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历史 中考复习 中国现代史过关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部编历史 中考复习 中国现代史过关卷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16: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中国现代史过关卷
4 2023年部编历史中考复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这是中国妇女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盛大会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周恩来为大会题词:“努力生产,打破封建。”该会议的召开( )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凝聚了国家发展的力量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实现了妇女的完全解放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体代表是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表现,从而有助于团结妇女的力量进行国家建设,故B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此时新中国尚未建立,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完全解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题2图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能
C.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领导地位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得以确立
2.题2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这一统计图能够说明( )
A
解析:材料图表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由“党派、军队和团体”等组成,说明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这表明( )
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B.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新中国已经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B
解析:依靠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革命的成果属于人民,新中国是人民的新中国;但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团结各族人民通过奋斗而实现。材料所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之一在于中国人民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地位的根本变化,故B项正确。“彻底”说法过于夸张,A项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升,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并未得到世界各国认可,排除D项。
题4图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B.爱好和平,打击外来侵略
C.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4.题4图所示歌词体现了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 )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党和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这是爱好和平、打击外来侵略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5.2022年,97岁的郭全兴老人在回忆70年前的某次运动时说:
“获得土地的农民抱着土啊,就上坟跟父母说,爹啊、娘啊,多少辈子没有地啊!咱们这回有地了。”该运动( )
A.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B.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民主化运动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运动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这次运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据此可判断这次运动是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项正确。此时是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是在1949年获得胜利,排除B项;土地改革没有直接推动了民主化运动,排除C项。
题6图 《劳动换来光荣》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风格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
C.反映了群众的建设热情
D.表明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6.题6图在1950年第一届年画创作奖评选中获得了甲等奖。该作品( )
C
解析:画作名为《劳动换来光荣》,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推动社会发展,故选C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中画作风格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服务“一五”计划建设的开展
C.促进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完成 
D.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解析:1953年,“一五”计划开展,根据“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些举措,当时主要是为了保障“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故B项正确。截至1953年10月,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都已经完成,排除A、C、D三项。
题8图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
8.题8图是1953年11月王守忠的“当选证书”。这可以印证
( )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各地代表选举工作,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非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排除C项;当时的法制体系并不健全,排除D项。
A.三大改造时期 B.“—五”计划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题9表
9.题9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
(单位:%)。这里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
A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16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及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可以看出,开始年时私营、个体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过渡时期,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到结束年时,由于改造完成,私有成分基本消失,故A项正确。我国通过“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发展重工业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集体和公私合营的程度越来越高,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越来越低,体现了三大改造时期的史实,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改革开放时期多种所有制并存,私有成分不可能这么低,排除D项。
题10图
A.都指出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B.都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都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0.对题10图中两次会议的相同点描述正确的是( )
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中共十九大则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所以两次会议都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A项;中共八大上没有确立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中共八大没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排除D项。
1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困难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D.中共八大的召开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字方针”出现的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造成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故A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三项。
12.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B.“大跃进”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故D项正确。
13.2021年,党中央发布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均被纳入其中,它们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项正确。
题14图
A.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B.与东欧国家的交流逐年增多
C.已开始与西方国家建交  D.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14.题14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 )
D
解析:1976年以后我国出国考查和访问的次数明显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国考察有利于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为我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国家政策转型做了准备,故D项正确。我国派团出国考察、访问的次数增多并不能证明外交原则发生变化,排除A项;图片并未反映考察国家所在地区,排除B、C两项。
15.1983年,黑龙江农业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5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社员人均收入313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B.包产到户的推广
C.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D.企业自主权扩大
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是“1983年”,此年黑龙江粮食空前大丰收,主要是由于包产到户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的时间与题干不符,D项与题干无关,均排除。
A.“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题16表
16.题16表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成就对比表”。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D
成 就 “七五”计划 (1986—1990年) “八五”计划
(1991—1995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解析:相比于“七五”计划,“八五”计划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增长以及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都有大幅度增长,结合“八五”计划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是这一指导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走出去”战略提出时间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排除A项;经济特区在1980年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
1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材料反映了( )
A.邓小平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成熟 
B.邓小平理论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C.邓小平理论深刻揭露社会主义本质 
D.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A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8.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规范性力量、建设性作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源泉、积蓄能量。这说明( )
A.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
C.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D.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
C
解析: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规范性力量、建设性作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源泉、积蓄能量”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脱贫攻坚实践相互促进,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而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排除A项;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但尚未实现全面小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注: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题19图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19.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题19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多少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图中最高点H出现在2001年之后,直接原因就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故B项正确。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在198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2010年,均与图中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20.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A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的明确和坚持,及“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信息,这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和谐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了民族经济等,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B、C、D三项排除。
21.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统筹推进粤澳深度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做好加快合作区建设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保障。“总体方案”的提出( )
A.有利于“—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
B.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C.彰显了粤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消除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差异
A
解析:根据材料“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统筹推进粤澳深度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做好加快合作区建设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保障”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总体方案”是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加强大陆和澳门的深度合作,这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故A项正确。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的是“一国两制”方针,不是材料中的“一国两制”实践和不断发展,排除B项;澳门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消除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题22图
A.体制改革  B.国家统一  C.钢铁长城  D.民族团结
22.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题22图是某同学自制的时间轴,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B
解析:观察时间轴可知,时间轴上的事件都是关于国家统一的主题,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轴,排除。
23.“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必要物质技术支撑。”材料说明( )
A.我国军种日益完备 B.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我国军力超过他国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强调的是科技强军,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我国军种,排除A项;材料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国家间军事实力对比,排除D项。
24.新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希望能与更多的国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而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许多民族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政治上的和平中立。这些国家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内政”的防范,也出于因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而产生疑虑,都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 B.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
C.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D.直接推动了中法建交
C
解析:材料中“这些国家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内政’的防范,也出于因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而产生疑虑,都有‘和平共处’的愿望”反映出当时许多民族主义国家也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就说明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契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所有国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契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不能得出直接推动了中法建交,排除D项。
题25图
A.主导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与他国的军事合作
C.谋求政治强国的地位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5.维和部队方队首次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如题25图)。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维和第二大出资国。这表明中国( )
D
解析: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庆阅兵上维和部队方队首次集体亮相,是捍卫世界和平的能力展示,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故D项正确。A项,主导这一描述不恰当,排除;B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6.2021年11月22日,在国际乒联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上,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亮相,这两对组合双双在休斯敦世乒赛上取得优异成绩。50年前的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客观上( )
A.体现了中美正式建交 B.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C.打开了中美交往大门 D.扩大了中美间经贸往来
C
解析:根据材料“以小球推动大球”可知,民间交流推动官方交往,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进程,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故C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排除B项;中美经贸往来扩大应开始于中美正式建交以后,排除D项。
A.向世界展示了大国实力  B.开创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
C.带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  D.服务于现实的军事需求
题27表
27.1967年,在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如题27表所述的四个目标。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航天事业( )
C
目标 含义 解决方案
“上得去” 火箭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减轻卫星的重量;选用长征一号火箭
“抓得住” 卫星能成功进入既定轨道 精选火箭的发射角度
“看得见” 地表可以肉眼观察到卫星 将卫星设计为72面球体,增加反光;添加“观测裙”,在卫星上天后撑开,以大面积增加阳光反射
“听得到” 向全世界播放音乐信号 选用歌曲《东方红》,并采用可靠性高、乐音嘹亮的电子音乐
解析:从卫星发射设定的目标“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以及选用歌曲《东方红》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航天事业既有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的目的,也有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的目的,并且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体现出特殊历史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排除;美苏已经发射卫星,中国卫星成功法射不能说开创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卫星发射的军事目的,排除D项。
28.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
B
解析:依据“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直接记录或留下的珍贵资料,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正确。《袁隆平传奇》、电影作品《袁隆平》属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A、C两项排除;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关于袁隆平的相关知识,不具有史料价值, D项排除。
题29图
A.大大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  B.促进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
C.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D.解决了上亿人口吃饭问题
29.为了表达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英雄的敬意,社会人士特别撰词。题29图撰词内容所描述人物之所以获得称赞是因为( )
A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千载箴言作意邀。攻坚克难担使命,呕心沥血研青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利禄功名皆可抛。心中唯有百姓在,“诺奖”无愧百代豪!
解析:根据图片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屠呦哟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此,屠呦哟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A项符合题意。青蒿素与国防建设事业、人类航天事业关联不大,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了上亿人口吃饭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题30表
A.科技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B.科学研发可以消除安全问题
C.科技发展引发自然环境问题  D.我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0.题30表是2020年发布的近十年民生科技代表成果统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卫生健康 公共安全 防灾减灾
◆制定并推广了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150余项疾病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 ◆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载人用特种设备在线故障预警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立了3个地震预警示范区、实现预警时间6~8秒、预警盲区小于25公里
解析:材料表格中所述的民生科技代表成果,主要解决卫生问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关乎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这反映了科技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故A项符合题意。B项,安全问题不能消除,排除;C、D两项不是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内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14分)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党史、革命史和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
题31图
材料二 在那个特殊时期,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称“革命文艺课”,题31图是这个时期某些地区语文教材的封面和目录。
材料三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爱情题材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新教材中,环保意识、生态观念也得到更多体现,更加贴近生活。
材料四 据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材料一、三、四均摘编自《中小学语文教材60年变迁: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材选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的原因。(4分)
特点:①关于党史、革命史和革命领袖的较多;②歌颂新中国;③大量选用苏联文学作品。(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原因:①中、苏同属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中国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③“一五”计划中,苏联向中国援建大量项目。(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特殊时期”是哪个时期,以及这个时期语文教材体现的主要思想。(3分)
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1分)
主要思想:阶级斗争思想;宣扬个人崇拜。(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语文教材选材(内容)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变化:①增设关于经济的内容;②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
③体现环保意识、生态观念;④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⑤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任答三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原因: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党和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
(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家教材选材的因素有哪些
(2分)
因素:①国家制度;②国家政策;③国家教育理念;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32.(16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标志着邓小平成为最高领导人,并通过了一些加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性决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
题32表
材料三 见题32表。
飞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特区 城市化
浦东新区 “一带一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 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大集体时期”在土地所有制上的共同点。(5分)
作用:①改变了农村经济格局;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有利于农民脱贫;④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⑤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任答三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相同点:都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前提。(2分)
(3)请从材料三表格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简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联。
(7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选词:经济特区、浦东新区。(1分)
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分)
补充关键词:沿海开放城市。(1分)
关联:①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②1984年,我国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以促进经济发展;③1990年,我国建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一点1分,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2分)
①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题33表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见题33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953年底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 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周恩来总理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会谈
1979年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根据材料提供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并任意选取其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对提炼出的主题加以阐述说明。(要求:主题立意明确精炼;史实阐述符合主题。)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成就。(2分)
主题阐述:1953年,周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该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分)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3分)
结论(升华):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外交战线上的辉煌成就,与新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着密切关系。(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