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 综合强化(3.1-3.3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 综合强化(3.1-3.3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05 17: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3.3综合强化
、选择题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就是质量 B.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物体重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D.物体上抛时重力变小
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表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口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
A. B. C. D.
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B.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存在力
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5~20秒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5~20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第15秒时,甲车与乙车速度相同
在射箭运动中,以下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描述,其中一个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
A.瞄准时,手的拉力把弓拉弯
B.松手后,弓的弹力把箭射出
C.飞行中,重力让箭划出一道弧线
D.中靶时,靶的阻力让箭停止运动
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 s-t 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 v-t 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以 2m/s 的速度匀速运动
B.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 5s 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 乙车速度不变
下列几种测量工具中,哪种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
A.刻度尺 B.弹簧测力计 C.天平 D.温度计
如图,用手指压塑料尺,可以观察到尺发生弯曲.对于此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手指对尺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尺上
B.手指对尺产生的弹力是由于手指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尺为了恢复原状而产生弹力,其方向向下
D.手指对尺的弹力与尺对手指的弹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填空题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测力计的弹力进行了研究,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Δ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为8牛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   厘米。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代替弹簧测力计,则用橡皮筋   (填“A”或“B”,下同)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用橡皮筋   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人提水桶时,   对   施加了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同时手也受到了   的拉力,这两个力是一对   .
神话故事中孙悟空一个跟斗可行十万八千里(约为5.4×104km),设翻一个跟斗用的时间是1s,则孙悟空飞行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空中的光速。
2019年4月10日21点整召开的全球新闻发布会上,由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的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M87星系黑洞的照片被发布,这是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光年是   单位,“M87*黑洞”距离地球约为   km。
物理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它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实验题
小应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由此他猜想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为了验证猜想,他决定进行实验。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中所示的一根两头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力已知)、铁架台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
(2)进行实验后记录数据如下表,表中数据明显错误的是第   次实验。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拉力(钩码总重)F/N 0 1 2 3 4 5 6
弹簧伸长量△L/ cm 0 0.40 0.80 1.70 1.60 2.00 2.40
去除错误的一组数据,在图中作出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线   。
(3)由图像可验证小应的猜想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4)小皓认为实验中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
他的做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挂钩勾住弹簧下端向下拉来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数值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在实际实验中,小应认为用钩码比用弹簧测力计更好一些,理由是   。
、解答题
用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射信号,第一次发信号后经2.7s接收到返回信号;隔一些日子后,第二次发出信号经2.6s接收到返回信号。据此请你计算,月球这两个位置到地球的距离相差大约多少千米?
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54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
(1)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54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求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多少?
(3)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3.1-3.3综合强化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g(引力系数)有关,用公式表示为:G=mg。
A、物体的重力就是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两者是不同的,A错误;
B、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由重力的定义可知,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说法正确,B正确;
C、物体重力大小与形状有关,地球上的重力只与物体质量有关,C错误;
D、物体上抛时重力变小,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无关,D错误。
故选B
C
【解析】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A中重力方向竖直向上,错误;B中重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错误;C中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正确;D中重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错误。
故选:C
B
【解析】根据v=s/t可知,当运动时间相同时,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大。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两同学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B选项的s-t图线与图中情况相符,B选项正确。
故选B
D
【解析】【解答】解: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此选项正确;
B、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此选项正确;
C、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发生改变.此选项正确;
D、两个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此选项错误.
故选D.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B
【解析】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正比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由G=mg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在G-m图象中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故答案为:B。
B
【解析】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两物体路程即速度大小,由图象找出时间t所对应的路程s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物理学上常用图象反应物理量间的关系、反应物理规律,学生应加强读图、识图的能力。(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3)据车的运动情况分析即可判断;(4)据图象判断甲乙在15s时的运动状态即可;
【解答】A、由图象知,5-20秒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乙>v甲,故B正确;
C、5~20时间内,乙车静止,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第15秒时,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即此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A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A.瞄准时,手的拉力把弓拉弯,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B.松手后,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飞行中,重力让箭划出一道弧线,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中靶时,靶的阻力让箭停止运动,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则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
故选A。
A
【解析】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结合速度公式s=vt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左图可知,甲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乙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水平线,即速度保持2m/s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甲开始时的速度为0,即从静止开始运动。而乙开始的速度为2m/s,故B错误;
C.如果两个小车背向而驰,那么它们肯定不能相遇,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速度都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B
【解析】刻度尺测量的是长度,天平测的是质量,温度计测的是温度,只有弹簧测力计测的是力,选B。
本题对常用测量仪器做了综合练习,只有不断积累总结前知识,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机构。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
C
【解析】【解答】解:A、手指对尺的力受力物体是尺,故A正确;
B、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对与其接触的物体发生的力,故B正确;
C、尺发生弹性形变后在恢复原状时对手指产生弹力,由于尺向下弯曲,对手指产生的力的方向向上,故B错误;
D、当手按压塑料尺时,手给塑料尺一个向下的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塑料尺对手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手有被反弹感,故D正确.
故选:C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填空题
(1)16(2)B;A
【解析】(1)根据图乙可知,橡皮筋A受到5N的拉力时伸长10cm,那么悬挂8N的物体时伸长量为:;
(2)根据图乙可知,都伸长10cm时,橡皮筋A受到拉力5N,B受到拉力10N,因此用橡皮筋B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都受到10N的拉力时,橡皮筋A伸长20cm,B只伸长10cm,那么用A做的测力计测量精度高。
人;水桶;水桶;相互作用力
【解析】人提水桶,作用点在水桶上,人是施力物体,水桶是受力物体,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给桶施力的同时手也收到水桶的拉力.水桶拉手,作用点在手上,水桶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
【解答】解:人提水桶,人对水桶施力了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手也收到水桶竖直向下的拉力,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小于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孙悟空的速度,然后与光速比较大小即可。
【解答】孙悟空的速度。
因此孙悟空飞行的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长度;5.2×1020
【解析】(1)光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叫光年;
(2)根据s=vt计算“M87*黑洞”到地球的距离。
【解答】(1)光年是长度单位;
(2) “M87*黑洞”距离地球 :s=vt=3×105km/s×(3600s×24×365×5500×104)=5.2×1020km。
弹簧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解析】【解答】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要注意对“弹性限度”和“伸长”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
、实验题
(1)刻度尺
(2)4;
(3)正确
(4)弹簧测力计难控制力的大小、弹簧的伸长量难以确定
【解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据此确定需要的器材;
(2)根据表格数据重大弹簧伸长量与拉力的数量关系,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在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拉力,纵轴表示伸长量,根据各组数据进行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3)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弹簧伸长量与拉力的数量关系即可;
(4)每个钩码的质量都是相同的,只要改变钩码的个数,就能非常简便的成倍改变拉力的大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钩码的重力已知,因此不需要测量,实验中要测量的是弹簧的伸长量,所以需要刻度尺;
(2)分析数据发现,拉力每增大1N,弹簧伸长量增大0.4cm,则在第4次实验时,弹簧的伸长量应该为:0.8cm+0.4cm=1.2cm,则表中数据明显错误的是第4次实验。
将表中拉力对应横坐标,弹簧伸长量对应纵坐标,描点连线,图象如下:

(3)由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拉力成正比,因此小刚的猜想是正确的;
(4)实验中,如果用弹簧测力计挂钩勾住弹簧下端向下拉来改变力的大小,尽管力的数值由弹簧测力计读出,但是弹簧测力计难控制力的大小、弹簧的伸长量难以确定,因此还是用钩码好些。
、解答题
解:第一次激光信号从地球传向月球的时间为t=2.7s÷2=1.35s,第二次激光信号从地球传向月球的时间为t′=2.6s÷2=1.3s。根据s=vt可得,第一次月球到地球距离为s=3×108m/s×1.35s=4.05×108m,第二次月球到地球距离为s′=3×108m/s×1.3s=3.9×108m,则月球在这两个位置到地球距离的差值为Δs=s-s′=4.05×108m-3.9×108m=1.5×107m=1.5×104km。
【解析】激光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恰好等于从地球到月球时间的2倍,据此分析计算出前后两次激光信号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s=vt分别计算出前后两次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最后将两个距离相减得到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差。
(1)6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s=33m-6m=27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s1=39m-27m=12m,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3)变慢
【解析】理清题意,并能准确的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是解决该题的关键。(1)据题目中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的运动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2)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汽车刹车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汽车司机在反应前运动的距离,再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司机的反应时间,从而得出打电话时,驾驶员刹车反应是变快还是变慢。
【解答】(1)反应时间是0.4s,此时的速度是54km/h,即15m/s,所以此时运动的距离是:s=vt=15m/s×0.4s=6m,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5m,则经过6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s=33m-6m=27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s1=39m-27m=12m,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3)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故答案为:6,0.8s,变慢。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