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成果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名词解释】
1.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 ( https: / / baike. / doc / 25154364-26141027.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 ( https: / / baike. / doc / 6662362-24822759.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问题引领】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传入中国的阶段及特征。
2.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明确相关知识点。
派别 时间 代表人物 对西学传播作用
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类别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琉球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 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直通高考】
一、单选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2021·四川宜宾一模·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3.(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4.(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5.(2019·海南高考·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6.(2021·辽宁高三新高考调研考试·7)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
A.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B.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7.(2019·浙江4月高考选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二、材料题
8.(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22)(12分)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9.(2020·山东潍坊二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 史实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 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问题引领】
1.佛教传入中国的阶段及特征。
(1)传入:两汉之际 (2)兴盛:魏晋南北朝
(3)本土化:隋唐 (4)融合:宋明
2.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明确相关知识点。
派别 时间 代表人物 对西学传播作用
地主阶级抵抗派 19世纪40、50年代 林则徐、魏源 使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地主阶级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 曾国藩、李鸿章 西学传播更加广泛,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 孙中山 使西学传播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利器
先进民主主义 20世纪初 陈独秀、李大钊 利用西学传播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路
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类别 影响
汉字 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制度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朝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琉球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
(2)辐射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深入探究】
【答案】
示例一: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2 分)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8 分)
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2 分)
示例二: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2 分)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介绍给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样本,但由于中国士大夫的自满心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西学东渐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作用有限。
【解析】“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息”指所用的史实必须中外关联,“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这表格中综合起来看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此可以以文化交流为论题时行作答,如“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然后以表格中东西文化被对方吸收赏识的史料进行证明即可。
【直通高考】
1.【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可知佛教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项;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他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故选 B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是学习技术不是政体,排除C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由题干“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可知,文言文是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工具和载体,故选B项;题干只说到了文言文,没有提到白话文,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文言文,没有说到白话文,没法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C项;文言文的使用与文言文的命运不是一回事,题干说的不是文言文的使用,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项。
8.【答案】
(1)核心内容: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术;实行代议制。(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
(2)观点:“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或继承发展,2分)
论证:“全变”突破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4分,持类似观点,论证言之成理的可酌情赋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核心内容,据材料一中按照叙述顺序可得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术;实行代议制。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的背景可得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结合材料二“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和所学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对比可得“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论证:“全变”突破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
9.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
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
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历史园地网站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题干表格主要列举了从汉朝到清朝,中国历代政府对外交流的情况,内容非常之多,在题干中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可以说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多个方面;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然后我们要从表格中梳理出历朝历代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如政治方面: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方面,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方面,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如果我们选择“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综观材料中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但是,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