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重要发现有房基。陶窑、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形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址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房基、陶密、锯齿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址器物,这些都是定居生活的重要证据,距今约8200—77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说明新石器晚期出现了定居生活,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出现了定居生活,而不是稳定的农业生活,排除A项;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晚期出现了定居生活,没有体现商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有“百吏”,吏有分工,有法律有监狱,初具“国家”模式,政治制度初建雏形,因此有利于后世的继承和发展,D项正确。夏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后世而言至多是起步不可能是成熟,A项排除;题目主旨含义是百吏有分工,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但不能体现政治经济因此而“繁荣”,B项排除;题意中并未提及宗族和分封制,C项错误,排除。
答案:D
解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是天与人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人的地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对民的重视,强调了民的作用,故选D项。“齐物”指的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当同等看待,并没有突出人的地位;“逍遥”强调的是无拘无束,与“民的作用”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天行有常”强调自然的运行有固定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仁政”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的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没有突出人的地位;“非攻”没有强调民的作用,故排除C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A。
答案:A
解析:汉代推行编户制度,详细记载家庭的成员及财产等信息,对于成边者等的个人形貌特征更是详尽记录。政府的主要意图在于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控,确保赋役征发,A项正确;登记户籍和关心百姓疾苦无关,排除B项;登记户口不等于轻徭薄赋,排除C项;登记户口意味着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会限制人口流动,排除D项。故选:A。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辖区②所示政权是魏国,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故B项正确;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随后北方重新分裂,排除A;辖区③是蜀汉,而东吴的灭亡才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排除C;辖区④为东吴,首都名叫建业,排除D。故选:B。
答案:D
解析:“土断”政策有利于中央掌握地方户籍等情况,也可以起到打击地方豪强的作用,故选D。“土断”政策有利于地方的稳定,从长远看是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故排除A。“土断”政策是受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影响,与B 选项逻辑不符,故排除B。C不合题意。
答案:D
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朝的乡里坊正制度与明清时期的里甲制度都属于地方的基层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制度逐渐完善,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乡里坊正制度与里甲制度的成员具体来源与宗族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地方基层治理的主体来源进行具体说明,排除B项;中央政府对乡村的控制往往通过基层治理来间接控制,排除C项。故选:D。
答案:C
解析:根据“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可得出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展与繁荣,商业环境较宽松,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排除A项;茶肆并不是中心,排除B项;健全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儿童的日常行为和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要求,体现了理学世俗化和实用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先秦儒家经书字句的阐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唯心主义观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儒学神秘化和繁琐化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A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法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排除D项。故选:A。
13. 答案:C
14.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52年即13世纪中叶,蒙哥大汗指挥蒙古第三次西征,该西征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了巴格达,B项正确;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结果,排除A项;灭掉金后,蒙古通过第二次西征,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排除C项;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的,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解析:“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大意是内阁的票拟需要由太监来批红,因此相权转移到太监手里了,据此可知B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排除C。题干并非强调废除宰相的影响,排除D。故选:B。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材料反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传统农作物(稻)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蔗、棉、桑)种植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种植结构的变化,不是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自耕农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明清时期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中未涉及抑商情况,排除C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妇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贞烈一类,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引导社会风气的走向,D项正确;材料“某某烈妇”“某某节妇”这是对女性的人性束缚和摧残,反映不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故选:D。
答案:D
解析:A材不能体现,排除;B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价值取向的改变,故排除C;材料“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注重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畅想,反映了他们改变中国弱国地位、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这契合了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梁启超的描述和实业救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和文学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民主科学观念,故C项错误。
答案:A
解析:金陵机器局成功仿制出的新型枪械在性能上并不亚于西方同类武器,但是仿制武器并未量产,也未配置在一线清军,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在决策层并未有十分强烈的改革意识,晚清的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的困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制裁,排除B项;仿制马克沁机关枪同样可以配备在海军,排除C项;新式设备并未配备在一线并非因为顽固派阻挠,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都特别喜欢用外扬的物品,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材料中看出来。B.材料看不出市民的精神追求。C.材料只是反映出他们的用品发生了简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的重大变革,也看不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A。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论及的是《马关条约》签定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表明列强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就一直觊觎中国边疆领土,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涉及的是割让领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材料“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主要目的是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B.是表面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近代中国面临的是列强的侵略,因此世界列强不可能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可知,反映的是教育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说明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他们属于“士阶层”,主张“师夷长技”和“用夷变夏”,利用“保文化”的深层心理,而是采用了变通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指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以中学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项正确; A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D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C。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12月……瓦窑堡召开”“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促进了国共两党搁置内战和冲突而走向合作,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的长征期间仍坚守民族大义,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是指1927-1937年期间的史实,并且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长征,说明“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胜利”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全面抗战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共两党对峙的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民族大义,从民族大局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强调对西北地区局部抗战的领导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时空背景可知,华北平原挖道沟运动本身出于抗日战争的军事需要,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正确选项为B。从“道路纵横”到“沟道纵横”,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的地形地貌,但并未改变平原的基本地貌特征,排除A;挖道沟运动有利于取得军事胜利,但“保证了军事胜利”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挖道沟运动的目的是争取军事胜利,而不是促进农业发展,排除D。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为沈阳市的秩序稳定、恢复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C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材料是城市管理和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排除BD项。故选:C。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认识到农民在抗战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团结农民,提高农民的认知,这属于走群众路线,A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是小资产阶级,但不代表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同盟军,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把农民提高到接受共产党的纲领的水平,并不涉及要将其改造为领导阶级的相关认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团结农民,而不是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②是博物馆,B项正确;图书馆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①是图书馆,排除A项;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是学校教育,排除C项;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是印刷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31. (1)答案:影响: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史官文化”为戏曲提供题材来源;儒家文化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程式之美;儒家文化“中庸平和”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严守本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对戏曲也产生重要影响。
(2)答案:语句:塑造了敢于反抗宙斯,为人类受苦受难坚韧不屈的英雄形象;讴歌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点:注重塑造英雄形象,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3)答案:不同:中国戏曲文化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而西方戏曲文化与人文主义紧密相关;中国戏曲文化突出忠君爱国、尊卑贵贱、忠义孝廉、敦友睦邻、家族伦理、中庸平和等观念,而西方戏曲文化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戏曲文化深受小农经济、专制统治影响,而西方戏曲文化受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影响。
32. 答案:(1)《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
33. 答案:(2)观点:中西科技发展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适应性。
论述:在中古时期,由于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领先西方,这体现在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领域;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受制于社会整体结构,未能实现向近代科技的突破。西方科技在古希腊时期发展加快,古罗马文明发展和兴盛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一度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公元4-5世纪西方科技发展出现短暂中断,随着西欧社会的封建化,科技又逐渐发展起来。西方文明率先向工业文明转型,近代科学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结构必然是与此时此地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博爱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据最新考古发掘研究,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200—7700年,重要发现有房基、陶窑、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形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址器物。该遗址说明( )
A.中原地区已有稳定农业生活 B.黄河流域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C.新石器晚期出现了定居生活 D.商周农业和手工业走向繁荣
2. 夏王以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国王之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管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刑罚和监狱等。这 ( )
A.体现出夏朝国家机器成熟 B.表明夏朝的政治经济繁荣
C.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雏形 D.为后世政治架构奠定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 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 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5. 西汉初年,政府在登记平民的户籍时,要详细记载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以及家庭财产的多寡。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戍边、野外劳作之人,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信息。据此推之,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掌握人口变动,征发赋役 B.关心民众疾苦,德治天下
C.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鼓励人口流动,发展经济
6. 下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对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辖区①所示政权后来建立前秦实现全国统一
B.辖区②所示政权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C.辖区③所示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
D.辖区④所示政权定都建康属于六朝政权之一
7. 东晋初期南迁侨民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所以不承担赋税徭役。为增加收人,东晋和南朝多次推行“土断”政策,即将侨居人口编人所在州县户籍,承担赋役,并严惩豪门隐匿户口,如会稽大族庾亮就因藏匿千余侨民而被处死。由此可知“土断”政策( )
A.迟滞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刺激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加剧了土著与侨民的矛盾 D.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8. 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9.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宗族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B.乡村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C.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 D.基层社会治理的日趋严密
10.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相国寺周围是个很热闹的场所,有很多写着“茶”的幌旗在风中摇晃。宋代茶馆的兴盛不仅体现在茶馆分布广、数量多,而且还表现在茶客成分的多样、茶馆种类的繁多、茶馆功能多样化等多方面。这反映出当时( )
A.坊市分开格局已被打破 B.茶肆是城市商业的中心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市民饮食生活体系健全
11.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这一言论( )
A.旨在阐释先秦儒家经书字句 B.体现了理学世俗化和实用化倾向
C.批判继承佛道唯心主义观点 D.反映了儒学神秘化和繁琐化特点
12. 《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13.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当时元朝( )
A.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沿袭变革是地方管理的主线
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D.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4. 《元史》记载: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大汗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秃儿花、撒(丘)征身毒(印度),怯的不花征没里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诸国。该次蒙古西征( )
A.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
15. 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
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16. 明朝时,闽南的一些地区因“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种蔗者”。清朝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在江浙一带,“尺寸之堤,树之以桑”。这些状况导致明清时期( )
A.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B.自耕农经济日益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17. 继明代官修《元史》增加《列女传》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妇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贞烈一类,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这体现出明清时期( )
A.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官修正史的导向性加强
18. 顾炎武曰:“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同时主张“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据此可知,顾炎武( )
A.具有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观念 B.着力满足市民的文化诉求
C.力图推动知识分子改变价值取向 D.注重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9. 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致祝;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些描绘( )
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B.受到文学革命浪潮的影响
C.意在传播民主和科学观念 D.契合了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
20. 1888年,洋务派筹建的金陵机器局成功仿制出一款新型枪械,它的“原版”正是有着“自动武器之父”美称的马克沁机关枪,这款枪械可自动射击装弹甚至自动退弹壳,每分钟可发射六百发子弹,但这款仿制武器并未量产,也几乎未配属一线清军。据此推知( )
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 B.清廷决策层怕受到列强经济制裁
C.洋务派只对革新海军装备感兴趣 D.顽固派阻挠新式武器的推广应用
21. 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
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 B.逐新趋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开埠通商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22. 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23.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24. 1904年,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放脚乐,乐如何?请君听我放脚歌。棉花塞脚缝。走路要平过。……夜间赤脚睡,血脉好调和。放了一只脚,就勿怕风波。”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的养生风气日渐浓厚 B.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
C.社会环境趋于宽松自由 D.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
25. 近代中国,“保文化”和“保国家”的双重责任难以两全。“保文化”意味着会在强大工业文明为后盾的西方军事枪炮进逼下走向“亡国”的绝路:“保国家”意味着得“师夷长技”。“用夷变夏”折磨着“士”阶层的价值底线,“保国”者虽务实,但并非放弃了“保文化”的深层心理,而是采用了变通方式,他们最有可能提出(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德先生与赛先生”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变者天下之公理”
26.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长征期间仍坚守民族大义 B.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C.放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D.积极领导西北地区局部抗战
27. 20世纪40年代,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掀起挖道沟运动,使华北平原从“道路纵横”变为“沟道纵横”。仅冀中、冀南所挖道沟的总长度就已超过了历代长城的总长度。这一运动( )
A.改变了华北的基本地貌特征 B.展现了中共的社会动员能力
C.保证了敌后战场的军事胜利 D.促进了根据地农业迅速发展
28. 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成立,随即便派出军事代表,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这是决定沈阳转为人民城市的基本关键。到5日,即全部接收完毕,工厂复工了,学校复课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重视解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
C.积累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 D.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
29. 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指出:“农民是小生产者,是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可靠的同盟军,对农民要采取同志态度,以斗争求团结,把农民提高到接受共产党的纲领的水平。”这说明毛泽东认识到( )
A.走群众路线对于抗战的重要性 B.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同盟军
C.需要将农民改造成为领导阶级 D.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0. 在近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表中①②③④中对应的载体为博物馆的是(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题(共3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材料二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神话,塑造了一个为人类幸福而敢于反抗天神宙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受苦受难的坚韧不屈精神;《俄狄浦斯王》描写的是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尽管这部戏的主人翁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但它讴歌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戏曲文化的不同之处。(8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学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