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08: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 8000 年前,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 长期领先 世界的基础。中国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 先崇拜,产生了 “天圆地方” “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 业( )
A. 促进了早期文化的发展 B. 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 增强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D. 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2.
表 1 中原地区西周——春秋中期人工冶铁制品统计表(部分)
器名 材质 年代 出土地点
玉柄铁剑 块炼渗碳钢 西周晚期 河南三门峡上岭村
铜内铁援戈 块炼铁
铜骹铁叶矛 块炼渗碳钢
铁刃铜削 块炼渗碳钢 春秋早期 陕西韩城梁带村
铁刃铜戈 块炼渗碳钢
铁器残片 白口铁 春秋早期(偏晚) 山西天马一曲村
铁条 块炼铁 春秋中期(偏早)
铁片残片 白口铁 春秋中期(偏晚)
据表 1 信息可知,当时中原地区( )
A. 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 乡村之间商业流通较自由
C. 冶铁技术不断趋向成熟 D. 是人工冶铁技术的诞生地
3.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 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 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城市经济的进步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坊市制度的变革 D. 国家统一的实现
4.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 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 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 田宅交付给买受人。这说明宋代( )
A. 重视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关系 B.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
C. 征收契税是此项法律的出发点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
5.《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 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 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
A. 专业分科开始出现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 致力总结医药学成果
6.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 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 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
A. 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 B .“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C.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纸币已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
7.清代所修地方志中,户口职业项目常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而民国年间所编的
《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则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医生、记者、电务员、农人、商人、负贩、工人、警察、伶人、杂业等 23 类。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近代( )
A. 社会多元化的趋势 B. 社会变革的剧烈
C. 职业多样化的选择 D. 社会分工的扩大
8.淞沪战事后,南京至上海的铁路交通问题日益突出,1932 年的国民党四届三次会议对 此极为重视,明确要求国民政府积极建设京沪、沪杭两条铁路线。到 1936 年底,上述 铁路建设计划相当部分已得到实现。同时建成同蒲、苏嘉等铁路线。国民政府的铁路 建设主要是为了( )
A. 积极应对日本加紧侵华 B. 全面抗战持久化的需要
C. 加强对经济命脉的控制 D. 配合对红军全面“围剿”
9.20 世纪 80 年代,学者费孝通总结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如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的“苏南模式”;兴办家庭工厂生产小商品、供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吸引 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当时( )
A. 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B. 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 .“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
1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
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 2000 英里的种植带 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
A. 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 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 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 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1.下图是创作于 1935 年的一幅美国漫画《人民的声音》(漫画中间为“特洛伊木马”)该 漫画揭示了( )
A. 罗斯福新政助推总统权力膨胀 B.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发生变动
C. 经济大危机动摇了美国代议制 D. 民众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满
12.1810 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 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 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
A. 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 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 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 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13.19 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 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 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 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 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 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4.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 2013 年的著作《美元陷阱》中, 称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买单的挥霍”。材料反映了
( )
A. 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造就了其霸权地位
B. 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依旧掌握主动
C. 美元霸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D. 国际汇率大幅波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5.下表所示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部分统计数据。这组数据可用于说明( )
年份 国际小麦价格(美元/吨) 国际玉米价格(美元/吨) 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个)
1996 200 150 26
1998 100 80 43
注:1996 年和 1997 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A. 发达国家的长期掠夺 B. 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
C. 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 D. 全球人口分布不平衡
16.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 2018 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 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 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 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25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7 分,共 52 分。
17.(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建构(节选)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1992 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 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1993—2012 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 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 民改善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2013 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 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 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摘编自仇焕广、雷馨圆、冷淦潇、刘明月《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 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邮政源于人们通信的需要,是历史上起源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纷纷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自己的邮局,即所谓的“客邮”,不受 中国政府的管辖,各自执行本国邮章,使用本国邮票,却加盖中国地名的邮戳。有些国家还 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因清政府无力承担各驻华使馆往来文 件的传递事宜,遂于 1866 年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督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兼办此事,这就是 “海关兼办邮政”。1878 年 3 月经李鸿章同意,赫德委派德璀琳在天津等五处仿照西欧方式, 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就是“海关试办邮政”。这一时期中国官方公文、报纸仍由驿 站传递,而中国商人和民众不信任海关,仍向民信局交寄邮件,所以形成了邮驿、海关邮政、 民信局和客邮并存的局面。1896 年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建议与赫德所提出的邮章,奏请光 绪皇帝批准,于当年 3 月 20 日开办“大清邮政”,这标志着中国邮政诞生。但是几经周折, 中国邮政大权仍在外国人手中。
——摘编自金燕、叶美兰《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49 年 1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主管全国邮政和电信工作。1950 年 1 月 1 日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除台湾省外全国建立了各级邮政机构。1953 年以后,邮电部 加强了邮电事业的建设,提高了业务和技术水平,如加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邮政网的建 设,建立邮电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1998 年邮电体制进行了改 革,实现了邮电分营。分营之后,邮政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开始独立运营。邮电分 营使邮政职工有了自我经营发展的意识,调动了积极性,有利于邮政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邮政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张毓书《中国邮政:一抹青绿牵万家通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邮政诞生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征。(10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邮政事业的主要因素。(7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 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粮, 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 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 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
——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材料二
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 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6 分)
20.(7 分)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一批畅想未来新中国前景的幻想小说。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新中国》
《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之中国》,1910 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 年)创 作。作者化名“陆云翔”,于宣统二年(1910 年)正月初一酒醉“穿越”时空四十年至 1951 年的梦中所见所闻,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的新中国:
“国会开了,吾国已成了立宪国了。全国的人……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治外法 权已经收回??凡警政、路政,悉由地方市政厅主持。”“如今是科学昌明,人才极盛……兵 舰都是自家制造的。”“海军力全地球第一。”上海马路异常宽广,汽车来往穿梭,洋房鳞次 栉比;浦东也已开发,“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宣统二十年,开办内国博览会……特在 浦东辟地造屋。”上海滩还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江底隧道,造了地铁。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妄想久了, 所以才做这奇梦。”
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穿越时空”构画理想中的“新中国”作出历史解释。(7 分)
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D C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C B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 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 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每点2分,共4分)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不断优化 粮食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 础;统筹利用国内国外农业资源,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保障 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关键词 “社会稳定或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防范风险”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 分)
18.【答案】(25分)
(1)西方列强利用“客邮”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2分)海关邮政信任度低、生存艰 难;(2分)西方邮政制度的影响;(2分)政府的支持。(2分)
(2)独立自主;(2分)邮政事业体系化、制度化;(2分)邮政网络现代化;(2分)管 理体制科学化;(2分)邮电业务专业化。(2分)
(3)民族独立;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政府的重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家经济发 展;(每点2分,答出4点给7分)
19.【答案】(12分)
(1)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方式多元;朝廷主导。(6分)
(2)意义: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与中原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清 朝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分)
20.【答案】(7分)
清末民初,面对国家的衰弱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畅想“新中国”前景的小说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2分)
作者在《新中国》中,畅想了一个40年后实现君主立宪、社会治理有序、国家主
权完整、军事实力强大、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社会繁荣的中国,表达了对洗削民族耻 辱、实现国家富强的期盼,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小说以梦醒为结尾,揭示了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新中国”愿望的艰难困境,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愤。
(6分)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先人的“新中国梦”才能够实现。(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