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普被捕
1909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20世纪,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黑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临近塞尔维亚临近的波斯尼亚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十四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标要求: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欧美列强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几乎被瓜分殆尽。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0世纪初世界格局是怎样的局面?
什么因素推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的形成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史料阅读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为何英德关系如此紧张,表面上看是商业竞争关系,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870-1913年 英、美、法、德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德国该如何打破这一局面?
战争
3.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俄国
法国
领土争端与殖民地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突尼斯问题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贸易摩擦
三
国
同
盟
三国协约
注: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4.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成为欧洲火药桶
巴尔干部分地区曾先后落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沙皇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人希望统一塞尔维亚各民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1908-1913年,巴尔干地区先后发生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列强直接或间接介入其中,使巴尔干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区。
一战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学习聚焦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西线:
英、法VS德
东线:
俄VS德、奥匈
南线:
俄、塞尔维亚VS奥匈
决定战场
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一)开始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二)重要事件: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加入协约国
1917年中国参战,加入协约国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退出一战
历史纵横 一战中的华工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三)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是指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2.地点:
3.参会国:
4.操纵国:
5.中心问题:
6.达成的核心条约:
1919年1月-6月
巴黎凡尔赛宫
27个国家(战胜国)
英、法、美
对德和约
《凡尔赛条约》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时间:
2.地点:
3.参会国:
4.操纵国:
5.中心问题:
6.达成的核心条约:
1921-1922年
华盛顿
美英中等九国
美国
中国问题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会国的主要代表和企图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实质: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②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③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立;
④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⑥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919年,德国慕尼黑3万多人抗议在巴黎和会上作出的决定
问题探究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苏]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①《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处理过于严苛,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凡尔赛条约》刺激了德国人的复仇情绪。
③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根本矛盾。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 积极: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的世界新秩序,为二十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局限性: 该体系是列强暂时妥协的产物,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四)国际联盟(1920-1946年):
1. 性质:
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未参加国:
建立国际联盟得主张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战败国、苏俄
美国
3.宗旨:
4.原则: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全体一致”原则
国联总部:日内瓦
学思之窗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体现了浓厚的西方优越、强权政治的色彩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四)国际联盟(1920-1946年):
5. 评价:
①缺乏普遍性,并实行“全体一致”的原则,不能有效行动,无法制止战争;
②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作用:
局限性:
①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国联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战争带来了欧洲边界的重新划分,使四个王朝和它们的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走向了终结。
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持续到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提供了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际权力重组的重要原因。战争削弱了欧洲社会的优越地位和威望,标志着欧洲全球霸权地位的丧失。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持续到1918年11月,开创了历史上最暴力的世纪。从地域范围上来看,这次冲突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战争。战争夺去了数百万士兵和平民的生命,致使无数人终身残疾,也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理造成了创伤。
战争给欧洲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创伤也极其巨大,它使欧洲人第一次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并引发了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这次大战的极其残酷性也使欧洲形成了更为广泛而普遍的厌战、反战和恐战的社会潮流。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的背景
一战的进程
一战的影响
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时间:1914-1918
过程:三条战线、三个阶段
性质: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重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