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21: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
【评价设计】
1.通过整理和交流文言知识积累卡,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解决疑难问题。
2.通过品读“讽”之因,用一个词语形容心目中的邹忌并说出理由,感受士之品格。
3.通过品读邹忌“讽”之言,明确讽谏的方法。
4.通过品读齐王“纳”之语,感受齐威王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出人物
同学们,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屈原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但也不乏《战国策》中用语言捍卫国家领土的策士唐雎。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战国策》,去认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另一位策士——邹忌。二、明确目标,指引方向
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
三、高声朗读,质疑问难
1.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用这两种朗读,来学习课文。先练习高声朗读,要求读得清晰、准确,在此前提下,读得越快越好,要尽量做到如行云流水。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
3.抽生读。师评价并纠正错误。
4.屏幕展示学生的文言积累卡,生对照屏幕查漏补缺。
四、品读“讽”之因,感受士之品格
1.学习慢读吟咏课文,先朗读题目。
2.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阐释标题的意思。预设: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讽谏。
3.一“讽”一“纳”之间,会勾画出怎样的邹忌与齐王呢?先品读邹忌的“讽”。邹忌因何而讽谏齐王呢 预设:与徐公比美而明白自己受了蒙蔽。
4.生再次朗读第一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心中的邹忌,并说出理由。
5.生交流。预设:
(1)美男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冷静、不偏听偏信,为人论事的认真(三问三答比较中的邹忌)
①比较邹忌问三人的语句的不同点:
a.人称不同:我、吾——与妻子关系亲密,与妾和客疏远一些。
b.比较程度不同:孰与、与...孰。孰与的意思是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而最后问客人这种比较的程度减弱,
②小组分角色朗读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用朗读来表达对妻妾客不同的理解,并尝试分析。
预设:
a.妻偏爱丈夫,跟丈夫情义深厚,发自内心的赞美,反问加重肯定。
b.妾地位低下,对丈夫是敬畏、害怕的,所以语气是“畏”,害怕。c.客是有求于邹忌,只为应酬,用陈述语气应该是平淡的。
(3)理智,有自知之明(孰视之,自认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预设:
① “孰”同熟,仔细。仔细端量徐公,来求得真相。
② “窥镜”照着镜子端量自己。
③“又弗如远甚”与“又弗如甚远”比较,感受倒装句强调“甚”字,更凸显有自知之明。生尝试用朗读来展现邹忌的理智、有自知之明。
(4)善思、睿智。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生共同分析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邹忌的善思与睿智?
预设:
① “思”重读,“之”拉长一些。“思之”应该读出思考的过程。
②判断句式应读出邹忌在思考之后终于明白了众人欺骗他的原因。
③重读“私”“畏”“有求”,这是他思考的结果。
6.学生尝试补充邹忌的话。
预设:齐王也受到蒙蔽。
7.交流从中又感受到怎样的邹忌呢?
预设:心怀国家,有责任、有担当。
8.师总结:
邹忌身为齐国的大臣,身居斗室,心怀国家,有责任,有担当,让我们敬重。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说:战国时代的“士”,大都能“以大下为已任”,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邹忌正是作为“士”人风骨的体现。邹忌,战国时齐国大臣。本是个普通的读书人,运用自己的才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历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五、品读“讽”之言,明确谏之技巧
1.学生以邹忌的口吻读讽谏齐王的话。
2.师屏幕出示改编之后的语言,学生对比找出不同并说明原文的讽谏之优点。
屏幕显示: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全天下皆私王、畏王、求王,如宫妇,如群臣,如民众。王之蔽甚!”
预设:
(1)“诚”确实。表面写自己,实际表达诚意。
(2)感叹句太强硬。劝谏要语气平和更有利于齐王接受,陈述句好。
(3)“矣”是语气词,也表示平静、自然的语气。
(4)论齐威王的句式与邹忌的句式相同,更易于引起齐威王思考。
(5)“莫不”双重否定句式,和缓的语气中有肯定,增强了说服力。
3.师总结:委婉而不失坚定,平和而又有警醒,这就是讽谏的效果。
4.学生交流邹忌运用什么讽谏手法?
预设:(1)类比手法。
(2)以小见大。
5.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与《郑堂札记》不谋而合。
屏幕出示: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郑堂札记》
6.师引领学生学习设喻。
师:设喻是《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经常使用的讽谏方式。刘向在《战国策》的序中这样评价邹忌等策士们:(屏幕显示)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7.师:邹忌用了这么多的讽谏技巧,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国家)我们也就更明白了邹忌讽谏的意义了。
小结一下邹忌的讽谏艺术:屏幕显示:用词准确表诚心,语气委婉却坚定。
句式整齐发人思,类比推理巧劝谏。以小见大为国家,设喻委婉又含蓄。
六、品读“纳”之语,感受君之风范
1.生思考后交流:邹忌这样巧妙的讽谏,齐王采纳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预设:(1)王曰:“善。”
①“善”字感受到了什么?(对邹忌的赞扬。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②生尝试加上动作读来表现对邹忌的赞扬,对劝谏的肯定。
(2)乃下令。
①“乃”字,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齐威王?(雷厉风行)②男同学用王者风范齐读下令的语句。
2.生交流齐威王下令中的“刺”“谏”“谤”“讥”四字各是怎样的劝谏。
预设:刺:当面指责过错。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讥刺。
3.师生交流哪一个劝谏方式最不容易让齐威王接受 为什么?
预设:刺——当面直接指责过错。师出示篆文“刺”并结合《说文·刀部》对刺的解释来更好地理解。
4.生交流感受到齐王是个怎样的君王。预设: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贤明的人,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5.生交流齐王的贤明让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国内政治清明。国外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6.师生用铿锵有力地声音齐读文章最后,展示齐国之变。
七、总结讽谏,体会家国情怀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有责任与担当、有讽谏智慧的臣子和威王这样拥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善于纳谏的君主,才成就了齐国之强盛。希望同学们有报国之志,做智慧之人,做有气度之人。
八、作业
1.搜集邹忌与齐威王的小故事,多方面认识人物。
2.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加之青春期孩子太敏感,话不投机容易引起“战争”。请运用邹忌的劝说艺术,有创意又委婉地劝说同学在最后一年刻苦学习。(100字左右)板书:
评测练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C.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D.期年之后 期:约定。
2.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是通假字
B.“又弗如远甚”是倒装句。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判断句。
D. “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古义是表示处所。
3.用“/”线把画横线的句子断开成四个分句。
(画三处)旦 日 客 从 外 来 与 坐 谈 问 之 客 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并没有盲目相信,说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的人。
B.选文中邹忌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说理深刻,让齐威王欣然接受自己的劝谏。
C.全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进谏的原因和过程,略写齐威王的反应和效果,详得具体生动,略得回味无穷。
D.文中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说明了国君只有广泛采纳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
6.每个人的爱国方式都不尽相同,邹忌的爱国方式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
课后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阅读本文,要体会邹忌的劝谏智慧以及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基于此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上完课后,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我也与学生一样有收获,也有不足,“学而不思则罔”,将本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期待我与学生会有更大地进步。
一、用问题引领阅读,将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设计好能够引领课堂的主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堂上设计了主问题“用一个词语形容邹忌并说明理由”和“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邹忌的讽谏齐威王采纳了,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君主”。学生的回答不再局限于老师的预设,不再只找一个答案,思维也相对发散。让学生在找出词后,再用问题链把学生引入文本深处,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和讽谏方法。同时用问题引领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用活动促进品读,言文更扎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本节课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高声朗读、教师范读、慢读吟咏、分角色读、齐读、比较赏读等。这些恰切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还重视用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在三问比读活动中,落实“孰与”的字词含义和比较句式。在分角色朗读之后的采访活动中,比较了妻妾客三人不同的语气与句式。在比较品读句子中,理解倒装句式的好处。在找词表现邹忌特点时,重点探讨落实“自信”的古今义。在补充邹忌心理的活动中,感受邹忌心怀国家的特点。在删后与原文比读的活动中,强调“诚”“矣”的含义及句式整齐的好处。在分析齐王三赏活动中,引导学生区别“刺”“谏”“谤”“讥”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感知齐威王的形象。由文到言,再由言入文,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关键字词、句式特点,感知人物形象。
三、用材料帮助理解,人物形象更鲜明《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往往受文言文语言的限制而不够深入。在品读邹忌的“士”之形象时,引入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战国时代“士”的评价以及邹忌的生平,能够更好地感知邹忌的“士”人风骨。在感知讽谏的意义中引入刘向在《战国策》的序评价邹忌等策士们的语句,更好地感受邹忌为国而讽的意义。在品读齐威王的形象时,出示篆文“刺”并结合《说文·刀部》对刺的解释来更好地理解齐威王直面众人的指责时的心胸宽广、贤明的君主形象。
当然,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形象的讲解时过于简单。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再就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用心倾听学生的交流,在智慧的理答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文丰富的情感,欣赏到语文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