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通过朗读、模拟对话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模拟对话深入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
【教法】:朗读品析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归纳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请同学思考“战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为话题引入。
教师归纳:人最幸福的是团聚,最痛苦的是别离。当盛世的繁华如日薄西山的晚霞,当残酷的战争屠戮无辜的生命,大半生颠沛流离,看尽人间疾苦的杜工部,也不禁为石壕村中一户普通人家的遭遇而叹惋、动容。在这一夜,在这一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一起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石壕吏》。
二、走进作者,了解历史
1.忆一忆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少陵野老”,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著有《杜工部集》。
2、走进历史,了解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读中品,读中悟
(一)、我会读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学生展示朗读成果,生点评。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播放范读。
(二)活动一:我会读,了解情节教师展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2、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3、最终抓到人没有?
4、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三)活动二:
我会品,感知人物
一读:
听妇之苦老妪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的?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回答,教师总结:丧子之苦、家贫之苦、应征之苦。
二读:观吏之怒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捉、呼、怒--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夜、夜久—战争残酷(此环节围绕“怒”展开,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统治者的残暴。)
合作探究
1、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添一添: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此环节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补全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
三读:察作者之情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夜久、幽咽、独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此环节重在让学生结合文本去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
材料链接:一个苦闷的灵魂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根植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赋予了杜甫悲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在杜甫心中,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端。“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到达顶峰,面对叛军的颠覆,杜甫毅然决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面,然此时的杜甫内心又是及其矛盾复杂的。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出示讨论的问题,班内解决,教师引导归纳:忧国忧民)
活动三:我会悟,延伸主题杜甫想借《石壕吏》让我们了解什么,思考什么?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生结合内容和自身情况回答,师归纳: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此环节引导学生热爱和平,为维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堂总结,齐读课文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学海拾贝
1、诗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老妇被抓走之后在军中的生活如何?孤苦伶仃的老翁、乳下孙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局。
2、选做:自主查找“三吏”“三别”,读一读、品一品,体会诗人情感。
六、板书设计
《石壕吏》评测练习
1.杜甫是__朝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称他的诗为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和____、____。
4.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6.“老妪”被抓走了吗 何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 请谈谈你的理由。
《石壕吏》课后反思
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整体上我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导入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总结引入本课学习的课题。然后从大唐历史的背景资料入手,让学生对唐王朝有个更好的认识,通过预习检测,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从基础的字音到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通过诵读,理清文章线索;对话的补充环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过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如何 课尾进行设计人物命运。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效果较好: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几段资料,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这个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效果。其次,再故事情节的分析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对话补充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效果较好。最后,作业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实践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这节课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作为文言文教学我主要抓了基础内容,从故事环节入手,加强学生对基本内容的堂握,从学生朗读和理解情况来看,还有些基础掌握不扎实。由于这堂课内容相对较多,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还是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学生,没有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还有让学生发言的机会给的还是少一些,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就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来。还有对于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缺乏多元化评价,以后也需注意,时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