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5 10:43: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破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驿路梨花》。
活动 1:齐读题目:驿路梨花,说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师:“驿路”是什么意思?
生:“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师:非常棒,善于运用书下注解,学习很有方法。为你点赞!置騎也。从馬睪聲。这里是指马休息的地方。今天的加油站,是指车站加油的地方,而驿站是指马休息和加草料的地方。
(暗含:传递,传承的意思)课前咱们同学已经有了预习。
大家知道“驿路梨花”的出处吗?——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PPT生齐读——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是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师:“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意思是?
生自由回答:——意思是可以预料到来年的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经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行人所走道路上的梨花。
师:你觉得题目的重点落在哪个词上?
生:“梨花”。(这篇文章,是作者)(感情:喜爱,赞美)
(指导朗读:语速慢点,中间停顿,梨花拖音)
师:我们再齐读题目——驿路梨花。
二、速读课文,品味“梨花”
活动 2:速读课文,划出文中有关“梨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梨花”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1. 划出有关“梨花”的句子;
(1)第 4 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赞美)
(2)第 6 节: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意境美)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3)第 27 节: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景和人融合)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自然界中的梨花
(4)第 24 节: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赞美)
(5)第 29 节: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肯定)
(6)第 34 节: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哈尼小姑娘(7)第 37 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多重含义)
2. 有情感地读出自己划出的有关“梨花”的句子,并说说“梨花”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1) 自然界中的梨花;
(2)梨花姑娘;
(3)梨花姑娘美好的精神品质。
板书:【人美、景美、精神美】
三、略读课文,概括文意
活动 3:跳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先后提及的人物。在文中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记出人物。老师适时画树、板书。
在树冠上按序分别板书:【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叔叔】
活动 4: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方法指导:概括主要事件以“人+事”为主要内容
我和老余 投宿并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 送米到小茅屋
梨花照顾小茅屋(插叙)
哈尼小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叔叔盖小茅屋(插叙)
四、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茅屋呢?让我们随着老余的电筒去看一看。请读课文 9——12节。请学生自由朗读。
(9)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10)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11)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2)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师:请以“这是一座的小茅屋,从哪里可以看出”的句式来表达。(品读结合)生自由表达。这是一座给行人带来方便的小屋,从文中......这是一座简陋的小屋,从文中......这是一座温馨的小屋,从文中......师:对小茅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介绍,作用是什么?
生自由表达。——详细描写小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同时也是虚写人物,从侧面间接表现了小茅屋主任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助人为乐的品质。——板书
【间接描写】
(1)写屋内陈设: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
(2)写屋内外贴的告示: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小屋的总陈设,这表现了小屋主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明确:写环境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通过写小屋里生活急需品考虑周到,都安排好了,可见小屋主人为人服务,不单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带给我们这样温暖的小茅屋,老余觉得主人会是谁呢?——板书:
【设置悬念】。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可能”可见语气确定吗?
——猜测,不敢肯定。
师:小茅屋的主人会是谁呢?生自由表达。——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建造、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梨花姑娘--小姑娘--瑶族老人--我们--......
提示:文中写解放军盖房子,又写梨花和哈尼姑娘主动照料小茅屋,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一句道出了思想真谛,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文眼。解放军战士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建造小茅屋-――这是发扬雷锋精神的表现,梨花和哈尼姑娘受这种精神影响,主动照料小茅屋-――雷锋精神在进一步光大。提问: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我们?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可作如下提示:“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明确:提出三次悬念、二次误会。(可依据板书加以归纳。)这样写使得文章层层设疑,又层层误会,于是悬念叠起,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3)这个故事前后跨越十几年时间,可作者却先讲了现在所发生的事,即我和老余发现茅屋并住宿,再讲茅屋的由来,这种的写作顺序叫什么?
(倒叙)在写到梨花姑娘照管房子一事和解放军建造房子一事时,作者也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梨花妹妹之口,侧面加以叙述,这种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的写作顺序称为什么?
(插叙)文中运用倒叙和插叙把十几年间发生的事贯穿起来,集中于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来写,这样文章内容显得十分集中且曲折生动,富有变化。
五、提炼主题,拓展延伸
题目中的“梨花”有哪些含义?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提升。文章结尾说:我望着这群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你能想出一句话也是七个字,为这篇文章点题吗?驿路梨花人人传,时时传,代代传......联系实际,传承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当把做好事作为事业来坚守,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将学雷锋融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坚持做好做到位......
如此,我们就能把雷锋精神植入心中,将爱与温暖传遍神州大地,成为雷锋式的“好人”。
白方礼老人,梁益建医生,王钰(事例)
同学们,当每一次爱心传递的时候,就会出现奇迹。这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它却是人性美最朴实的体现。
到今天,《驿路梨花》诞生 41年了,但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爱只有靠近才会有温暖,只有传递才会有希望!我相信,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想到小茅屋,想到梨花,你会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行动去谱写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