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19: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2023春·河北·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2.(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王守仁认为,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付诸实践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B.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D.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3.(2023春·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中“丝行”、“布庄”的发展,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B.长途贸易推动了商业资本集聚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
4.(2023春·河南商丘·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乾隆年间、官至闽浙总督的陈辉祖,因贪恋苏州的纷华靡丽,不愿回湖南原籍,不仅在苏州“买房一所”,而且在吴江县卢溪镇开有当铺。他这种“忍弃祖父坟墓,贪恋繁华”的行径,受到乾隆帝的严词斥责。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城市以及工商业的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初步松动 D.世俗文化波及官僚队伍
5.(2023春·广东汕尾·高三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 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 D.市场化水平较高
6.(2023秋·全国·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清朝学者钱大听说:“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龚自珍也指出,君主应视群臣为平等之手足、股肱之师友,而不能视之如犬马或一己之私有财产。这些认识( )
A.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B.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根植于民主思想的萌发与传播 D.蕴含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
7.(2022秋·重庆沙坪坝·高一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17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史称“七千部西书入华”。这些书大部分被收藏在澳门,少部分运往中国内陆,其中部分书目被翻译成中文,这反映明清之际( )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 (古罗马)维特鲁威 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原理
《数学札记》 (荷兰)西蒙·施特芬 近代数学和工程学
《矿冶全书》 (德国)乔治·鲍尔 近代采矿、冶金技术及管理方法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
A.中学突破传统窠臼 B.西方科技得到普遍认可
C.出现西学东渐现象 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频繁
8.(2023秋·河南漯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 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9.(2023秋·四川德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明代文人归有光在为徽商程氏所作的寿序中,称扬程氏商人“蔡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即为“商而士者”,程氏家族“以读书为业”,实为“士而商者”。这反映了当时( )
A.士商互动引领时尚风潮 B.政局变迁影响阶层流动
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儒家信仰规范商业经营
10.(2022秋·安徽阜阳·高一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 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 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
11.(2023秋·吉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B.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理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12.(2023春·河南鹤壁·高二鹤壁高中校考阶段练习)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13.(2022秋·江苏南通·高二统考阶段练习)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各项,属于明清经济领域新现象的是( )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C.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D.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14(2022春·河南周口·高一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面为1600~1840年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促使17世纪中期以后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海外移民大量涌入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高产作物的推广
15.(2022秋·吉林通化·高三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阶段练习)下表是明清时期每一公斤白银购买力的变动表。对白银购买力变动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白银购买力变动表(十五世纪一十八世纪)
A.税制改革的推动 B.物种交流的影响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进步
16.(2022秋·湖北襄阳·高二襄阳五中校考阶段练习)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元末明初《水格古婴论》等均包含有关白银成色特征的知识,但此时人们更多是将白银视作“宝物”“古物”类的奢侈品。明中叶以来,商人因商品交易频繁,白银需求增加,于是不断总结用银经验,并将其编入商书中。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经济类小说的盛行
17.(2021秋·福建宁德·高一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度佛教龙女故事在中国的发展转变简表
时代 作品 内容
南朝梁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 故事中龙女“受恐”“报”,同时规劝商人珍惜人族身份,应该早日出家皈依如来
唐朝 《柳毅传》 龙女遭难——书生柳毅传书——龙女得救——报恩成亲
清朝 《蜃中楼》 书生与龙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遇到阻碍——执着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
——摘编自钟鑫《中国古代柳毅故事情节转变探析》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8.(2023秋·全国·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国古代地图简史
时期 概况
三代及之前 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周礼》记述“司险掌九州之图……而达其道路”
春秋战国 《战国策·燕策》中有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
秦汉 《史记》记载,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地图《驻军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魏晋 西晋名臣裴秀提出六项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长期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所遵循
唐宋 唐代宰相贾耽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开创了“古墨今朱”分色编绘历史地图的先河;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是我国传世的地名最多、时间最早的政区地图
明清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的闻名世界的实用航海图;利玛窦用西法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康熙令中国官员和西方传教士测绘完成《皇舆全览图》,此为我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A
【详解】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守仁反对单纯凭空判断,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A项正确;明末清初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的思想家是顾炎武,排除B项;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与反对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王守仁提出的“格物致知”是指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按照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与材料中的观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长途贸易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乾隆年间、官至闽浙总督的陈辉祖,因贪恋苏州的纷华靡丽,不愿回湖南原籍,不仅在苏州‘买房一所’,而且在吴江县卢溪镇开有当铺。”可知,陈辉祖不愿回湖南原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州的繁华和靡丽,由于苏州城市的繁荣他才在苏州买房子,开当铺,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苏州城市及工商业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怎样的颠覆,排除A项;清朝乾隆年间虽然商业繁荣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C项;世俗文化波及官僚队伍,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雇主为雇工提供佳肴,带动其他商品的交易,D项正确;材料与雇工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商业管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由材料可知,钱大听和龚自珍的观点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意味,蕴含了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且A项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排除B项;C项错在“根植于民主思想”,排除。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以及这些书籍在中国的去向,可知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随着书籍传入中国,此为西学东渐,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中学的发展情况,且在明清时期,中学并未突破传统窠臼,排除A项;材料只有书籍的传入情况,并未提高中国人的反应,排除B项;材料只提高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未体现中国文化传入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苏州纺织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同于小农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因素,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生活困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人称颂程氏商人是“商而士者”、程氏家族是“士而商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出现了士商融合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士商互动和融合现象,但没体现这一现象成为时尚风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明代政局变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士商融合的现象,没有体现儒家文化对商业经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1741-1840年清朝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已经日渐衰落,排除A项;清朝人口增长并未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排除B项;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秩序的变动,而女性在文学领域的活跃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的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可知,长兴县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不大可能出现流失20%的人口的现象,更不可能出现“未添加一个人丁”的情况,因此“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是户籍制度混乱导致的,而户籍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材料体现了明朝中期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长期战乱,排除A项;材料苛捐杂税与人口的逃亡没在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但并不会导致流失,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据材料“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B项正确;宋朝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排除A项;早在唐宋时期瓷器就已出口,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排除C项;在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并得到推广种植,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明清时期,科学成就主要是传统科技的总结,缺少创新,排除A项;B项不符合明清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自然环境相比前朝,没有显著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白银购买力逐步下降,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最合理的解释为对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税制改革是白银流入的影响,与白银购买力关系不大,排除A项;物种交流的影响主要是高产作物引入中国,排除B项;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并无明显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中叶以来,商人因商品交易频繁,白银需求增加,于是不断总结用银经验,并将其编入商书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需求增加,逐渐成为流通货币,许多商人总结经验,将相关用银知识编入商书中,侧面体现出商人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元朝和明朝都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并未出现分裂,且材料主题强调白银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题说明了从元末到明中叶白银地位的变化,并将用银知识编入商书中,商书属于实用类书籍,不是经济小说,排除D项。故选C项。
17.论题:龙女故事的演变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阐述:唐朝时期儒家和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讲求因果报应,讲求报恩;儒家则强调感恩等理念;再者,故事本身就是从佛教故事中演化而来,所以龙女因报恩而成亲。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进一步推动文学的世俗化;思想文化领域,虽然仍然是程朱理学占主体地位,但是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潜滋暗长,思想解放潮流有所发展,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思想日益活跃。所以追求自由恋爱的趋势有所增强。综上所述,龙女故事的演变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朝到清朝中国社会的变化。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关于龙女的内容有“应该早日出家皈依如来”、唐朝《柳毅传》中转变为龙女“报恩成亲”、清朝则是“书生与龙女一见钟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可见,不同朝代关于龙女的故事是不同的,由此得出论题:龙女故事的演变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故事的主题进行阐述即可。
18.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地图在政治、军事、交通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阐述:地图在中国古代是国家疆土的象征,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燕向秦献督亢地图,萧何收“律令图书藏之”,康熙组织人力测绘完成《皇舆全览图》,说明地图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地图在古代军事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地图,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地图《驻军图》均能反映出地图在战争中的基础性作用。地图不管在陆路交通,还是在海上航行中都发挥其指示方向的功能。从《周礼》“司险掌九州之图……而达其道路”的记述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均能说明地图的这一基本功能。
总之,中国古代地图在国家治理、军事行动和交通事业等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西晋名臣裴秀提出六项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唐代宰相贾耽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郑和航海图》......《坤舆万国全图》......《皇舆全览图》”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和演变的信息,我们以从地图的政治、军事、交通等知识结构的角度提炼论题,也可以从地图绘制技术的角度,还可以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及地图背后体现的思想的角度思考,如:中国古代地图在政治、军事、交通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地图在中国古代是国家疆土的象征,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燕向秦献督亢地图,萧何收“律令图书藏之”,康熙组织人力测绘完成《皇舆全览图》,说明地图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地图在古代军事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地图,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地图《驻军图》均能反映出地图在战争中的基础性作用。地图不管在陆路交通,还是在海上航行中都发挥其指示方向的功能。从《周礼》“司险掌九州之图……而达其道路”的记述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均能说明地图的这一基本功能。最后,对论题再次总结升华,明确论题的正确性,如:总之,中国古代地图在国家治理、军事行动和交通事业等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