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渔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许多地区也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体系。这反映了现代农业
A.着力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使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3.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这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引领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
C.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开创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4.图1和图2分别为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示意图。这反映出
A.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
B.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手工业显现主导地位 B.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
C.区域生产专业化明显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6.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受血缘关系显著影响 B.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 D.使用材料和建筑理念的制约
7.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8.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A.巩固帝国统治 B.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快递传播信息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9.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于是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一整体
C.城市交通线路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
D.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0.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医疗救助机构始创于宋朝
B.政府在医疗救助中起主导作用
C.政府重视对民众医疗救助
D.苏轼的做法得到政府高度认可
11.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12.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孙思邈也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两则材料
A.更强调西医的重要性 B.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
C.都涉及到医学的技术 D.说明中西医加强合作
13.“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
A.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 B.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
14.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这反映了英国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领布《酸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15.“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A.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推动了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6.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状况得到缓解 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7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9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时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时期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时期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
——摘编自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决定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在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大清邮政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货样、汇兑、国际包裹等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
——摘编自岳谦厚、田明《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晴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20.(12分)阅读材料,究成下列问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调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并推动着社会的整体变革。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任一次科技革命 ,就材料涉及的三个层次展开说明(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卷答案
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10 CBCBC BDADC
11—16 ABCBA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
(1)西方:特征:以宏伟教堂为中心;(1分)
原因:世俗王权与教权并存,王权受制于教权。(2分)
东方:特征:皇宫建筑(官府机构)地位最为突出;等级性显著。(1分)
原因:中央集权,君权神授,皇权至上。(2分)
(2)特点:现代化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受西方影响大;城乡发展脱节。(4分)
背景: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3分)
18.
(1)特点:实践性;与古代朴素哲学密切关联。名称:《唐本草》《本草纲目》(4分)
(2)变化: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4分)
成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5分)
19.
(1)特点:起源早,逐渐完善邮驿体制;通过制定法律保障邮驿的运行;由政府主导,主要满足官方通讯需求;明清时期民间私营邮驿出现,与官方并存。(4分)
原因:中央政府传达政令与管理地方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2)发展变化:由列强私办到清政府主动办理;由隶属海关到机构独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3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交流;有利于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4分)
20.
【答案示例】
选取:第二次科技革命
说明:第一层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使用,新的动力来源推动了工业发展,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出现更多的工业部门,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4分)
第二层次: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电力、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改变了工业结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4分)
第三层次: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车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第二次科技革命也改变了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界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4分)
(任取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一个,就材料中的三个层次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