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科试卷范围:选择性必修二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吕氏春秋·上农》中曾这样描述农耕: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 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 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 1862—1917 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单位:万元)。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B.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改变了贸易逆差态势 D.经济畸形局面有所改变
4.1896 年,清政府曾经企图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商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 年中英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双方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当 1929 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涨之时,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该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B.欧洲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更严重 C.美国缺乏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D.经济危机弱化了经济全球化
6.1999 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也相继诞生,2012 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现如今每年的“双 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着观念的更新。这说明( )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它把南北方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都城开封日益依赖运 河来运输南方的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唐代长安城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二市,并对交易时间有着严格规定。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遍布于城内各处,夜市繁 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祭田“不得典卖”的原则为后世宗族所恪守,但明清时期祭田买卖成为了田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祭田买卖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宗族组织的瓦解 B.等级观念的削弱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思想的式微
一些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去东地中海进行交易时,发现那里已经没有什么香料可卖。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 品的仓库。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 3 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 40 杜卡特的高价出售。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一战时期
11.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大力组建各类联合公司,推
动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
促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大国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的规划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 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在建造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是( )
A.政权建设 B.自然环境 C.防御需求 D.文化思想13.下图是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成正向关系 B.城市化与工业化呈阶段化特征
C.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D.城市化后期与工业化成反比例关系
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 1906 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许多人因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 20 世纪初的中国( )
A.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早已传入 B.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C.旧的思想观念对人们影响依然巨大 D.交通运输业已经近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
B.第一条城市地铁于 1969 年在北京运营C.2016 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20 周年
D.上海举办 APEC 会议时开始运营磁悬浮列车专线
16.1843 年,创办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韦克利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员死亡的平均年龄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该现象( )
地区 城镇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 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 地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表明农业地区的医疗更为先进B.推动了 19 世纪中期议会改革C.说明工业经济中剥削逐步加深
D.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20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8 分)
材料:欧洲的“黑死病”
据估计,在 14 世纪的 100 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 2400 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 1/4。面对黑死病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 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黑死病给世界带来 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世界:一部历史》
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以“瘟疫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
18.(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
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 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
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0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4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丝绸交换的背后是整个世界物产资源的大汇聚、大融通。除了丝绸之外,中国传入西方的还有瓷器、茶叶、造
纸、耕作技术等;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胡萝 、葡萄、香料、龟兹乐以及各种宗教等。正是东西文明的差异、物产的互补, 成就了丝绸之路的辉煌。(这些)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类共同进步。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材料提供了一个文明交流的案例,蕴含了人类共同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 14 世纪以来的人
类历史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 分)
20.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 19 世纪 60 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 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
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 1872 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
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采 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6 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6 分)漳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DACA BDBCA ADBCB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7、答案:
解读: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迅速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整个欧洲;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迅速减少,劳动力短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欧洲各国为了应对瘟疫,制定法律禁止集会,防止疫情扩散;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人们的信仰出现危机,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瘟疫与人类并存,时常出现;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战胜瘟疫;面对瘟疫,除了制定法律法规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开发疫苗,共同战胜瘟疫;同时人类还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18、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10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6分)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4分)
19、答案:
启示:文明交流可以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茶叶、棉花等更多地流入欧洲,茶叶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棉纺织品更是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起步。与此同时,西方的传教士也来到中国,将西方的数学、天文等科学成果带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总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进步。
20、答案:
(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
(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