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材 分析 课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它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表明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伊始就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课后泡泡提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其中的“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是对阅读提示中“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达标水平的补充说明,结合“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一提示,明确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能认真书写、自觉阅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本篇课文中和私塾学习生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有新鲜感,可以借机引导学生提出来,并和同学交流,达成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
课时 目标 能正确认读本课短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咿咿呀呀” “鸦雀无声”“戒尺”等有新鲜感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3.。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尝试用略读的方法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单
教师准备:词卡,板贴,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谈话导入,揭示课 回顾旧知,重温伟大人物。 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文中认识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如:《邓小平爷爷植树》邓小平爷爷,《难忘的泼水节》周恩来总理,《吃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主席…… 引入新课,初识孙中山。 揭示课题,畅谈发现。 齐读课题,引发思考:和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 课题中带着*的课文表示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和之前学过的课文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发现不同。 师生共同发现略读课文不同的地方。 课题下方有一段文字,这是阅读提示;课后没有要写的生字,只有会认的生字,也没有练习题;泡泡提示,阅读方法不同。 根据交流,形成板书:粗略读。 2.布置任务,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 3.检查朗读,短语过关。 咿咿呀呀地念 一个一个地背诵 糊里糊涂地背摇头晃脑地念 一字不漏地背 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 )不懂那段话的意思,于是他( ),最后得到了先生的解答。 指名填空。 引导学生发现:括号里填的内容其实就是课题“不懂就要问”。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课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借助课题) 关键语句,呼应课题。 课文中有一句话和课文的题目有着一样的意思,请用横线画出来。(2)课件出示,齐读句子。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我们也要学习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精神。这节课我们也当当小小孙中山,跟他一样不懂就问。
深入学习,质疑问疑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交流反馈,聚焦有新鲜感的词语。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咿咿呀呀”。 同伴帮助:说说“咿咿呀呀”大概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古时候孩子们学的都是四书五经,里面的文字都是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的。 预设二: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私塾”。 指名学生大胆猜猜“私塾”是什么意思 出示私塾图片,教师解释:这就是孙中山读书的“私塾”,相当于我们学习的教室。 深入学习,聚焦有新鲜感的句子。 预设一:“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1)引发思考:你对这句话的哪个地方不理解 (2)关注“从来不讲”,说明先生对于书里的意思是一次都没讲过。(3)对比感知,体悟“新鲜”。 4.迁移运用,自主学习第二至八自然段。 (1)找到问题,合作解决。(2)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5.交流汇报,分享所得。
懂悟道理,学习品质 教师小结,启发思考。 (1)孙中山面对如此严厉的先生,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还让先生把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遍,他这种勤学好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齐读最后一段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总结品质,深化认识。 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学到了读书的好方法,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希望你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上,敢于发问,这样就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大胆提问 粗略读 先 生 详细解答 借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