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2-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6 10: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2-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期末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期末统考试题汇编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0分)
(2020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孪生中提琴
莫怀戚
中提琴是个奇怪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爱好这玩意儿。而中提琴手,一般的说法是,由不称职的小提琴手改任。这其实是偏见,但由不得你解释。所以每一个中提琴手都只能坦然面对偏见,因此中提琴手都是心胸宽广的人。
我就是一个中提琴手。在此我再向诸位介绍一位中提琴手:江键。介绍他是因为他是个“只喜欢中提琴的人”,因为他喜欢中提琴的“同人声最为接近”。而且因为有了他,才有了这个大疤子小疤子的故事。
大疤子小疤子,是两支孪生的琴:它们的面板是同一块板子一剖为二的。但这段木料有个树节,就是疤子,因此两支琴的背板上都有一个疤痕。单独看,两个疤痕一模一样,并起来才看出一个稍稍大一点。
一般的人都不喜欢琴身有疤痕。但这两支琴的声音相当漂亮。这两支琴要仔细听,还是有细微不同的,大疤要浑厚一点,小疤要敏感一点。
我说:江键你两支都买去吧,它们是一对呢。
做琴的何木匠赶紧说:一支一万八千块,两支算你们三万块!
没想到江键却说你把大疤要了吧。我愣了一下,说我没有闲钱。江键飞快地说我来垫呀,你任何时候还我都行。我动心了,我想到了那个说法:可遇不可求。
两个月后,孪生的中提琴在乐团里展示。这两支琴一拉响,其他的中提琴都像伤了风似的。
买琴的一万五千块,我还是很快就还给了江键。我老婆很不高兴,我们家刚买了房,现在还要装修。我的女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她认为老爸喜欢这支琴,买了高兴,那就该买;把钱还了心里安静,那就该还。
又过了两个月,我们搬家了。新居的附近是挺大的一片广场。有时候,夜深人静了,我就到广场上去拉琴。那时我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拉一拉喜欢的东西。慢慢地我就上瘾了,夜里不出去拉上这么一阵,就像缺了什么。
这天凌晨两点,我突然收到江键打来电话说:小疤子被偷了。车后厢被撬开了,中提琴不见了。江键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孪生兄弟的另一个主人。失去了小疤子,大疤子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自己难过,也替你难过。你信不信,我宁愿我的车被盗,也不愿我的小疤子被盗啊!
我确实相当难过。我第一次对什么叫相辅相成有了体会。没有小疤子了,这个就不能叫大疤子了。最多只能叫“疤子”。
小疤子失窃后,我们这个谱台的效果大打折扣,按照指挥的说法,“怎么一下子垮下来了?”
后来我们开着车,问了好几家琴行和拍卖行,都没有消息。所谓“石沉大海”原来就是这样。
那天晚上我依旧在广场拉琴,有一个家伙停在我的面前:和你这个一模一样的琴你要不要?
我跟着他走到一座石狮子跟前,他把地上一个破破烂烂的蛇皮袋子扒拉开,一下子打开来一个皮箱。我愣了:小疤子。
多少钱?
两百块给不?
老天在上,那会儿我不是狂喜——我是想哭。
回到家,我把小疤子取出来,同大疤子并排立在大沙发上。乳臭未干的女儿说了一句老气横秋的话:一加一有时真是大于二的,这两支琴要在一起才好看。
咚——我的心脏剧烈地跳了一下。因为我正在这么想。我突然感到事情变得很糟糕了,就像一个魔鬼突然降临,暗中使坏。
我将两支中提琴轮番把玩,没完没了。当我不得不去睡觉的时候,我把两支琴都放进了盒子里。平常我的大疤子都是随随便便地扔在沙发上的。但是现在我发觉两支中提琴放在一起过于打眼。当然我也可以这个角落放一支那个角落放一支,但我办不到。我把装在了盒子里的琴并排放在客厅角落。但我睡下以后还是不踏实,我索性把它们搬到了床前,整夜都睡得不好。
第二天上午,我把大疤子装进琴盒里,提着正要出门去乐团排练,却突然怀疑起来:我装的该不是小疤子吧?如果拿错了,后果不堪设想,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赶紧把琴盒打开,检查了一番。我突然觉得那个疤子好像不够大,不由吃了一惊。我赶紧拿出它的孪生兄弟,这才确定了它的身份。
这以后我每次出门前都得反复检查,生怕出错。而且一路上疑神疑鬼,常常在公交车上打开琴盒。
有一天出门前我又在反复核实,女儿突然来到面前,说爸爸我建议你把琴还了,我看你是在受罪。
我很窘,但是这小疤子是我从别人手上买来的,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拥有它。
我在大疤子的腮托旁边做了个记号,用黑色签字笔写的,不需要了随时可以擦去。别人不会注意到那里的。
终于有一天,我到底还是出了错,把小疤子拿到排练场来了。我把琴取出来,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腮托那里——没有记号。我吃了一惊,翻过来看背面:千真万确,小疤子。正当我不知所措的瞬间,我看见女儿提着中提琴盒子走了过来。
我大步上前,同她交换了琴盒。
我对女儿说你赶快离开。
女儿仰起头,盯着我,坚决地说:爸爸,就趁今天把琴还了吧。
你快走,我催她,推她,但她不动。
我明白了,她不是来救我的,是来出卖我的。
就在这时江键来了。
排练结束后,江键执意请我吃饭。我说你就不看看你的小疤子?从交到他手上到这会儿,他就没有打开过琴盒。
他说回去再看吧,我也就知道他已经淡了。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感受到心情的轻松。我好久都没有这么轻松了。我突然明白了解脱的滋味。啊,解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习惯在夜晚的广场演奏,并沉醉其中,体现“我”对音乐的由衷热爱,也为“我”与小疤子的重逢埋下伏笔。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具有亲切感与真实感,也便于表现主人公内心的隐秘情感,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C.江键拿回小疤子之后并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懒得看一眼,这让“我”意识到他已不在乎这把琴,因此很后悔将琴还给他。
D.小说中的“大小疤中提琴”象征“我”和江键之间志趣相投,那看似缺憾的疤子,仿佛人性中难以回避的缺点,意味深长。
2.小说中的“女儿”对于“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秋花 
汪曾祺
桂花
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几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四川新都桂花甚多。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
桂湖老桂发新枝,
湖上升庵旧有祠。
一种风流谁得似,
状元词曲罪臣诗。
杨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进士,著作有七十种。他因“议大礼”获罪,充军云南,七十余岁,客死于永昌。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配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新都人为他在桂湖建祠,升庵死若有知,亦当欣慰。
北京桂花不多,且无大树。颐和园有几棵,没有什么人注意。我曾在藻鉴堂小住,楼道里有两棵桂花,是种在盆里的,不到一人高!
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菊花
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有些南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老舍先生的哥哥很会莳弄菊花。花很鲜艳;菜有北京特点(如芝麻酱炖黄花鱼、“盒子菜”);酒“敞开供应”,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
秋葵我在北京没有见过,想来是有的。秋葵是很好种的,在篱落、石缝间随便丢几个种子,即可开花。或不烦人种,也能自己开落。花瓣大、花浅黄,淡得近乎没有颜色,瓣有细脉,瓣内侧近花心处有紫色斑。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寂寞。不知道为什么,秋葵让我想起女道士。秋葵亦名鸡脚葵,以其叶似鸡爪。
我在家乡县委招待所见一大丛鸡冠花,高过人头,花大如扫地笤帚,颜色深得吓人一跳。北京鸡冠花未见有如此之粗野者。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作“灵芝海棠”。诸花多为五瓣,惟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过人”——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让人去看她,我的保姆要抱我去让她看看,她也不同意。因此我对我的母亲毫无印象。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嫁妆的储藏室,成年锁着。我的继母偶尔打开,取一两件东西,我也跟了进去。“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在秋天竞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黄栌、爬山虎
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山红叶是黄栌,不是枫树。我觉得不妨种一点枫树,这样颜色更丰富些。日本枫娇红可爱,可以引进。
近年北京种了很多爬山虎,入秋,爬山虎叶转红。
沿街的爬山虎红了。
北京的秋意浓了。
(有删改)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桂花联想到《红楼梦》、才子杨升庵、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B.文章将北京菊花和南方菊花的品种进行比较,介绍了“懒梳妆”“晓色”等诸多菊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C.文章题为“北京的秋花”,行文却由秋花延展至世间人事,比如由菊花忆老舍,由海棠思母亲,融状物、写人、抒情于一体。
D.本文和《葡萄月令》一样,是疏密有致的佳作。通篇结构疏简、随意,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
4.有人认为汪曾祺散文“俗中见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2春·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袋子上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把马背上的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在一堵著名的“南墙”前,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开始迷上画油画,后来干脆辞了职,改行画油画。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次数便越来越少,行踪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在给远在广州做生意的祖父的去信中,她甚至激愤地写道:“兴邦或许已经死了吧,我们就认命吧。”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油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猪舍是草房子,长满了荒草,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大伯没有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合适理由,祖母好像受到了天大冒犯,院子里弥漫一股剑拔弩张之气。我父亲脸有惊慌之色,赶紧调和一触即发的战争,一面让我把饭和被铺送到猪舍去,一面悄声告诉祖母一个惊天秘密:“省城里的刽子手已经磨好刀等着他。”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他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还有一些未完成的画作。每隔一段时间,大伯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我踏着泥泞的道路跑到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油画。
在这期间,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时候,我能听到他们激烈的争吵。我总以为他们从此会分道扬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翻脸,第二天又在一起聊天了,好像争吵从未发生过。后来,我看见父亲带着不同的人穿过夜色来见大伯。我看不清楚他们的面容,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戴着大草帽,来去匆匆,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大伯对他们的大声呵斥引发一阵阵犬吠。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从广州带回来一条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而且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
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怀疑来人是哄人的,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让人心有余悸,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挂在大门外。
外面雨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未完成的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去寻找父亲,发现父亲不知所踪。多年以后有人说,父亲当年是游击队队长。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望向六神无主的我,严肃地说道,“四十八个人的安危全靠这幅画了,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走水路。”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认为“书比军火更危险”,是因为她觉得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读书容易变得“不听话”,会给家族带来灾难。
B.大伯从省城归家以后,表面上是在猪舍里继续着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实际上是通过绘画来给组织传递情报。
C.“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的“厉声提醒”是出于对我的保护。
D.小说以“革命者”为题,塑造了祖父、大伯、父亲等革命者群像,以及正在成长中的“我”,表明革命精神的赓续。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伯归来极为神秘,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小说开头部分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祖母顽固守旧,不理解祖父的革命行为,骂他是“老傻瓜”,二人形成鲜明反差,增强小说叙事张力。
C.小说以一个南方小镇为故事场景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变故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叙事时空高度集中。
D.马驮着大伯和书回家,我最终骑着马离去,情节首尾呼应,结构圆融,结尾处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7.小粉河与船在文中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相关联,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8.关于祖父、大伯和父亲的革命活动,文中的叙述存在隐匿和缺省。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文学效果。
参考答案:
1.C 2.①女儿的催促与“出卖”促使“我”做出选择,转变认识,促进“我”这一形象的发展;②女儿的洒脱爽直反衬出“我”的纠结矛盾,使“我”这一形象得到凸显;③女儿的言行揭示了“我”深层的心理活动,使“我”这一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这让‘我’意识到他已不在乎这把琴,因此很后悔将琴还给他”错误,从文中来看,“我”只是略有失落,从后文“我”的解脱中看出,“我”并没有后悔还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女儿’对于‘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木简要分析”,然后找到写“女儿”的内容,分析“女儿”的形象特点,接着分析“我”的形象特点,最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说从得到中提琴到小疤中提琴被偷再到失而复得直至最后归还小疤中提琴,主要围绕大小疤中提琴展开故事情节。在“我”得到小疤中提琴却不想归还给江键这一事情上,女儿认为“爸爸我建议你把琴还了,我看你是在受罪”,最后女儿“我明白了,她不是来救我的,是来出卖我的”,女儿催促出卖“我”让“我”最终做出选择,把小疤中提琴还给江键,而自己内心也“感受到心情的轻松。我好久都没有这么轻松了。我突然明白了解脱的滋味。啊,解脱”,由此可知,是女儿的催促和出卖促进“我”这一形象的发展;从对中提琴的态度来看,“我”刚得到大疤中提琴的时候,女儿认为“老爸喜欢这支琴,买了高兴,那就该买;把钱还了心里安静,那就该还”,当“我”得到小疤中提琴的时候,女儿“说了一句老气横秋的话:一加一有时真是大于二的,这两支琴要在一起才好看”,从买中提琴到得到小疤中提琴,女儿的这些话其实也是“我”内心活动的体现,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想归还小疤中提琴的原因;面对“我”得到的小疤中提琴,女儿也认为两支琴要放在一起才好看,但是面对随之而来的心理负担,女儿认为还是还了好,并在最后“出卖”爸爸促使爸爸还了琴,内心也随之轻松了,从中可以看出女儿的洒脱,女儿的洒脱也就反衬出“我”在这一事件上的纠结。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3.D 4.汪曾祺先生的俗:写的北京的秋花,都是常见的桂花、菊花、海棠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他的雅:联想到《红楼梦》、才子杨升庵、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错误。文章并没有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只是对个别的花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例如对“黄栌、爬山虎”就是简单的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题材特征的能力。
汪曾祺先生的俗:由原文“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可知,几十顷地种桂花,可见桂花的普遍。由原文“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可知,中国人长于艺菊,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可见菊花普遍。写的北京的秋花,都是常见的桂花、菊花、海棠等。桂花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重阳节赏菊,这些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他的雅:由原文“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可知,由桂花联想到《红楼梦》;由原文“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可知,由桂花联想到才子杨升庵;由原文“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配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可知,由桂花联想到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作者却把它们写进自己的文章,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由菊花忆老舍,由海棠思母亲,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5.C 6.B 7.①描写小粉河“时值汛期”,船好久没有离开码头,有喻示故事背景的用意,为下文埋下伏笔;
②描写小粉河涨水,发出巨大声响,隐喻祖父牺牲所带来的巨大震撼,也暗示一场大变故正在发生,情节将迎来突变;
③最后描写小粉河遇上洪水,船无法出逃,暗示了革命者大伯的命运结局。 8.①小说故事由“我”叙述,而“我”对祖辈、父辈的革命活动所知有限,这样写较真实;
②强化故事的神秘氛围和传奇色彩,留下大量空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③隐匿对宏大事件和场面的直接描叙,而集中叙写了一个南方乡村家庭的日常和变故,使小说的叙述与历史真实拉开距离,蕴含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④突出主要人物大伯,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主线更加清晰。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大伯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错,文章说“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大伯告诉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是因为省城是“革命”的地方,有革命就有血腥,而不是因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祖母顽固守旧”错,祖母只是那个时代的足不出户的劳动妇女,没有见过世面,说“顽固守旧”语义过重。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说“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此处描写小粉河“时值汛期”,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喻示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描写小粉河涨水,发出“轰轰”的声响,隐喻祖父牺牲给家人们带来的巨大震撼,也暗示一场大变故正在发生,情节将迎来突变;
“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文章最后描写小粉河遇上洪水,船无法出逃,暗示了革命者大伯的悲剧命运结局。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用“稳、准、狠”的笔法描述了一个地主家族在隐形的“革命者”环境中,祖父、大伯、父亲、乃至少年初成的我前赴后继走向革命者道路的故事,故事由“我”叙述,而“我”对祖辈、父辈的革命活动所知有限,这样写较真实。
关于祖父、大伯和父亲的革命活动,文中的叙述存在隐匿和缺省,这种叙述方式强化了故事的神秘氛围和传奇色彩,留下了大量空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章隐匿对宏大事件和场面的直接描叙,以一个南方小镇为故事场景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变故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叙事时空高度集中,集中叙写了一个南方乡村家庭的日常和变故,使小说的叙述与历史真实拉开距离,蕴含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这样处理更能突出主要人物大伯,文章着力塑造了大伯的革命形象,如大伯从省城归家以后,表面上是在猪舍里继续着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实际上是通过绘画来给组织传递情报,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主线更加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