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08:36:50

文档简介

瓮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2.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
3.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及"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A.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
C.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
4.春秋战国以来,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明清时期《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出现上述变化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牛耕成本增加 B.耕作技术进步 C.社会矛盾激增 D.人口大量增长
5.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这说明
A.社会需要是钟表普及的必要前提 B.技术创新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
C.思想解放是钟表普及的有力推手 D.经济实力是钟表普及的唯一基础
6.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
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物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餐饮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D.现代科技的双刃剑特征
7.下表所示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半岛与南方诸省部分商船贸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南下商船 起航地 目的地 载运商品
胶州 乍浦 青豆、白豆、绿豆、柿饼
胶州 江南 豆、豆油、猪、柴草、红枣
北上商船 厦门 胶州 苏木、碗、糖
福建同安 胶州 糖、茶、粗碗
江南 胶州 纸货
A.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B.区域经济特色较为鲜明
C.运河商业贸易繁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8.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等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一直持续到19世纪早期机器工业开始超过商业时为止。这场“革命”的表现有
①果阿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②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建立
③欧洲建立各种类型交易所 ④欧洲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9.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B.美国经济实力最强
C.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D.欧美之间关系密切
10.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1、图2、图3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
11.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建国初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高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
A.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A.快递传播信息 B.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巩固帝国统治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13.著名的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港珠澳大桥
A.便利了大湾区之间出行和贸易往来 B.连接了香港、珠海、澳门和深圳
C.工程全部为跨海桥梁和人工岛组成 D.为港澳回归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14.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A.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B.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C.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 D.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5.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B.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
C.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 D.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第II卷(主观题,共计52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40年代英国某工厂的规章制度摘选: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工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上述内容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某工厂的规章制度摘选。结合表中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法律建设的长足发展,唐代医疗卫生管理呈现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唐高宗显庆年间“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形成了国家权威性药典《新修本草》,规范了地道药材的供应,《唐律疏议》还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唐代的统治者对于工匠、奴婢和囚徒的医疗卫生管理作了严格规定,“诸如丁匠、防人、官婢等底层民众,在服役或奴婢属官等情形下,若有疾病,主管之人应当送其就医,否则对主管之人处以“笞四十'的处罚”。《医疾令》也规定“诸医针师,医监、医正量其所能,有病之处,遣为医疗”,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开展日常工作,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          
——摘编自王翔《唐代医药卫生法制中的人文关怀》
材料二  宋代诏令对骗取钱财、陷害生命的不法行医活动予以严令禁止,从最初的教化逐步过渡到“以故杀伤论”的有明确量刑标准的严惩。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诏令“民有疾而亲属遗去者罪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初置养病院”,特别实行“安济法”,以确保医疗效果。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除京师设立太医局外,宋廷又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医学教育机构,由各地的医学博士负责当地医学生的教习,这是地方医学机构的雏形。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宋廷在京师设立了“熟药所”,掌控药材的采买、成药的制作和销售,“制药有官,监造有官,监门又有官,药成······出售则又各有监官”。
              ——摘编自胡玉《宋代面向民间推广医药的有效尝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府的人文关怀在医药卫生法制中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府向民间推广医药的举措,并谈谈你对唐宋医药卫生管理的看法。(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商人们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千米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6分)瓮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B D A A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A B D D
1.【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对人民的定居生活、人口增长及土地开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A项正确;社会分工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欧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香料,而这些香料大多盛产于亚洲,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各国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黄金白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欧洲人饮食菜肴中调料增加无关,排除A项;16世纪欧洲菜肴中的调料,大多是从亚洲进口的,欧洲从美洲掠夺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棉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16世纪欧洲菜肴中调料增加,不能表明调料多了就是民众消费奢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可得出现在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B项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A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及的牛耕,到明清时期的吴郡地区反而不如人力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小,故地块狭小,使用牛耕反而不便,故选D项;牛耕成本增加是表面原因,深层因素应是牛耕给生产带来的经济效有限,故不足以使用牛耕,排除A项;从牛耕到人力,是技术倒退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果倒置,排除C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并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厂中工业生产需要准确的时间规定,故钟表成为社会的普通消费品,这说明钟表普及是为满足社会需要 ,故选A项;经济发展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技术创新是推动力,排除B项;钟表从奢侈品到普及,能够淡化社会阶级观念,推动思想解放,因果倒置,排除C项;“唯一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可知随着高科技的发明和使用,智能机器人出现,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智能机器人送餐,并未提到其投入物流业工作,排除B项;智能机器人早期技术成本高,排除C项;材料强调机器人的便捷作用,并未提到其负面作用,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半岛与南方诸省部分商船贸易统计情况”可知,乾隆时期,南下商船和北上商船载运商品的种类不同,这体现了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这些商船走的是运河,也有可能走的是海运,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商业贸易基本情况。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亚洲,建立殖民地和定居点,开展商业贸易,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为推进国际贸易,各国建立商品类或综合交易所、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等,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不属于这一时期商业经营方式之一,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之所以波及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联系紧密,A项正确;此时英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而且欧美之间关系并不密切,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逐步形成,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三幅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北京四合院为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福建土楼为福建、广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这些民居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我国传统民主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尊重自然生态是福建土楼的特点,排除A项;强调等级制度是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排除C项;注重坚固实用是陕西窑洞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快,结合时间“1957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为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进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排除A项;C项错在“彻底”,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和汉代均修建道路,这有利于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管理,巩固统治,C项正确;道路的修建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但不是世界大国修建大道的目的,排除A项;加强帝国间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大国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港珠澳大桥缩短了大湾区内部的通行时间,方便出行和贸易,A项正确;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排除B项;大桥由跨海桥梁、人工岛和隧道组成,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已经与20世纪末全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收到了古代医学成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记载了青蒿在治疗疟疾上的作用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均没有记载青蒿在治疗疟疾上的作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英国相机出台了关于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有效推动了防疫体系的建立,D项正确;法律的出台不能控制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法律的出台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不能得知促进了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疫病的预防,并非对疫病的研究,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北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洲的医院和专业卫生机构、基础医疗单位大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一些重大传染病。这些成就表明二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项正确;A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主观题,共计52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8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答案】
(1)特点:交流的地理范围大,遍及全球;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6分)
(2)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等说明特点。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与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加、美洲人口锐减、疾病传播、世界联系增强等角度说明影响。
18.【答案】
论题:工厂制下形成了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2分)阐述:工厂制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更多的工人集中在一起进行工作;为便于生产和管理,工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材料中的规章制度,不仅具体规定了工人上班的时间,还规定了工人在工厂期间的生产、生活;这些规章制度既反映了工厂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促进了工厂效益的提高,也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压迫下工人的悲惨生活。(10分)
【解析】第一步,阅读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论题,如据表格中的各项规定,可拟定“工厂制下形成了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的论题;第二步,围绕所拟定的论题,结合表格中的规定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这些规章制度既反映了工厂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促进了工厂效益的提高,也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压迫下工人的悲惨生活。
19.【答案】
(1)表现:国家组织颁布药典;规范医德;明确奴婢、官匠的主管之人承担所管之人医疗救治的义务;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4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影响:有助于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规范医疗救助;减少百姓疾病之苦;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举措:立法严惩打击医疗违法行为;置养病院,实行安济法;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医学教育机构;设置专门的制药机构并加强制售药监管。(4分)
看法:有助于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减轻百姓疾病之苦,助推医学发展,但是这是做法多为救急措施,还比较原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医病难的问题。(2分)
【解析】第(1)问,先据材料一中的“国家权威性药典《新修本草》”“诸医违方诈疗病”“主管之人应当送其就医”等指出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医学进步、规范医疗救助、储备药材等说明影响。第(2)问,先据材料二中的“不法行医活动予以严令禁止”“初置养病院”等说明举措,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入手对唐宋时期的医药卫生管理进行辩证评价。
20.【答案】
(1)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4分,答出两点得3分)
特点:海陆联运,交通网形成(或者“立体式发展”)。(2分)
(2)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得出海上航线的拓展;根据材料二“1816年竣工的利兹一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得出运河的开通;根据材料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铁路运输网”,得出铁路的建成。特点: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得出立体式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从对交通运输业、内地经济、工业重心、工业革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