①发病机理: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正常细胞当做抗原加以排斥或使其损伤。
②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1)器官移植
①其核心就是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器官替换已经丧失功能的器官,达到延长病人生命的目的。
②器官移植技术存在的最大难题是移植的器官在移入受者体内后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免疫抑制药物能降低排斥反应。
(2)预防接种
原理:疫苗可以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和记忆细胞可以在人体保存相当长时间,当具有相同抗原的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会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归纳拓展】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1)免疫预防是指注射疫苗,让机体产生抗体或记忆细胞,提高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免疫治疗是指直接输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物质,对免疫缺陷进行治疗。 (2012重庆高考)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接种疫苗后,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抗体,选项B正确。该疫苗是减毒处理的麻疹病毒(并非小分子),选项A错误;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B细胞分泌的应该是抗体,选项C错误;在免疫系统中吞噬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是吞噬细胞,选项D错误。
答案:B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其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最终使免疫功能丧失,其他病原体等乘虚而入,故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感染HIV但没有发病的人不称为艾滋病患者,而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潜伏期HIV因大量增殖而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C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判断
【理论指导】
(1)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2)看抗原的种类: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病毒类(如HIV)进入人体,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也属于细胞免疫。
【案例探究】
某同学为验证“体液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白鼠3只,X射线照射仪,新鲜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毒性极低的霍乱弧菌疫苗,血清抗体测定仪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
实验原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有无,能影响抗体的产生,通过测定血清中抗体数量的多少可判断体液免疫的强弱。(1)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白鼠3只,标为1、2、3号,都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第二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测定并确定没有了免疫力(无抗体产生);
第三步:分别向1、2、3号小白鼠体内注射等量的新鲜T淋巴细胞、新鲜B淋巴细胞、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0天后,分别测定三只小白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2)预测实验结果:
(3)实验第一步的目的和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三步:新鲜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第四步:分别向3只小白鼠体内注射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2)
(3)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谢谢观看!课件9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专题大舞台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
1.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在神经纤维上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3.在神经元之间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1.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刺激时,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电流计两极间出现电势差,指针就发生偏转。因兴奋不能逆向经过突触结构传递,故对A点刺激后,兴奋不能向另一神经元细胞传递,即只有甲电流计的左极处发生一次膜电位变化,也就只有甲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D2.下图所示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表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表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B谢谢观看!课件10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专题大舞台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
1.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调节轴,可以调节甲状腺、性腺等的分泌活动,其调节机理大致相似。
2.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
(2)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3)调节糖代谢: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
(4)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元能合成调节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物质,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5)传导兴奋: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从而增加饮水量,也可以直接支配胰岛的活动。总之,下丘脑有感受、调节、分泌和传导的功能。可用下图表示:
1.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骨骼肌战栗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控制
解析:图中①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作用为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细胞为垂体细胞,不会是甲状腺细胞,骨骼肌战栗只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与体液调节无关。
答案:A
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
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解析:由下丘脑与内分泌腺的关系可以想到:
它们之间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是分级调节的关键。
答案:B谢谢观看!课件56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课时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人脑的高级功能
1.知道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兴奋的传导过程。
3.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反射
在 的参与下,人和动物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脊髓灰质炎是由于病毒损伤了灰质即神经中枢,从而使患者不能进行有关运动,这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任何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电信号外正内负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双向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兴奋抑制单向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
提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里,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脑的组成
(1)小脑:重要的运动调节的中枢。
(2)脑干:许多重要的 中枢。
(3)大脑: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4)脊髓: 的低级中枢。
2.人脑的高级功能
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具有 、学习、记忆和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生命活动躯体运动大脑皮层语言思维3.某人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此缩手反应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提示:需要。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元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结构如下:2.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答案:B
【方法规律】 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粗大)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为,兴奋传递方向只能从左到右单向传递。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所以A项正确;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责任,B项正确;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a处先后经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冲动不会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称为反射,D项错误。
答案:D二、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
(2)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分到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②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触 (2)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
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3)特点:单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方向传递,即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归纳拓展】(1)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O2和CO2浓度变化、pH变化、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如Ca2+、Na+、K+),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所以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影响神经系统正常的功能。
(2)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阻断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2012上海高考)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相关知识。由题可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后,大量Ca2+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前膜内的负电荷,突触小泡快速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加快了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故A项正确。
答案:A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解析: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其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兴奋在b→c的传递过程中,①处的电位变化为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所以电流的方向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即由b→c;递质包被在突触小泡内,在释放时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由于⑥处为突触后膜,不能释放递质,所以不能把兴奋传递给突触前膜。
答案:B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图中⑥突触的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乙图中a、c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为未兴奋部位(静息电位);而b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为兴奋部位。
答案:B三、人脑的高级活动
1.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及功能(如图所示)
2.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1)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说。
(2)人语言功能的结构基础:大脑皮层言语区,它是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特定区域。
(3)大脑皮层上一些高级中枢所处的位置:(如图)
①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②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③S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④H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答案:D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专心作答试题时,需要读、写,因此参与的高级中枢有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
答案:D兴奋传导的有关实验设计
【理论指导】
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案例探究】
下图为猫后肢反射弧结构模式简图,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特点,假设所需实验材料及用具满足实验要求。请完成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①方法:电刺激b处,观察肌肉的反应,同时用电位计测量______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预期结果:肌肉发生收缩反应,__________。
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特点:
①方法:先刺激a处,测量________处电位有无变化或观察________;再刺激b(c)处,测量________处电位有无变化。
②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1)选择连接肌肉的神经元,刺激b处,在b处两侧均会出现相应反应,即肌肉发生收缩,c处可测出电位变化。
(2)测量整个反射弧对某点刺激的相应反应,刺激a处,可据图中突触结构得知在b(c)处能测到电位变化,肌肉随之发生收缩反应。再刺激b(c)处,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处应无电位变化。
答案:(1)①c ②c处电位有变化 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①b(c) 肌肉是否收缩 a ②刺激a处,b(c)处电位有变化,肌肉收缩,再刺激b(c)处,a处无电位变化谢谢观看!课件42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课时 人体的激素调节
1.掌握人体激素的种类、功能。
2.理解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
3.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 ,如激素、CO2、H+等,通过 的传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激素:是指由 或 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 传输到人体各个部位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化学物质体液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组织液
3.人体的内分泌腺
人体的内分泌腺主要有垂体、 、胸腺、肾上腺、 和性腺等。在下丘脑中,还存在兼有内分泌功能的 。甲状腺胰岛神经细胞1.人体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相比,有什么特点?
提示:人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二、激素分泌的调节及激素的特性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 _________________就会增多,刺激垂体分泌 ,这一激素作用于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时,通过激素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就会受到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多抑制
2.甲状腺功能异常病
(1)甲亢: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分泌 。
(2) :婴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3)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成年人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 。
机能过强过多呆小症不足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 :取决于 上存在的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传递信息: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仅起“信使”的作用。
(3) :人体内激素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著。
(4)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方面起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起 。特异性靶细胞放大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2.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是否增加?
提示:先增加后稳定。一、人体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归纳拓展】 激素、酶、维生素的区别 (2012四川高考)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胰岛素与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可知,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增加,血糖补充速率(曲线a)逐渐减小,血糖消耗速率(曲线b)逐渐增大。胰岛素能促进肝脏、肌肉等细胞合成糖原,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曲线b上升,B项正确。随着曲线a的下降,葡萄糖向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的速率加快,A项错误;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等于血糖消耗速率,此时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但较长时间后可出现因糖储备量过低而使血糖补充速率降低,进而影响血糖浓度稳定的现象,C项错误;
高浓度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过低,刺激下丘脑的特定区域,使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进而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D项错误。
答案:B
1.人工催化鲤鱼产卵采用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的方法,理由是(  )
A.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只能口服不能注射
C.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
解析: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而促性腺激素不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答案:C3.调节过程(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为例)
4.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都发挥作用,而达到增效的结果。典型的是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2)激素间的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则是一个相反的效应。如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浓度(如图)。
(3)特异性
激素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但它们只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种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的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归纳拓展】(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简称TRH,由下丘脑所分泌,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其分泌多少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
(2)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分泌的调节过程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2012天津高考)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B2.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管理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答案:A3.如下图表示某种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调节机制。下列有关该图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的是垂体
B.若甲代表呼吸中枢,则乙代表的结构是呼吸肌
C.若甲代表胰岛B细胞,则乙代表的物质是胰岛素
D.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甲状腺激素
解析:图示为一反馈调节机制,甲通过某些结构间接地调控乙,而乙直接反作用于甲,可判断若甲是下丘脑,则乙可以代表甲状腺激素。
答案:D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
【理论指导】
(1)切除法:切除有关内分泌腺,观察动物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得出结论,如切除垂体生长停滞,验证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
(2)移植法:在动物体内移入一种内分泌腺(一般是这种动物本来没有的),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如通过睾丸、卵巢移植验证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3)饲喂法:用含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其变化,要注意饲喂的激素是不需消化液消化就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如可以饲喂甲状腺激素,但不可饲喂胰岛素。(提醒:蛋白质、多肽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实验)
(4)注射法:通常把不能饲喂的激素注入动物体内,观察其变化。如注射胰岛素观察动物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给正常的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已摘除甲状腺的实验动物注射甲状腺激素或其抑制剂,观察动物变化得出结论。
(5)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所要研究的腺体或激素,再加以跟踪。如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31Ⅰ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案例探究】
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相应的培养基中,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实验处理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设置A瓶作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瓶和B瓶比较,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瓶和C瓶比较,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瓶和______瓶比较,结论是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TSH。
(5)除上述结论外,该实验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置A瓶是为了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瓶和B瓶的单一变量是有无下丘脑,测得的TSH的浓度值相同,说明下丘脑不能分泌TSH;通过A瓶和C瓶的比较说明垂体能分泌TSH;若要证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处理,D瓶和C瓶(或A、C)比较,看培养基内TSH的浓度值是否有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1)为了说明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产生TSH(或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下丘脑不能分泌TSH
(3)垂体能分泌TSH
(4)C(或A、C)
(5)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谢谢观看!课件31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掌握昆虫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了解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一、昆虫的激素调节
1.昆虫的激素
(1)昆虫激素是指由昆虫的 或 分泌到 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 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2)昆虫激素可以分 和 。内分泌器官某些细胞体液同种其他个体内激素外激素2.昆虫的内激素及其调节
(1)分泌:由昆虫的 分泌到体液中,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种类及其作用
①脑激素:由昆虫的 分泌的激素。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腺
3.昆虫的外激素及其调节
(1)概念:一般是指由昆虫 分泌到 的一类 的化学物质。
(2)种类: 、聚集外激素、 、追踪外激素。体表腺体体外挥发性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1.蚕从受精卵到成虫的过程如何?受哪些激素的调节?
提示:蚕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蚕蛾。在此发育过程中,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共同起调控作用。二、动物激素的应用
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催情激素提高 。
(2)人工合成昆虫外激素防治 。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利用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处理家蚕,可延长其 ,提高蚕丝的质量和产量。鱼类受精率害虫幼虫期
2.过度应用的危害
近几年来动物激素过度应用的反面实例是人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慌、心悸、颤抖、心动过速等症状。
2.棉铃虫能危害棉花,施用农药灭虫又污染环境,你有什么办法,既能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多,又不会污染环境?
提示:利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个体间正常交尾。一、昆虫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某地区由于自然灾害,桑叶产量大幅度下降。为此应采取的减少损失的最佳措施是
A.淘汰部分蚕的幼虫  B.喷洒蜕皮激素类似物
C.喷洒性外激素类似物 D.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掌握内激素的种类与作用。在桑叶产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喷洒蜕皮激素类似物,促使蚕的幼虫化蛹,减少蚕对桑叶的采食,以减少损失。
答案:B1.蜂群失散,蜂王能向体外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使失散的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以保护种群。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
A.保幼激素 B.信息激素
C.性外激素 D.脑激素解析:解答这道题时,要多了解昆虫激素方面的知识。昆虫激素通常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1)激素是由昆虫体内的内分泌器官产生的,主要有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内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在昆虫体内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外激素又叫做信息激素,它是由昆虫体表腺体释放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使它们作出反应;性外激素属于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故选B。
答案:B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归纳拓展】 昆虫激素与人体激素
1.相同点:(1)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2)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2.不同点:人体激素在体内发挥作用,而昆虫激素有内外激素之分,其中外激素分泌在体外发挥作用,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
解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非由题干提到的垂体细胞合成的;雌激素主要是由卵巢合成并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等,也与题干不符;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并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其功能与题干不符;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能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并促进排卵。
答案:D
2.一些蝶类昆虫的幼虫对农作物危害大,而成虫危害小,如想减少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我们应该向农田喷洒(  )
A.性外激素 B.保幼激素
C.脑激素 D.蜕皮激素
解析:大多数昆虫的幼虫是以植物的叶、茎、根为食,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选用保幼激素会使幼虫期延长,给农作物带来更严重的危害,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制成的性引诱剂只能对成虫个体起作用,而对幼虫不起作用。用农药防治害虫会带来环境的污染。最好的防治方法是用蜕皮激素类似物喷洒植物的茎、叶,使害虫提前变态,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答案:D
探究昆虫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设计
【理论指导】
1.验证性外激素的作用。
2.探究昆虫前胸腺所分泌激素的生理功能。
【案例探究】
昆虫的前胸腺能分泌蜕皮激素控制昆虫幼虫期的蜕皮。请设计实验证明前胸腺能产生某种物质调控昆虫幼虫蜕皮。
(1)材料用具:家蚕幼虫若干、家蚕前胸腺提取物、必要的解剖器材等。
(2)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__的家蚕幼虫若干,等分成A、B、C三组。
②B组(实验组)家蚕用一定的解剖器材切除______,A组(对照组)________,C组家蚕同B组处理。
③将三组家蚕幼虫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下饲养一段时间,并观察家蚕幼虫的________情况,将C组家蚕用________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蜕皮情况。
(3)预测结果:A组家蚕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_______,B组家蚕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_______,C组家蚕经一段时间培养后,不能正常蜕皮,但经________处理后,蜕皮情况正常。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中,应用切除腺体的方法研究激素的生理作用。注意设计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成三组,确定A组为对照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正常蜕皮。B组与C组为对比实验,在第②步时,B、C两组进行相同处理即均用解剖器材切除前胸腺,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相同,即均不能正常蜕皮。但C组用家蚕前胸腺提取物处理培养一段时间后,能正常蜕皮,说明前胸腺能产生某种物质调控昆虫幼虫蜕皮。
答案:(2)①虫龄相同,生理状况大致相同
②前胸腺 不进行任何处理
③蜕皮 家蚕前胸腺提取物
(3)能正常蜕皮 不能正常蜕皮 家蚕前胸腺提取物
(4)前胸腺能产生某种物质调控昆虫幼虫蜕皮谢谢观看!课件18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专题大舞台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有关实验设计
1.人工处理影响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实验方法
(1)暗盒开孔法(2)云母片插入法
(3)琼脂块切割移植法①直立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④:a=b+c,b>c(a、b、c为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
(4)装置旋转法2.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A。
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B。(2)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段
实验组:在胚芽鞘尖端与下段间插入云母片,如图A。对照组:胚芽鞘不做处理,如图B。(3)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①实验操作:如下图。
②现象:装置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4)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①实验操作:如下图。
②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1.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根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单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若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中心,并给予右侧光照,生长情况是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2.下图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在①②③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B.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C.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D.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答案:A3.下列是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请回答有关的问题:
Ⅰ.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如图)。(2)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c、d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丁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1)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2)实验过程(按图中甲、乙、丙的装置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甲、乙、丙三个装置中的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方向分别为: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Ⅰ.根据题中的图片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Ⅱ.生长素尖端是接受光线照射的部位,尖端接受光线的照射后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因此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只限于胚芽鞘的尖端,也就是图中的A段;在胚芽鞘的尖端下边(图中B段)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因此甲图尖端插入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B段也不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因此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乙图在B段插入云母片,不影响尖端(A段)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引起向光弯曲生长;丙图是对照实验,向光弯曲生长。由此证明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在B段。
答案:Ⅰ.(3)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Ⅱ.(3)胚芽鞘直立生长 胚芽鞘向光源生长(或向左弯曲生长) 胚芽鞘向光源生长(或向左弯曲生长)
(4)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在B段谢谢观看!课件41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课时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特性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4.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举例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生长素的发现
1.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 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生理作用的 的化学物质。
一定部位微量2.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880年)
(1)现象:
(2)推测: 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 会产生某种影响。胚芽鞘的尖端下面的部分3.温特实验(1928年)
(1)现象:
(2)说明: 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 的生长。
4.郭葛实验(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下部某些部分吲哚乙酸1.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分别是什么?
提示: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下一段、胚芽鞘尖端。
二、生长素的特性
1.产生:主要在 、 和发育中的 中产生。
2.分布:大多集中于 的部位,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少。
3.运输:运输方向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 运输,运输的方式是 。叶原基嫩叶种子生长旺盛上端向下端主动运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两重性
①一般情况下, 生长素促进生长, 生长素抑制生长。
②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依次是 > > 。
低浓度高浓度根芽茎
(2)顶端优势
①概念: 优先生长, 生长受到抑制。
②原因:顶芽生长素浓度低, 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 生长。
③解除:摘掉 。顶芽侧芽促进抑制顶芽2.扦插技术是大面积快速培育优良品种植物的一种方式。扦插月季时,由于粗心误将枝条的上、下端颠倒了,它能否生长为一棵植株,为什么?
提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下端。在土壤中的部分是形态学的上端,不能得到生长素,因此不能生根,用此方式扦插的月季很快会死亡。一、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
1.合成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
2.生长素的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根尖生长点>老根。
3.生长素的运输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实验:
结论: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
(2)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一些细胞分裂特别旺盛的地方,受外界某些刺激(如单侧光)的影响,生长素在形态学上端也可以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下图中a表示单侧光刺激引起的横向运输(黑暗环境中不发生a);b表示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4.植物的向光性分析
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尖端发生了从向光侧到背光侧的运输,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
【归纳拓展】(1)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是由于它增大了细胞壁的可塑性,从而促进了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2)横向运输受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因素的影响。
(3)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所以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素产生速度基本一致。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析:此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等知识。胚芽鞘尖端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向运输,故a′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而b′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D正确。
答案:D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D.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解析: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的实验应将胚芽鞘的不同部位进行遮光,然后同时进行单侧光照,所以就图示来讲可设置④⑤两组。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是单侧光照,所以此实验应设置①均匀光照(或无光照)与③单侧光照进行对照。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是尖端感光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以可设置②③探究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内因。①~⑥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有③⑤。
答案:A二、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
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2.作用特点: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B、C三点代表生长素对各器官的最佳促进效果点。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到侧芽部位。顶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低,有利于生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下图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b~a之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小于b
B.如果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b~a之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大于c
C.b~a与a~c浓度相同,促进生长的速度不同
D.O~b与c~d浓度不同,促进生长的速度相同
解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顶芽生长素浓度在b~a之间,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一定高于c点,b~a促进作用随生长素浓度加大而增强,a~c促进作用随生长素浓度加大而逐渐减弱。
答案:B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芽和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高,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答案:D【案例探究】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单侧光照射24 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2)实验结果预测:在上图所示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号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___号装置。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①根据____号和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②根据1号和2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生长与______________有关。
③根据1号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5号和6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4、5 2 (3)①1 3 ②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 ③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④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有关谢谢观看!课件42张PPT。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课时 植物生长类似物的应用 其他植物激素
1.了解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3.掌握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4.举例说明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一、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和筛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2)种类:吲哚丁酸(IBA)、 (NAA)、 等。
(3)优点: 、 。一些结构和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似萘乙酸2,4-D价格便宜效果稳定
2.应用
(1)促进 ;(2)防止 ;
(3)促进 ;(4)控制 。
扦插枝条生根落花落果果实发育性别分化1.怎样获得无子果实?
提示:在花蕾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雌蕊柱头,可以使其发育成无子果实。
二、其他植物激素
1.激素的种类、存在部位及主要作用
(1)赤霉素
①存在部位:主要分布于 ,幼芽、 、 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②主要作用:促进 、 、诱导 ,促进 。未成熟的种子幼叶幼根细胞伸长植株增高开花果实生长
(2)细胞分裂素
①存在部位:通常分布于 、 和正在 等器官。
②主要作用:促进 ,延缓 ,诱导 的分化。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发育的果实细胞分裂叶片衰老芽
(3)脱落酸
①存在部位: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在 中较多。
②主要作用:促进芽和种子的 ,促进叶片和果实的 。
成熟和衰老的组织休眠衰老、脱落(4)乙烯
①存在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_____________ ______中含量更多。
②存在形式:通常是 状态,可从 的分解中获得。
③主要作用:促进果实 ,促进叶片和果实 。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都是多种激素 、 的结果。正在成熟的果实气体乙烯利成熟脱落相互协调共同调节2.纯种的矮秆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后,可长成高秆玉米,此高秆玉米的基因型发生变化了吗?高秆性状能向后代遗传吗?
提示:高秆玉米的基因型没有发生变化,高秆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
3.在农业生产中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效果一般比生长素更高效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故作用时间较长、效果更好。
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植物授粉时,子房同时接受了花粉带来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使花不致脱落而继续发育,并且刺激子房的细胞长大并分裂。
4.获得无子果实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花蕾期去掉雄蕊的番茄的雌蕊柱头或子房,然后套袋,可以获得无子番茄。
【归纳拓展】(1)生长素和秋水仙素:前者是植物激素,后者是植物代谢 产物生物碱;前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后者则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2)开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传粉,对于茄果类作物,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避免减产;对于种子作物,由于没有受精不能形成种子,因而会造成减产。
(2012山东高考)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因而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A正确;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乙烯可抑制果实生长,但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脱落,D错误。
答案:A1.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严重影响产量
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
D.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
解析:番茄的可食部分是子房,若番茄传粉受影响,但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会发育成无子果实,产量不受影响;而“瓜子”可食部分是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用生长素处理不能形成种子,因此会严重影响产量。
答案:B二、植物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1.四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2.各种植物激素作用辨析
(1)在生长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于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2)在果实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脱落酸则促进果实脱落。 (2012浙江高考)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解析:此题考查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据图可知,乙烯浓度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成熟叶片脱落率先升高后降低,A、B错误;图示生长素浓度与乙烯浓度的变化关系,没有显示二者对叶片脱落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C错误;由图示,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生长素浓度愈高,成熟叶片脱落率愈低,故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D正确。
答案:D
A.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C.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
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是拮抗作用。赤霉素可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
答案: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质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理论指导】
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实验流程
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 0.4、0.6、0.8、1、2、3、4、5 mg/mL)(其 他试剂也可)
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 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 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操作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案例探究】
萘乙酸(NAA)是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且效果比IAA好。但NAA对不同植物促进生根的最佳浓度有较大差异。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NAA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浓度”,请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NAA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浓度。
实验原理:NAA能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有利于插条的存活。在最适浓度下,插条容易生根,存活率也最大。实验材料:浓度为100 ppm、200 ppm和300 ppm的NAA溶液,茉莉花、桅子花、金钱松枝条,其他必要材料。
(1)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烧杯4只,编号为1~4。1~3号烧杯中分别按顺序加入100~300 ppm的萘乙酸溶液50 mL,4号烧杯中加入________作为对照。
②选长势相当的两年生植物枝条若干(长15 cm左右,留顶部2~3片叶,基部的剪除),________,每组10枝,分别将基部浸入各烧杯溶液中,时间为1小时。
③将各组枝条分别插入沙土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一个月后,观察各组插条生根数量和存活枝条数量,计算成活率。
(2)实验结果:3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植物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由结果可知,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栀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钱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不增加新实验的前提下,请在下面方格纸中设计一种适宜方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推算出NAA促进茉莉花插条生根的更精确的浓度值。NAA促进茉莉花插条生根的最佳浓度约为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随机取样原则,4号烧杯中应加入等量清水,还要随机把植物枝条均分为4组。(3)由题干可知,萘乙酸(NA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且效果比IAA好。但NAA对不同植物促进生根的最佳浓度有较大差异”,所以当出现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时,要从内因(材料对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程度)和外因(实验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两个角度去分析。(4)根据(2)中的实验数据以及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两重性的特点可知,100 ppm和200 ppm两个浓度是关于生根最适浓度左右对称的,可据此绘出曲线图,从而找出大概的最适浓度。
答案:(1)①等量清水 ②随机均分为4组 (3)栀子花:自身产生的IAA较多(或生根对IAA浓度的要求很低),在不添加外源NAA的条件下,生根存活率很高 金钱松:促进生根所要求的NAA浓度很高,300 ppm远未达到其促进浓度 (4)如图所示 130 ppm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