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8:30: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  )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 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 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
5.根据材料二,“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B
4.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小赋《二京赋》”错。材料一说“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由此可知,《二京赋》是大赋。
B.“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错。材料二说“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由此可知,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因素,不能绝对否定。
C.“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错。材料二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由此可知,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选项说“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错。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B.“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以文会友”的“文”指的是礼乐文章,并非题干中“文辞”之“文”。此“文”非彼“文”。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说明“文学自觉”加强了自我意识,使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一: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
材料一说“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说明“文学自觉”的目的是满足抒情需要,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二: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
材料一说“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说明“文学自觉”使人的主题更加鲜明,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三:凸显人的主题。
材料一说“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说明“文学自觉”追求形式美,由此可得出特征之四: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材料二首先围绕“‘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进行充分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由此可知,把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
然后分别从先秦、近代以前以及20世纪以来三个时间段议论,说明连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都具有很大局限性。作者重点引用钱基博的话语证明,中国文学一直就有对文辞之美自觉追求的传统。由原文“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可知,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
材料二结尾处更是直接引用魏晋时期曹丕、陆机的语言论证魏晋时期仍是以载道教化为文学之本,特别是引用造成误解的曹丕本人的话语,更具说服力。由结尾处“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可知,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文学类阅读
送你一束山楂花
陈忠实
写完最后一句话,他掼下笔,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又一篇小说完成了。他拉开门,盛暑黎明清凉的晨风吹到脸上,痛快——好久没有这样写作的畅快了!
这是他从监狱平反释放的八月份的最后一天,他读过意外认识的桑树镇文化站图书管理员山楂同志特意送给他的两本小说之后,按捺不住,连续写成的第三篇小说了。白天出工,天黑钻进小屋,任热气蒸沤,蚊虫叮咬,发疯似地写着……
他决定到桑树镇去,把三篇小说寄给杂志社,顺便到文化站借几本书。
第一次投寄稿件,他不敢奢望一鸣惊人,却担心失败……
“我知道你要来借书的。”山楂笑着,像是对已经很熟悉的人那样,把他引到图书馆去。
他也笑了,没有拘束不安了。“能不能多借几本?”他说,“我要到山里水库工地去,两个多月哩……”
“你去挑吧。”她说,“按制度一次借一本,你是特殊人物,又要进山……可以照顾。”
“我怎么算特殊了?”
“哈呀!作家嘛……”她笑着说。
“呃呀!不敢这么喊。”他感到不好意思,“我是瞎折腾……”
他趴到一堆新书前,说:“我真想把这一捆书全背到山里去!”
“不要急。”她说,“我每月到水库工地去一趟,专门给大家换书,到时候我给你带去。”
他选了几本,装进提兜,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却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山区的夜晚是这样静寂,他趴在被卷上,垫着一块木板,写他的又一篇小说。茅草顶的工棚里,只有他一个人。县剧团到工地慰问演出,他自告奋勇留下来看守宿舍。
偌大的工棚里挂着一盏马灯,他就着昏黄的灯光,写啊写啊。
“黄草同志在这儿吗?”
他抬起头,朝门口一看——山楂,活脱脱走了过来。“好难找哇!”
他慌忙从床上跳下来。她笑着,坐到麦秸铺床上,双手掬着膝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这儿,给你带来几本书。我说话算话吧?”她调皮地对他笑着。
“呀!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的心在猛烈地跳动,却不得不警告自己坐在稍远一些的草铺上。
“哟!我差点忘咧!”她说,“我把你的情况给辅导创作的张老师汇报了。他说县上以后开创作会议,通知你参加,还托我给你带来三本稿纸……”
“噢……噢……”他应着,已经无法考虑张老师是否真的会通知他参加创作会议,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想说……但他没有勇气……
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
黄草却心力交瘁了——
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太艰难了!一年来,他送出的小说稿没有一篇能变成铅字。
这是第三十篇了。他把稿件塞进邮筒,仓惶离开。
“黄——草!”他折转身,山楂姑娘迎面走过来。
“好长时间没见你来。”她看看他的脸色,关切地说,“是不是生病咧?”
他苦笑一下,“我现在才明白,我不是那块料。”他声调沉静而悲哀。
“你灰心丧气咧?”她惋惜地说,“我一直在等着看你写咱们小河川道的小说哩。”
“哦……”他低下头,“枉费了你一番好心……”
“好心没有枉费的。”她笑了,轻松畅快的笑声,她说,“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
他的心又扑扑扑跳起来……
“邮差刚送来一封信。”母亲叨叨叙说,“这不是……”
黄草刚刚下工,从母亲手里接过信——那是一本《苗圃》杂志。他打开目录,只见清清楚楚编排着《脚印》,在许多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中间,排列着“黄草”……
他转身奔出门。
“三娃,做啥去?”
“到桑树镇去!”
“山楂——”他喊,从来没有这样大声壮气地叫过,“山——楂。”
“哎——”屋里传出她的回声。她看见面前的他,淌着大汗,喘着粗气。
“你看——”他忙摊开《苗圃》杂志。
“啊!”她眉毛一扬,眼里闪出快活的光彩,惊喜地说,“你……”
他的心都醉了,只觉一股酸东西冲上鼻腔。“我该怎样感谢你呀……”
“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她随即坐下,“快让我读一下……”
他看着山楂在阅读他的《脚印》,心里涌涌波动,声音颤抖着:“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
山楂猛然抬起头,愣住了。
他更加热烈地说:“你过去帮助了我,我今后不能没有你的帮助……”
她脸红得像盛开的山楂花,但很快镇静下来,说:“‘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
“五一”终于来到了。他一早就爬上山坡,采摘了一束带着露珠儿的山楂花。火红的山楂花,送给心爱的山楂姑娘,作为定情礼物。
黄草走进文化站的小院,看到木门板上贴着两个红纸剪成的“喜”字。山楂笑吟吟地在门口迎接他,并向身旁的男子介绍说:“这是咱们地区的作者黄草同志,他来参加咱们的婚礼……”
“欢迎!欢迎!”那男子热情地说。
山楂又说:“这是我……爱人。”
短短的一瞬,黄草顿然明白了一切……
他灵机一动,把那一束鲜红的山楂花举到他们面前,满怀真诚地说:“祝你们……幸福!”
1984.1于白鹿园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平反出狱的普通农民黄草在镇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刻苦学习写作,终于圆了文学梦的故事。
B.小说中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是一位活泼、美丽、纯真、善良的女性,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
C.小说中有一位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张老师”,透过山楂的语言转述,勾勒出一位乐于关心他人、提携后辈成长的师长形象。
D.小说标题具有多重含意,既是小说结尾情节的再现,也暗含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祝福,同时以花喻两位主人公之间美好的情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黄草完成一篇小说创作后心情畅快的生动画面拉开序幕,并用补叙方式引出了山楂,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B.小说先后运用了4组在黄草和山楂间展开的对话描写,逐步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两位主人分的鲜明形象。
C.小说中黄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细腻,无论是第一次投稿的疯狂,还是多次被退稿的悲哀,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D.小说主人公黄草身上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文学创作之路的探索,一条是对山楂情感的变化,相互映衬,深化主题。
8.请分析小说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功能。
9.“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常被用于评价短篇小说的结局,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结局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
【答案】6.B
7.C
8.①表现时间流变,推动情节发展。柳树、原坡、小河的变化提示春去冬来,表明黄草的努力在延续,由失败到成功,将情节推向高潮。②物候变化,暗示人物命运扭转。冬天的落叶暗示黄草屡遭退稿;小河解冻、柳条吐春,预示着黄草最终成功。
9.①“意料之外”是指山楂邀请黄草出席婚礼、黄草送上真挚祝福的小说结局,而“情理之中”是指小说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美好主题;②这两者以小说中多处伏笔联系起来,如山楂强调“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黄草把对山楂的感激之情误作爱情等,使得意料之外的结局显得顺理成章。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错,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山楂“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错,刻画“第一次投稿的疯狂”和“多次被退稿的悲哀”的心理活动,为塑造人物服务,表现他对写作的热爱,都不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看环境描写的内容,“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由落叶到白雪,再到小河解冻、柳树的一抹嫩黄,显示出时间的变化,由秋到冬再到春,表示黄草在写作上付出时间之长,物候的变化也暗示人物命运扭转,预示黄草将由失败走向成功。
从结构看,上文写的是黄草因为写作而心力交瘁,这和春天的到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黄草写作之路的艰难;冬去春来,暗示为下文黄草写作成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的结局,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情况,,分析两者的关系,要从看似矛盾的情节中找到二者的关联。
如本文,从“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等来看,两人看似互有情义,让人觉得两人恋爱的可能性。可是结局却是让黄草去参加她的婚礼,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可是,仔细品读,“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等,已经暗示了山楂的态度。所以,结局在情理之中,而文章主题也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面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
【答案】10.A
11.D
12.B
13.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②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14.①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劝学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CD;
“殆”,根据语境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不同”错误,应为“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错误,由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可知,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
②由原文“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可知,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
古代诗歌阅读
舟中晚起[注]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中的“犹”字意蕴丰富,照应“晚起”,说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诗人仍关着窗子在睡觉。
B.颔联对诗人旅途中泊宿的环境进行概括式描写,简笔勾勒出诗人旅途中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
C.“退身江海”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请求到外地任职,也暗指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情感倾向。
D.本诗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起承转合的结构也非常严谨。
16.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态度。
【答案】15.B
16.①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个闲官,饮酒赋诗;②“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错误。从注释来看,诗人是自己请求调离京城的,因此虽有些失落,但并不至于借酒浇愁,也不是“落魄”,且“泊处或依酤酒店”也不能表明作者的落魄。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结合注释分析,知人论世。
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这首诗是自请调离后赴任途中所作,心中有愤恨不安,也有对出世的渴望和自我安慰,尾联“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诗人想象去往杭州任上的生活,想象自己选择做个闲官,饮酒赋诗。“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心情。后句“冷吟闲醉二三年”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其中“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
17.名篇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作”“尊”“酹”。
故答案为:(1)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答案】18.A
19.B
20.A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崇拜:一指尊重敬佩,二指尊重拜授,三指尊崇奉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本语境中搭配对象是“工匠精神”,故应选用“推崇”。
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而“投机取巧”是指靠小聪明走巧路,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
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放式: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修饰市场环境发展,选用“粗放式”。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对例句语句的辨析,共有两处问题。
一是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故排除C;
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删掉“是因为”故排除A;
D项,修改后的句子不符合逻辑,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括号前边是名词短语,所以,所填的句子的开始应该是谓语开始,故排除BD。
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要解决这种情况,要说全社会应该怎么做,所以应填“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故排除C。
故答案为:A。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 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 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 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 。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 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B
22.两者并不是冲突的;新的方法还没产生;称之为时势权力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文化英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礼尚往来”的引号表示强调。
B.“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机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引号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后文“而是同时存在的”可知,两者的关系并不冲突,故填“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第二空,根据前文“ 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后文“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可知,新的方法还有待产生,故填“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第三空,根据前文“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 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后文“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时势权力”,故填“称之为时势权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自拍美颜神器”展开议论,提供了几种思考角度和写作方向: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负面评价。第二自然段整体上与第一自然段构成对比,“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相对而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引导考生拓展对某个具体现象的认识。而本题则通过“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的对比使考生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认识更为清晰而理性。
立意方向:
正向立意有: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也可以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可……
反向立意有:拒绝刻意之美,呼吁真实之美;自拍美颜,掩盖真实;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反美颜,呼吁真实;接收并悦纳真实的自己;反美颜,以诚相待;真实的自己,无需美化……
辩证立意有: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内外兼修,人生更美;尊重真实,适度美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  )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 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 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
5.根据材料二,“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学类阅读
送你一束山楂花
陈忠实
写完最后一句话,他掼下笔,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又一篇小说完成了。他拉开门,盛暑黎明清凉的晨风吹到脸上,痛快——好久没有这样写作的畅快了!
这是他从监狱平反释放的八月份的最后一天,他读过意外认识的桑树镇文化站图书管理员山楂同志特意送给他的两本小说之后,按捺不住,连续写成的第三篇小说了。白天出工,天黑钻进小屋,任热气蒸沤,蚊虫叮咬,发疯似地写着……
他决定到桑树镇去,把三篇小说寄给杂志社,顺便到文化站借几本书。
第一次投寄稿件,他不敢奢望一鸣惊人,却担心失败……
“我知道你要来借书的。”山楂笑着,像是对已经很熟悉的人那样,把他引到图书馆去。
他也笑了,没有拘束不安了。“能不能多借几本?”他说,“我要到山里水库工地去,两个多月哩……”
“你去挑吧。”她说,“按制度一次借一本,你是特殊人物,又要进山……可以照顾。”
“我怎么算特殊了?”
“哈呀!作家嘛……”她笑着说。
“呃呀!不敢这么喊。”他感到不好意思,“我是瞎折腾……”
他趴到一堆新书前,说:“我真想把这一捆书全背到山里去!”
“不要急。”她说,“我每月到水库工地去一趟,专门给大家换书,到时候我给你带去。”
他选了几本,装进提兜,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却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山区的夜晚是这样静寂,他趴在被卷上,垫着一块木板,写他的又一篇小说。茅草顶的工棚里,只有他一个人。县剧团到工地慰问演出,他自告奋勇留下来看守宿舍。
偌大的工棚里挂着一盏马灯,他就着昏黄的灯光,写啊写啊。
“黄草同志在这儿吗?”
他抬起头,朝门口一看——山楂,活脱脱走了过来。“好难找哇!”
他慌忙从床上跳下来。她笑着,坐到麦秸铺床上,双手掬着膝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这儿,给你带来几本书。我说话算话吧?”她调皮地对他笑着。
“呀!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的心在猛烈地跳动,却不得不警告自己坐在稍远一些的草铺上。
“哟!我差点忘咧!”她说,“我把你的情况给辅导创作的张老师汇报了。他说县上以后开创作会议,通知你参加,还托我给你带来三本稿纸……”
“噢……噢……”他应着,已经无法考虑张老师是否真的会通知他参加创作会议,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想说……但他没有勇气……
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
黄草却心力交瘁了——
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太艰难了!一年来,他送出的小说稿没有一篇能变成铅字。
这是第三十篇了。他把稿件塞进邮筒,仓惶离开。
“黄——草!”他折转身,山楂姑娘迎面走过来。
“好长时间没见你来。”她看看他的脸色,关切地说,“是不是生病咧?”
他苦笑一下,“我现在才明白,我不是那块料。”他声调沉静而悲哀。
“你灰心丧气咧?”她惋惜地说,“我一直在等着看你写咱们小河川道的小说哩。”
“哦……”他低下头,“枉费了你一番好心……”
“好心没有枉费的。”她笑了,轻松畅快的笑声,她说,“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
他的心又扑扑扑跳起来……
“邮差刚送来一封信。”母亲叨叨叙说,“这不是……”
黄草刚刚下工,从母亲手里接过信——那是一本《苗圃》杂志。他打开目录,只见清清楚楚编排着《脚印》,在许多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中间,排列着“黄草”……
他转身奔出门。
“三娃,做啥去?”
“到桑树镇去!”
“山楂——”他喊,从来没有这样大声壮气地叫过,“山——楂。”
“哎——”屋里传出她的回声。她看见面前的他,淌着大汗,喘着粗气。
“你看——”他忙摊开《苗圃》杂志。
“啊!”她眉毛一扬,眼里闪出快活的光彩,惊喜地说,“你……”
他的心都醉了,只觉一股酸东西冲上鼻腔。“我该怎样感谢你呀……”
“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她随即坐下,“快让我读一下……”
他看着山楂在阅读他的《脚印》,心里涌涌波动,声音颤抖着:“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
山楂猛然抬起头,愣住了。
他更加热烈地说:“你过去帮助了我,我今后不能没有你的帮助……”
她脸红得像盛开的山楂花,但很快镇静下来,说:“‘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
“五一”终于来到了。他一早就爬上山坡,采摘了一束带着露珠儿的山楂花。火红的山楂花,送给心爱的山楂姑娘,作为定情礼物。
黄草走进文化站的小院,看到木门板上贴着两个红纸剪成的“喜”字。山楂笑吟吟地在门口迎接他,并向身旁的男子介绍说:“这是咱们地区的作者黄草同志,他来参加咱们的婚礼……”
“欢迎!欢迎!”那男子热情地说。
山楂又说:“这是我……爱人。”
短短的一瞬,黄草顿然明白了一切……
他灵机一动,把那一束鲜红的山楂花举到他们面前,满怀真诚地说:“祝你们……幸福!”
1984.1于白鹿园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平反出狱的普通农民黄草在镇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刻苦学习写作,终于圆了文学梦的故事。
B.小说中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是一位活泼、美丽、纯真、善良的女性,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
C.小说中有一位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张老师”,透过山楂的语言转述,勾勒出一位乐于关心他人、提携后辈成长的师长形象。
D.小说标题具有多重含意,既是小说结尾情节的再现,也暗含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祝福,同时以花喻两位主人公之间美好的情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黄草完成一篇小说创作后心情畅快的生动画面拉开序幕,并用补叙方式引出了山楂,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B.小说先后运用了4组在黄草和山楂间展开的对话描写,逐步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两位主人分的鲜明形象。
C.小说中黄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细腻,无论是第一次投稿的疯狂,还是多次被退稿的悲哀,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D.小说主人公黄草身上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文学创作之路的探索,一条是对山楂情感的变化,相互映衬,深化主题。
8.请分析小说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功能。
9.“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常被用于评价短篇小说的结局,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结局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面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舟中晚起[注]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中的“犹”字意蕴丰富,照应“晚起”,说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诗人仍关着窗子在睡觉。
B.颔联对诗人旅途中泊宿的环境进行概括式描写,简笔勾勒出诗人旅途中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
C.“退身江海”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请求到外地任职,也暗指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情感倾向。
D.本诗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起承转合的结构也非常严谨。
16.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态度。
17.名篇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 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 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 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 。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 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小赋《二京赋》”错。材料一说“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由此可知,《二京赋》是大赋。
B.“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错。材料二说“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由此可知,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因素,不能绝对否定。
C.“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错。材料二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由此可知,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选项说“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错。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B.“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以文会友”的“文”指的是礼乐文章,并非题干中“文辞”之“文”。此“文”非彼“文”。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说明“文学自觉”加强了自我意识,使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一: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
材料一说“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说明“文学自觉”的目的是满足抒情需要,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二: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
材料一说“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说明“文学自觉”使人的主题更加鲜明,由此可得出特征之三:凸显人的主题。
材料一说“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说明“文学自觉”追求形式美,由此可得出特征之四: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材料二首先围绕“‘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进行充分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由此可知,把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
然后分别从先秦、近代以前以及20世纪以来三个时间段议论,说明连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都具有很大局限性。作者重点引用钱基博的话语证明,中国文学一直就有对文辞之美自觉追求的传统。由原文“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可知,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
材料二结尾处更是直接引用魏晋时期曹丕、陆机的语言论证魏晋时期仍是以载道教化为文学之本,特别是引用造成误解的曹丕本人的话语,更具说服力。由结尾处“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可知,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答案】6.B
7.C
8.①表现时间流变,推动情节发展。柳树、原坡、小河的变化提示春去冬来,表明黄草的努力在延续,由失败到成功,将情节推向高潮。②物候变化,暗示人物命运扭转。冬天的落叶暗示黄草屡遭退稿;小河解冻、柳条吐春,预示着黄草最终成功。
9.①“意料之外”是指山楂邀请黄草出席婚礼、黄草送上真挚祝福的小说结局,而“情理之中”是指小说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美好主题;②这两者以小说中多处伏笔联系起来,如山楂强调“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黄草把对山楂的感激之情误作爱情等,使得意料之外的结局显得顺理成章。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错,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山楂“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错,刻画“第一次投稿的疯狂”和“多次被退稿的悲哀”的心理活动,为塑造人物服务,表现他对写作的热爱,都不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看环境描写的内容,“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由落叶到白雪,再到小河解冻、柳树的一抹嫩黄,显示出时间的变化,由秋到冬再到春,表示黄草在写作上付出时间之长,物候的变化也暗示人物命运扭转,预示黄草将由失败走向成功。
从结构看,上文写的是黄草因为写作而心力交瘁,这和春天的到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黄草写作之路的艰难;冬去春来,暗示为下文黄草写作成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的结局,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情况,,分析两者的关系,要从看似矛盾的情节中找到二者的关联。
如本文,从“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等来看,两人看似互有情义,让人觉得两人恋爱的可能性。可是结局却是让黄草去参加她的婚礼,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可是,仔细品读,“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等,已经暗示了山楂的态度。所以,结局在情理之中,而文章主题也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
【答案】10.A
11.D
12.B
13.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②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14.①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劝学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CD;
“殆”,根据语境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不同”错误,应为“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错误,由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可知,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
②由原文“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可知,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
【答案】15.B
16.①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个闲官,饮酒赋诗;②“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错误。从注释来看,诗人是自己请求调离京城的,因此虽有些失落,但并不至于借酒浇愁,也不是“落魄”,且“泊处或依酤酒店”也不能表明作者的落魄。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结合注释分析,知人论世。
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这首诗是自请调离后赴任途中所作,心中有愤恨不安,也有对出世的渴望和自我安慰,尾联“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诗人想象去往杭州任上的生活,想象自己选择做个闲官,饮酒赋诗。“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心情。后句“冷吟闲醉二三年”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其中“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
17.【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作”“尊”“酹”。
故答案为:(1)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18.A
19.B
20.A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崇拜:一指尊重敬佩,二指尊重拜授,三指尊崇奉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本语境中搭配对象是“工匠精神”,故应选用“推崇”。
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而“投机取巧”是指靠小聪明走巧路,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
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放式: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修饰市场环境发展,选用“粗放式”。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对例句语句的辨析,共有两处问题。
一是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故排除C;
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删掉“是因为”故排除A;
D项,修改后的句子不符合逻辑,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括号前边是名词短语,所以,所填的句子的开始应该是谓语开始,故排除BD。
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要解决这种情况,要说全社会应该怎么做,所以应填“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故排除C。
故答案为:A。
【答案】21.B
22.两者并不是冲突的;新的方法还没产生;称之为时势权力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文化英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礼尚往来”的引号表示强调。
B.“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机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引号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后文“而是同时存在的”可知,两者的关系并不冲突,故填“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第二空,根据前文“ 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后文“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可知,新的方法还有待产生,故填“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第三空,根据前文“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 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后文“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时势权力”,故填“称之为时势权力”。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自拍美颜神器”展开议论,提供了几种思考角度和写作方向: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负面评价。第二自然段整体上与第一自然段构成对比,“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相对而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引导考生拓展对某个具体现象的认识。而本题则通过“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的对比使考生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认识更为清晰而理性。
立意方向:
正向立意有: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也可以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可……
反向立意有:拒绝刻意之美,呼吁真实之美;自拍美颜,掩盖真实;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反美颜,呼吁真实;接收并悦纳真实的自己;反美颜,以诚相待;真实的自己,无需美化……
辩证立意有: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内外兼修,人生更美;尊重真实,适度美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