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文言文阅读-【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3-文言文阅读-【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6 10: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3-文言文阅读-【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021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速:加快、加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究、推原
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秦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世多有沿袭更迭。
B.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叫“太牢”,牛、羊各一叫“少牢”。
C.太庙,封建帝王的祖庙,皇后、功臣等的牌位也可入庙供奉,叫配享太庙。
D.书,指(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B.选文乙先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连用两个问句,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天命”。
C.选文均运用对比论证:甲将赂秦与战败所失土地作对比,强调赂秦之弊;乙将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作对比,突显教训惨重。
D.选文都借前朝旧事劝谏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21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9.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0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遣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往河阳省坟嘉 省:探望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发函得诗 发:打开
D.大母过余曰 过:责备
1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指天子或诸侯之死,到了唐代也可指二品以上官员去世。
B.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文中“千寻”虚写竹之高。
C.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辔,文中用它来代指成童之年。
D.象笏,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胡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1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以时间为序,以对逝者的悲痛悔恨之情为线索,展开对亲友的回忆。
B.甲文运用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追忆往事,直言悔恨,激动的情绪可见可感。
C.虽是悼亡之作,乙文选取挚友诗文往来、互相调笑的趣事,别有幽默高雅之味。
D.丙文写了母亲嘘寒问暖、祖母探视等生活小事,表现故人昔日音容,寄托深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020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汉河南尹王遵之后,世为州郡著姓。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荆州新经寇难,尤藉慰抚。以罴为荆州刺史,进号抚军将军。梁复遣曹义宗众数万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板。时既内外多虞,来遑教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煮粥,与将士均分而食之。每出战,尝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魏孝武西迁,拜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出。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众遂投城遁走。时关中大饥,征税民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时茹茹渡河南寇,候骑已至豳州。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左仆射周惠达召罴议之。罴不应命,谓其使曰:“若茹茹至渭北者,王罴率乡里自破之,不烦国家兵马。何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惊动。由周家小儿框怯致此。”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未几,还镇河东。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每至享会,亲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大统七年,卒于镇,赠太尉。
(节选自《周书·王罴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B.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C.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D.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亦作“版”,原指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敌人的土墙。
B.茹茹,古代民族名,即柔然。南北朝时发展壮大,后为突厥所灭。
C.仆射,尚书省副职,分置左、右仆射,右居左上,左仆射为虚职。
D.爨,文中指烧火煮饭。古时也指蒸煮食物的灶具或烧火煮饭的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罴屡经战阵,勇武过人。他经常不穿戴盔甲就出战迎敌;曾遇敌军偷袭,他来不及穿衣著帽,光着脚,抄起木棒就追敌而出。
B.王罴治理有方,取信于民。他向来讲信用,征收军粮时,辖境内百姓没有隐藏粮食,且没有怨言,最终顺利征得所需军粮。
C.王罴体恤士卒,处事均平。守城时粮食将尽,他煮粥与将士们平分面食;在犒赏将士的宴会上,他都亲自称量酒肉分配给将士。
D.王罴节俭直率,不修边幅。他爱惜粮食,责令使者掰开薄饼的边缘来吃;客人削瓜皮稍厚,他就不满,并捡食落地的果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众遂投城遁走。
(2)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
参考答案:
1.A 2.B 3.B 4.(1)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2)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加快、加速”错误。“始速祸焉速”意思是: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牛、羊各一叫‘少牢’”错误。羊﹑猪二牲叫少牢。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天命’”错误。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人事”。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以”,拿;“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薪”,木柴;“尽”,光。
(2)“与”,给;“矢”,箭;“尔”,第二人称代词,你;“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乃”,你的。
参考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5.A 6.B 7.C 8.(1)(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察看刘鄩的军营。 9.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
“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这是状语后置句,“河曲”是“丛林间”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
“跃马大呼”“帅骑驰突”,共用主语“晋王”,对称结构,连动短语,“呼”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错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只身突围”错误。原文“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意思是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可见并非“只身”突围。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主语“后梁”省略;“委弃”,丢弃;“山”,名词用作状语,像山一样;
(2)“晋王劳军于魏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晋王于魏县劳军;“因”,趁机;“帅”,动词,率领;“觇”,偷偷地察看,侦察。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答题区间为:“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
由“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概括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之一是: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
由“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概括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之二是: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
参考译文:
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前后一百余次;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晋王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继承人,并说: “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谒见李存勖,可是李存勖正在里边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多又有什么用!”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免于难。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10.D 11.A 12.A 13.(1)我和你都还是青年,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但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生活。
(2)这个老婆婆,是我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大母过余曰”意思是“祖母来看我”,“过”,看望,探望。
故选D。
11.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薨,指天子或诸侯之死,到了唐代也可指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错误,“薨”在春秋战国时期指诸侯之死,天子之死为“崩”。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三则选文都……以对逝者的悲痛悔恨之情为线索”错误,甲文中韩愈流露出对侄儿早逝的痛悔之情,而乙丙选文没有悔恨之情。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俱”,都;“少年”,青年;“虽”,虽然。
(2)中,“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乳”,名词作动词,喂养;“抚”,对待。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与可写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14.B 15.C 16.D 17.(1)敌军见到他这样大吃一馆,王罴追赶敌军直到东门,他的部下逐渐会集,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军队只得弃城逃跑。
(2)朝廷担心敌军深入,于是征调兵马,驻守京城。在城中街巷挖了许多沟壕,来防备侵袭。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在外”的主语是“梯”,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从河东”是“宵济袭罴”的状语,所以不能断开,且“比晓”意思是“等到拂晓”,是时间状语,一般不能放在句末,排除D项。
故选B。
15.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左仆射为虚职”错误,由“左仆射周惠达召罴议之……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中“罴轻侮权势”可知左仆射不是虚职。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责令使者掰开薄饼的边缘来吃”错误,文中说的是“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命左右撤去之”,意思是“曾经有上级公使来,王罴设宴招待他。使者掰掉薄饼的边缘……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是使者使者掰掉薄饼的边缘,不是责令使者掰开薄饼的边缘来吃。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逐”,追赶;“至”,到;“左右”,指部下;“稍”,逐渐;“投城遁走”,弃城逃跑。
(2)中,“其”,代词,代敌军;“征发”,征调;“屯守”,驻守;“堑”,挖壕沟;“诸”,之于;“以”,目的连词,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丁南尹王遵的后代。世代为州部著名大姓。魏大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荆州地区刚刚经过战乱贼寇的洗劫,特别需要慰藉抚恤。于是任王罴为荆州刺史,晋名号抚军将军。梁国再次派曹义宗率军数万包围荆州,蓄水灌城,城中只剩下几处土墙未被水淹没。当时朝廷内外交困。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能保全城池,会授予他为该州制史。城中粮食将尽,王罴煮粥,与将士平均分食。每次出战,经常不穿戴盔甲。屡次经历战阵拼杀。从没有受过伤。历经三年,曹义宗才退兵而去。魏孝武帝向西迁移。任王罴为骠骑大将军。加授侍中。开府。曾经修州城而未完工,修缮城墙的梯子还在外面。齐神武帝派韩轨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拂晓,韩轨的军队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在睡卧没有起身,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声呼叫着冲出来。敌军见到他这样大吃一惊,王罴追赶敌军直到东门,他的部下逐渐会集,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军队只得弃城逃跑。当时,关中地区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作税收,用来供给军队费用。如果有隐藏者,下命互相告发。犯者多受到鞭杖的拷打,因此有人逃散。只有王罴的诚信为人称道,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其他州郡少,而且没有招致怨恨。太祖因为华州位置重要,派遣使者慰劳王罴,令他严加守卫防范。当时茹茹渡过黄河,向南侵犯,侦察骑兵已经抵达幽州。朝廷担心敌军深入,于是征调兵马,驻守京城。在城中街巷挖了许多沟壕,来防备侵袭。左仆射周惠达召见王罴商议这件事。王罴不听从命令,对使者说:“如果茹茹到渭水北岸,王罴率领当地百姓将他们击败,不必动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为什么要在天子居住的城中作这样的惊动。全是因为周家小儿害怕才造成这样!”王罴轻视侮慢权贵,刚正不阿,都像这样。没过多长时间,仍然回来镇守河东。王罴为人节俭直率,不在表面上虚假用心。曾经有上级公使来,王罴设宴招待他。使者掰掉薄饼的边缘。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舂粮做饭,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应当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稍厚,王罴心里很反感。等到瓜皮掉在地上,就伸手从地上捡起来吃掉。客人脸上露出惭愧的神情。每当犒赏将士的宴会,他都亲自称量酒肉分配给将士.时人推崇他的平均公道,却嘲笑他做法粗俗琐碎。大统七年,王罴在镇守地去世,追赠太尉。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