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栽蒜苗(一)》教学设计
课题 栽蒜苗(一)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本节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是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是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感悟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在上节课,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认识了“用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悟到“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巩固练习,促进学生学会读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通过处理栽蒜苗的实验数据,体会到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2.学习内容分析: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看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了那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进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差不多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关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尽管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显现格子不够的情形,自然就需要改变原先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在方格图中画条形统计图,发现格子不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寻找怎么办的过程,体会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 格表示多少单位”。
难点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1.下面是某地八月份每天最高气温记录。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格子里涂颜色。 (2)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①最高气温是( ),有( )天。②最低气温是( ),有( )天。③36℃比29℃少( )天。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二、导入新课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植物,叶色鲜绿长青苗,驱寒效果格外妙,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师:蒜苗,又叫蒜毫、青蒜,是大蒜幼苗发育到一定时期的青苗,叶色鲜绿,不黄不烂,并具有祛寒、散肿痛、杀毒气、健脾胃等功能。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而且按要求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来研究一下与“栽蒜苗”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课题:栽蒜苗(一)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独自思考,猜一猜:是蒜苗。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通过猜谜语,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数据的整理师:14天前我们栽的蒜苗生长得如何呢?请大家把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准备如何整理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准备如何整理数据?反馈:可以们把每个人栽的蒜苗长了有多高放在一起看看。师:还有吗?反馈:还可以把蒜苗从第1天到第14天的生长记录情况放在一起。师:想知道你们小组内谁栽种的蒜苗高,应该怎么办?反馈:可以统计同一天小组内所有同学栽蒜苗的高度,再进行比较。师:这个方法真不错!接下来请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14天后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课件出示: 选取一组记录情况学生展示: 师:观察看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 师:利用统计表的形式,我们能够很简单地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那么还有什么形式能够很直观的表示出蒜苗的生长情况呢? 二、绘制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8×12的格纸,师:请根据各小组的统计数据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师:其他小组的格子够画吗?师: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大家有没有其他办法?师:如果不添加格子,大家还有其他办法吗?反馈:我用1格表示2厘米就够涂了。 我用1格表示3厘米也够了。师:当把较大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时,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量,这样既能简化画相应统计图的过程,也不影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和有效性。那么你们觉得1格表示几厘米合适一些?反馈:用1格表示2厘米,正好够用,而且直条也好画。师:用1格表示2厘米,把纵轴的数据补充完整完成条形统计图,并注意直条间的间隔。三、获取信息师:从统计图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小组中最高的蒜苗高16厘米;小组中最高的蒜苗与最矮的蒜苗高度相差9厘米;小组中蒜苗大约都在10厘米左右;……师: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蒜苗的高度时,有什么好处?反馈: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一眼就能看出谁的蒜苗高,谁的蒜苗矮。条形统计图表示蒜苗的高度,很形象,很直观。师:看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完成“试一试”。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反馈:数据特别大,都是以百做单位。师:你能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吗?想一想,怎样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反馈:可以用一个代表100个鸡蛋。还可以用1格也表示100个鸡蛋。……师: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 课件出示:师: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反馈:第一个统计图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数据,一个代表100个,有几个100就画几个。第二个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图中的1格代表100个鸡蛋,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量。师:第一个统计图是象形统计图,第二个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它们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 分小组展示数据,并进行交流。学生自由说说。学生自由说说。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表。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可以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分组完成统计图,学生:1格表示1厘米,这方格纸的格子不够画。其他小组回答:我们的也不够。学生:再补充格子?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说说。学生分组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自由说说。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展示反馈。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交流,明确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感受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的优点。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感受统计图的优点,进而引入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体会到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试一试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读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通过不同形 式的统计图表示数据,让学生再一次经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课堂练习 1.新华小学二年级男生人数统计情况如下。2.一个路口半小时内车辆通过如下图。3.看图回答问题。4.拓展应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讲完新课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反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 栽蒜苗(一) ——绘制条形统计图适当的单位 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