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10: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资本主义国际协调指的是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行为体通过相对平等的协商,协调利益、维护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模式和机制。二战后,在世界层面建立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银行 D.欧洲共同体
2.学者们对二战后的西方社会有诸多称呼,如“后工业社会”等。这段时间西方国家的共性集中于国家扩大公共事业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福利国家”建设的突破性成就
C.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D.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政治的影响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挪威在对燃料、原料和半成品实行低进口税率政策的同时,对机器制造和化学等工业产品保持高水平的关税保护,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倾向于限制其进口。这反映出当时的挪威( )
A.努力提高福利水平 B.着力振兴民族产业
C.与欧共体联系密切 D.深受滞胀危机影响
4.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大力宣扬降税和放松各方面管制,其金融自由化也为军队技术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1993年上台的克林顿总统拟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大推动美国新经济崛起,造就了美国经济一度繁荣。据此可看出( )
A.美国加强经济的计划干预造就美国经济的繁荣
B.美国通过产业的升级调整并优化了经济的结构
C.美国经济的繁荣是经济市场自由化加强的结果
D.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完全是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5.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第三条道路”,主张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强调“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的支持”。该道路的出现说明( )
A.冷战对欧美国家带来极大影响 B.意识形态对西方国家影响减弱
C.资本主义存在着自我调节机制 D.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6.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是( )
A.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阻碍了高新科技发展 D.导致了世界经济大危机
7.19世纪70年代,德国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并首创了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等。德国人在学习英美法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德国工业的勃兴主要是靠“系统学习”和科技进步的力量。这意在说明( )
A.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B.德国已成为世界教育科技中心
C.垄断组织促使科学与技术结合 D.国家统一保障科技现代化腾飞
8.下图是1955-2019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科技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的改变
C.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了金融业发展 D.制造业水平下降削弱了美国竞争力
9.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显著增加,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50-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在就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36.7%上升为52.1%,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从41.2%下降到31.79%。这一变化( )
A.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C.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多层次化 D.促使美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0.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科技、企业管理人员、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日益形成并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这反映出美国( )
A.就业结构固化阶层流动困难 B.教育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素质
C.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D.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其主要措施是( )
A.实行“以工代赈” B.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发展“混合经济”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12.从1947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大批民众提供了免费医疗,为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提供家庭补助,并根据战时破坏和战后人口增长情况,设计混合居住计划,让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混合住在同一个新住宅区。这些措施旨在( )
A.建成福利国家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人口增长 D.实现社会公平
13.从1965年至1981年,英国用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比例从16%上升到25% ;而在瑞典,该比例从19%上升到33% 。这种变化有利于(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促进科技发展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维护社会稳定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生成为国内反战运动的先锋,甚至一些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加入到反战行列中。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种全国团结一致、信心爆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 )
A.国家干预无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B.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格局
C.古巴导弹危机重挫美国民众信心 D.过度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
15.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着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里根政府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并且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此外,里根政府还推动了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里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提升了美国的福利水平 B.导致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C.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D.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6.从1991年到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1%:1999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达到5070亿美元,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混合经济的完善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新经济”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爆发”起来。在新技术的研发中,美国政府利用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与美国展开有力竞争的良机,凭借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还大力组织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实施重大的科技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
——摘编自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已经不仅是简单地使它们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产生了崭新的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确立科技优势的主要原因,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方面,英国政体决定了政客高谈福利才可能受欢迎,谈增税无疑是政治自杀,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事实上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增加福利。于是,增加福利变成了一个“剪羊毛”的游戏:政府投入,使财政赤字增加,再增加货币投放来化解赤字。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二十世纪中后期,由高福利带来的“英国病”日益严重。1971-1979年,英国政府财政赤字总额达到支出总额的10.3%,达到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5%,通货膨胀最高时曾经达到25%,国债规模也急剧扩大。……英国的社会福利与保障由国家健康与社会保障部负责,该部是政府部门中最大的机关,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100万人以上。
——摘编自罗志如《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等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认为在建立国家最低保障的同时,应鼓励个人追求本人和家庭更高的社会水平,应给个人留有余地。1979年,将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1980年,提出“中期财政战略”,明确规定此后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1986年,取消对证券交易所的管制;自1979年后连续多届政府通过劳资关系立法、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改变英国劳资关系格局。这样在二十世纪80年代,市场机制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经济有所发展。但2009年4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家拉赫曼著文称,30年的实验证明,撒切尔主义彻底失败了。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病”的典型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撒切尔夫人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C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A项;联合国不属于“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排除B项;欧洲共同体是西欧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政府出面组成的一个区域性经济和政治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结合,强化了经济干预,这些变化的本质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正确;“福利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均是推动材料变化的原因,并非本质现象,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挪威在对燃料、原料和半成品实行低进口税率政策”和“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倾向于限制其进口”可知,挪威对原料进口税率较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税率较高,这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B项正确;材料内容为挪威政府的关税政策,关税的高低不能反映提高福利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策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利于挪威和欧洲联系的密切,排除C项;滞胀危机出现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材料中挪威在60年代就实行了相关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大力宣扬降税和放松各方面管制”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际是美国针对经济“滞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的政策调整,使美国走上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B项正确;降税和放松管制,意味着放松干预,排除A项;美国虽然放松了干预,但并不是没有干预,排除C项;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张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第三条道路”,也叫“中间道路”,即要在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思想相融合的基本价值观念 下,主张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它是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综合,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形势巨变下的自我调节,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材料未反映冷战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西方政府仍是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对西方国家影响并不会减弱,排除B项;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可得出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如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B项正确;现代科技并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现代科技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现代科技与经济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德国人在学习英美法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德国工业的勃兴主要是靠‘系统学习’和科技进步的力量。”可见科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科技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德国已成为世界教育科技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垄断组织对于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对科技现代化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新兴技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占比上升,B项正确;材料呈现1955-2019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并没有反映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排除C项;材料反映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水平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二战之后第三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增加,白领工人所占比重上升,蓝领工人所占比重下降,由此可知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结构的多层次化,C项正确;这一变化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题干中工人阶级结构的多层次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促使美国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元化,反映出的本质是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的阶层的形成,而非阶层固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劳动者素质提高是因为教育的普及,排除B项;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贫富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得到大力发展完善。所以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其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制度,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排除A项;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和大量小额股票的发行,资本主义企业所有权已经分散,大量的小额股票持有者已变成了股份企业的共同占有者,这就是“人民资本主义”,材料不体现“人民资本主义”,排除B项;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材料不能体现市场调节,只体现了国家政策调节,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从1947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大批民众提供了免费医疗,……让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混合住在同一个新住宅区。”可得出英国政府在社会各方面推行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B项正确;建设福利国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缓和矛盾,排除A项;CD项并不是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占全年总支出的比例从16%上升到25% ;而在瑞典,该比例从19%上升到33%……”,可以看出西方加大了对社会福利的支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而非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项;社会福利主要针对的是社会秩序,与促进科技发展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加大福利支出,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和平运动发展,学生成为运动先锋,甚至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参与其中,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却没有如此强烈的反战运动,反映出了社会对于美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发动的战争出现不同的认识,表明美国过度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反战运动,主要原因是美国发动的战争,而非国家干预,排除A项;越南战争属于冷战中的热战,并没有改变冷战格局,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时间是1962年,属于20世纪60年代初,不能反映六七十年代的反战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推动了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可知,里根政府减少政府福利支出,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知,这是因为当时欧美各国财政负担重的原因,D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减少政府福利支出,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减少福利支出,不能说明国家干预政策失灵,只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知识经济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称为美国“新经济”。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D项正确;“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推动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排除A项;混合经济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经济“滞涨”困局而采取的一种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项;二战后,伴随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第三产业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原因:直接原因: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的科技成果;外部原因: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作出有力竞争;政策原因:政府的巨额投资和大力组织;基础原因: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科技事业结构:拥有一个强大和完整的全国科技体系,特别是发达的教育事业。
背景: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刺激了科技发明与应用。
(2)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到来(或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推动社会生活的科技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推动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可知,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的科技成果;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利用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与美国展开有力竞争的良机”可知,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作出有力竞争;根据材料“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还大力组织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实施重大的科技工程”可知,政府的巨额投资和大力组织;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爆发’起来”可知,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根据材料“凭借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可知,拥有一个强大和完整的全国科技体系,特别是发达的教育事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刺激了科技发明与应用。
(2)影响:根据材料“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社会生活的科技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人的现代化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表现:高福利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政党政治背景下经济局面扭转陷入困局;政府机构臃肿。
(2)措施:降低福利标准;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调整劳资关系。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活力,刺激英国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借鉴;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经济局面。
【解析】(1)表现:依据材料“政府投入,使财政赤字增加,再增加货币投放来化解赤字”,得出高福利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依据材料“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得出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从政党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政党政治背景下经济局面扭转陷入困局;依据材料“该部是政府部门中最大的机关,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100万人以上”,得出政府机构臃肿。
(2)措施:依据材料“撒切尔夫人认为在建立国家最低保障的同时,应鼓励个人追求本人和家庭更高的社会水平”,得出降低福利标准;依据材料“将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得出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依据材料“1986年,取消对证券交易所的管制”,得出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依据材料“自1979年后连续多届政府通过劳资关系立法、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改变英国劳资关系格局。”,得出调整劳资关系。
影响:依据材料“这样在二十世纪80年代,市场机制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经济有所发展”,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活力,刺激英国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借鉴;依据材料“30年的实验证明,撒切尔主义彻底失败了”,得出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经济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