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省吕梁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四)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山西省吕梁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四)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07: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吕梁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四)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维持鸦片贸易
C.割占中国领土 D.对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报复
2.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这些中国近代史上开展的重大运动,其共同目的是( )
A.发展军工 B.改革科举 C.驱除鞑虏 D.救亡图存
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面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百日维新宣传“变法图强”,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C.辛亥革命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4.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是
A.洪仁玕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洪秀全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虎门销烟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6.同为广东籍的康有为与孙中山,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他们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改革政府、变法自强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推翻清朝、革命救国
7.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兴中会 B.华兴会 C.中国同盟会 D.中国国民党
8.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9.《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写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 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游历‘天朝’的日本人”所推动的变革最终导致了日本( )
A.由奴隶社会发展成封建社会 B.建立了统一的大和政权
C.进入了漫长的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0.因地处欧亚之间,他们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经他们传入欧洲。“他们”是( )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古印度人 D.阿拉伯人
11.最早开始重视“人”的价值的文艺复兴运动最起源于哪个国家?
A.意大利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12.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它”是( )
A.《独立宣言》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3.“当新社会的曙光初露霞曦时,英国却突然跃出地平线,领先走进一种新文明,带动了世界。英国的历史极其诱人,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英国“领先走进一种新文明”的是( )
A.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B.飞机的诞生
C.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D.计算机的问世
14.—张小小纪念邮票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下图所示这组纪念邮票反映的主题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C.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5.1971年10月26日,中国外交代理部长姬鹏飞收到某国际组织秘书长发来的电文,告之了该国际组织二十五日通过的决议。毛泽东获悉后高兴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由此判断中国被“黑人兄弟”抬进了哪一个国际组织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 D.国际联盟
二、综合题
16.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胡适、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口号是什么?材料中的“主要撰稿人”对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17.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1)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创始人是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什么战役?材料一中的史实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何关联?
(5)材料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18.今年是2019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年,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
材料三 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条约》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哪一条款?
(2)材料二中“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依据的是《马关条约》的哪一条款?这个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什么?
(4)谈谈你对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的认识。
19.“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式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这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2)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为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什么运动 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述材料三中的救国方案的核心内容。
(4)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
(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6)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了掠夺更多的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各个阶层通过自己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以实现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发展军功,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革命派主张驱除鞑虏,这些均不是三者的共同目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故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A不符合题意。百日维新宣传“变法图强”,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洪仁玕是太平天国的政治家,于1859年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故A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洪秀全收太平天国的领袖,均不是《资政新篇》的作者,排除BCD。故选A项。
【点睛】
5.B
【详解】①割香港岛给英国是在1842年;②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在1901年;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1895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变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因此,二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C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教育指导思想,排除A项;改革政府、变法自强只适合康有为,排除B项;推翻清朝、革命救国只适合孙中山,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提出的十六字纲领。C项正确;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王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排除A项;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排除B项;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不合题意;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是解题的关键,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A
【详解】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 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二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效仿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对政治和经济进行了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5世纪时,建立了统一的大和政权,排除B项;12世纪晚期开始进入漫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项;明治维新后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他们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经他们传入欧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承担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任务的是阿拉伯人,D项正确;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文字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不是古埃及人、苏美尔人和古印度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宣传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神性,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所以答案选A。
12.B
【详解】根据材料“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可得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宪法鬼抵挡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三权分立,B项正确;《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排除A项;《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排除C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的文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通过题干分析,“当新社会的曙光初露霞曦时,英国却突然跃出地平线,领先走进一种新文明,带动了世界”、“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可知本题考查英国领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即第一次工业革命,A符合题意。飞机和内燃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BC排除;计算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D排除。故选择A。
14.D
【详解】根据邮票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使中国获得国家独立,“古巴革命胜利”反映的是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巴拿马收回运河”反映的是美洲国家的独立和奋起,所以邮票上反映的都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D符合题意;“巴拿马收回运河”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A排除;巴拿马收回运河没有体现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B排除;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与新中国成立无关,C排除。故选择D。
15.C
【详解】1971年10 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符合题意;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排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排除;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的时间是1920年,D排除。故选择C。
16.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否定态度。
【详解】根据材料“《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胡适、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旗帜、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②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③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影响:①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②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③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7.(1)原因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1922年;列宁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5)苏联解体。
【详解】(1)根据材料一“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苏联的创始人是列宁。
(3)根据材料“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因为它终结了德国保持进攻的态势,使反法西斯同盟由战略防御转 变为战略进攻。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5)根据材料三“1991年12月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当时苏联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8.(1)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割香港岛给英国。
(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落后就要挨打或弱国无外交。
【详解】(1)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分析可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从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所以《南京条约》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割香港岛给英国。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依据的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这个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就有材料中第六款赔款白银4.5亿两,材料中第七款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此居住。其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一条款说明了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或弱国无外交。
19.(1)洋务派
(2)维新变法运动;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民主、科学。
(5)规律: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等,即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6)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封建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西方列强始终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洋务派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的“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分析材料三的“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中的救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呈现出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一个过程。
(6)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原因是: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封建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西方列强始终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