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5 10: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选入的课文,本文讲述了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这篇文字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了 14圈,经历了地球上 14个昼夜看见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那些惊醒动魄的时刻,这些内容都写得十分精妙,详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杨利伟无畏艰险的勇气与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态度,他一丝不苟,不怕牺牲,凸显出的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本文特点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识记生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心理或行为举动。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沉着勇敢的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心理或行为举动。
难点:学习作者沉着勇敢的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本课件 视频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播放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的过程视频。观看完此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例如:
(1)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2)羡慕航天员登上太空探索奥秘那大家知道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是谁吗?(杨利伟)正如大家所言,人们往往羡慕航天员成功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一探究竟。
2.介绍作者杨利伟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 10月 15日北京时间 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 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这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 9月 15日,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由太空者协会颁发,授予贡献突出的航天员)。
3.检查预习 .攻克屏幕的字词关  
炽热(chì)轮廓(kuò)俯瞰(kàn)负荷(hè)确凿 (záo) 稠密(chóu)烧灼(zhuó)舷窗(xián)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通俗易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飞船升空的经过以及我痛苦的感受。
(2)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我在飞船上绕地飞行以及俯瞰地球的情形。
(3)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我在飞船上听到的神秘的敲击声以及我的内心感受。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记述了飞船开始返航到安全着陆的过程。
2.那么我们根据四个部分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起飞_飞行_返回)
所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三、深入研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小组讨论)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还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2)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录音让他一遍一遍的听,他却总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坚决不肯签字。
——表现作者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算是英雄?例如:奔赴一线的抗疫工作者,烈日炎炎辛勤值班的交警等等
点拨:不是的。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四、拓展延伸
1.播放航天员日常训练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航天员的不易。
2.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书写)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太空上有外星人吗?可以摘星星吗?......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杨利伟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答疑解惑
六、教师寄语(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将来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七、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评测练习
【基础存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对任何问题都不能说“差不多”“大概”。
B.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概率,我们也要努力去试试,万一成功了呢?
C.校园艺术文化节上,我校两位同学表演的小品滑稽、幽默,师生们看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那场电影中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3.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人体对 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___(共振振动)。
(2)飞行回来后我详细____(描绘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3)____(由于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4)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___(但是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
4.探险——这个伴随着人类历史脚步的名词,体现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请简要讲述下面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任意一则。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阅读经纬】
阅读课文从“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到“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6.飞船的舷窗出现裂纹的原因是什么?
7.请写出杨利伟的心情变化过程。8.有人说杨利伟根本不是航天英雄,因为他以为飞船出现问题时也紧张害怕,请说说你的看法。
《太空一日》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认真的研究了很长时间,一遍又一遍的改了很多遍。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一次成功的取得都是源于失败经验的积累。在我研究过程中,对自己从理论到对文本的解读也都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课后反思这节课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整节课自己的教学闪光点还是可寻到几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熟能生巧,利用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浏览培养学生的阅读;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欣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但讲完以后,才发现这节课的败笔还是很多:
1、对文本的重点词、关键词品析挖掘不够。《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好关键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中主题,或是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要充分发挥它的阅读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所以教师要尊重文本,重视文本的解读。因为脱离文本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就犯了这样一个经验主义错误,对文本的关键词缺少有效探究。
2、让学生在多元理解文本后,我越俎代庖,忽视学生是主体,做了学生的“代言”,犯了最大的错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存在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我在分析每一语段的时候,总是抢着和学生说。忽视了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一节课上,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能说的我不说。把权力教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而我却犯了教学上的大错。
努力方向。
1、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2、学教研,搞教研,钻教研。课堂教学是科研的第一基地。要想实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立于科研,着眼科研,钻科研。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向科组的老师们求教,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纵观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大于失落。我明白了一节课的成功,是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实现的。所以告诉自己钻研教学,立足教学,方能领悟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