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系统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学习难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认识其价值。
【学习目标】
1.通过原始文献、图片史料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及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名词解释】
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为我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四)由为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中华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中国这一广袤土地上创造的全部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问题引领】
阅读教材第一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概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基本阶段?
(1)基本历程
原始社会——夏商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华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奠基
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魏晋时期:儒释道融通,玄学盛行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发展
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中华文化整体上受到禁锢
近代前期(1840——五四前):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2)结合教材,简要分析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特点。
特点:多元性一体: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四周辐射,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结合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谈谈中国成熟的青铜文明有哪
些表现?
夏朝(进入青铜时代);商朝(铸造水平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战国(逐渐衰落)
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成熟,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发展与完善。
(4)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填写下列春秋思想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表格。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核心:“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道”的自然观;朴素的辩证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5)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是如何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采纳董仲舒的一整套新儒学,“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提高学习儒学者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规定儒家“五经”为教科书。
(6)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和教材【历史纵横】,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质和主宰就是人的心理(“心明便是天理”)---宇宙观;思想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需要实践和省察内心---方法论。
(二)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怀天下,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三)阅读教材第三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历史和现实价值
主要特点
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广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當,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系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现实价值: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价值评断标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深入探究】
【问题探究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答案提示】
1.从经济上讲,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朝代的经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2.从政治因素方面讲,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上壤。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直接贯彻于地方,极大的稳定了中国的整体性,中华文明在发展中能得到很好的统一,整个中华民族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
3.中华文化自身的因素。首先,汉字在世界上是独具一格的,汉字对于记录与保存中华文化的成果起到其独特的作用。其次,中华文化本身便具有兼容性和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在发展中做到求同存异,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问题探究2】宋明理学的认识
材料一:千古绝唱,光耀中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明末清初)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清)戴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余英时说:"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答案提示】
认识:(坚持唯物史观)
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坚持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问题探究3】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说明其原因。
说明当前弘扬儒学精髓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
积极作用:增强了凝聚力和政治认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原因: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吸取历史教训;儒家学者的责任感和理论创新。
意义:增进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
【问题探究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作用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解答思路】: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思想,对推动改革开放,促进民生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对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借鉴作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问题探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红旗文摘》(2018年06月21日)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要求史论结合)
【解答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巩固、拓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它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协作。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素养提升】:历史开放性试题--撰写历史小论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后要求。
材料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转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
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统,以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互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原因小论》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闸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提示】
示例一:
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与包容性的特点。
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对话方式,其精髓就是和平性与包容性。自秦汉以来,汉族与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基于保护农业生产和捍卫边疆的需要,通常是外族政权被打垮之后,在与中华文明的交往中逐步被同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善于在承认其他文明的前提下加强对话和交流。例如,从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代已融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中华文明正是依赖这种和平与包容的文明对话模式,取长补短,发展壮大,延绵几千年不断。
示例二:
中华文明具有宽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书立说,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儒墨道法等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诸子百家”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宽容性。
作为中华文明主流的儒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思想文化,如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儒学对佛道两教的包容。北宋时,儒家学者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使儒家思想进一步思辨化与哲学化。
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兼容并包,具有开放性,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教材知识体系】
【我的困惑】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系统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学习难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认识其价值。
【学习目标】
1.通过原始文献、图片史料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及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名词解释】
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为我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四)由为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中华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中国这一广袤土地上创造的全部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问题引领】
阅读教材第一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概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基本阶段?
(2)结合教材,简要分析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特点。
(3)结合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谈谈中国成熟的青铜文明有哪
些表现?
(4)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填写下列春秋思想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表格。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5)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是如何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6)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和教材【历史纵横】,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内涵?
(三)阅读教材第三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历史和现实价值
【深入探究】
【问题探究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问题探究2】宋明理学的认识
材料一:千古绝唱,光耀中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明末清初)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清)戴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余英时说:"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问题探究3】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说明其原因。
说明当前弘扬儒学精髓有何意义?
【问题探究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作用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问题探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红旗文摘》(2018年06月21日)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要求史论结合)
【素养提升】:历史开放性试题--撰写历史小论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后要求。
材料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转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
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统,以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互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原因小论》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闸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教材知识体系】
【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