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壶口
瀑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 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4.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梁衡,1946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作品如《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
写作背景
PART 02
知识链接——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知识链接——游记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
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这三个要素的基本特点: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 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
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洋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2.“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看力描写的对象。
“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 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
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就像作家刘心武所说的那样,“有的地方非常了不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值得描摹赞叹,但是如果我觉得它并没能在哪一方面引出我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那我就宁愿不着一字;有的地方虽然别人写得已经很多,或别人不屑一写,但对我来说,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那我就会欣然命笔,一吐为快”(《关于游记写作》)。
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
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所谓“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叙》)。
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
所谓自然,是指文中的情感与思考都是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的,与景物融为一 体,并非作者刻意强加于景物,
因此,游记要写真景、真情,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所谓独特.是指好的游记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预习检测
PART 03
生字检测
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
zhù
jiè
sǎnɡ
shà
chí chěnɡ
xuán wō
jìn
yū
ɡǔ
lù
lónɡ
è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字词检测
使劲推;推抢
刹那,极短的时间。
(动)骑马快速奔跑:纵马~在原野上|~文坛。
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名)因受冷或受惊而发抖。
(形)回旋;环绕。②(动)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的侧面或后面作战行动。
(拟)水流动的样子或流动的声音:河水~地流|山涧流水,~作响。② (书)比喻文思勃发:~然来矣!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
字词检测
潮湿的样子。也作“湿渌渌”。〈形〉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
形容出行时随从的人很多,气派很大。
愤怒得难以抑制。
整体感知
PART 04
1、请同学自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3、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修辞:
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沫横溢”。
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
气势磅礴
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
感受:
视觉:
听觉:
比喻:涛声如雷;像一锅沸水。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上游: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眼前的河水:
“-----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细读文本
PART 05
1、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像“推推操操,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涛滔滔河水了。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 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在游记中发议论,这点在于恰切自然,或者说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瀑、潭、雾、 虹、石等于一体,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石约束水、水激荡石。
2、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影。
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他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写〈晋祠〉》) 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除了上述整体特点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
例如,作者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如果不运用拟人手法,即使精描细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
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 “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操操”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 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
2、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
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4)结尾段议论,抒情。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精神: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总 结
PART 06
内容总结:
第一次:
第二次:
上游:
龙槽壶口:
眼前的河水:
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坚不摧、坚忍刚强、勇于反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波澜壮阔、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碎成点,碎成雾 瀑布 泉、溪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