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二轮强化训练 八年级 第2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二轮强化训练 八年级 第2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18:2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单项选择题
1.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2022·昆明]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位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李鸿章
3.[2022·岳阳]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则材料反映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这幅图描绘的情景出现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5.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这主要说明甲午战争后 (  )
A.欧美各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欧美各国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欧美各国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6.“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7.[2022·鄂州]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100多年前的“庚子赔款”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与“庚子赔款”相关的那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虎门销烟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中,恭亲王对于“中西”接触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想法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10.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材料二 1895年后,一位洋务派官员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2)材料二中这位洋务派官员创办了北洋舰队,他是谁?分析造成其“伤感”的原因。
材料三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他们只学习西方哪一方面的内容?为此梁启超等人做了怎样的尝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李鸿章所发起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深切愿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后人赞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4)陈独秀为了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是如何做的?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答案
【】
1.B 2.B 3.D 4.C 5.C 6.B 7.D 8.B 
9.(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担心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态度: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实践:开展洋务运动(或答洋务运动的具体措施)。
(3)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意思相近也可)
10.(1)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2)李鸿章。原因: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洋务运动的目的没有实现。
(3)局限: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尝试:推动戊戌变法。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关键: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
11.(1)洋务派。成功说: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工业(或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失败说: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洋务企业衙门式管理,腐败严重,效率低下;创办的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辩证说:既肯定洋务运动的作用,又指出其局限性,言之有理即可。
(2)不能。举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愿望: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
(5)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