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
1.重点: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2.难点:理解古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西汉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大家思考一下,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概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丝绸之路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如何?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又有何影响?
学习探索
1.概念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凿空”——张骞通西域
(1)经过
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②内容: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③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发展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下降
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 2 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并归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提示: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古今两个层面回答)
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优越,政府政策的支持,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西汉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欧亚大陆还有哪些其他重要商路?分别有何影响?
学习探索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念: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开辟
①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状况如何?
学习探索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文化交流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合作探究
探究二 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和主要特点。
提示: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
探究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①唐朝中期前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北方战乱不止、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②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例如隋唐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③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