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同学们,今天有没有觉得“压力山大”?
知道“压力山大”这个网络热语跟什么历史知识有联系吗?
亚历山大城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或和平的、或暴力的,
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但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
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
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战争
原始社会
→
争夺生活区域
奴隶和封建社会
→
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
→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严重破坏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交融与发展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两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蒙古帝国
二、两大城市:亚历山大城与大都
三、两种结果:毁灭与重构
一、两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蒙古帝国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段和第63页最后一段并结合下列两幅地图,填写表格。
国家名称 亚历山大帝国 蒙古帝国
征伐时间
鼎盛时期 疆域范围
涉及的文明
结果
一、两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蒙古帝国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段和第63页最后一段并结合下列两幅地图,填写表格。
国家名称 亚历山大帝国 蒙古帝国
征伐时间 公元前334年—前324年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
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灭金之后(1235年-1242年)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1253年-1259年)
鼎盛时期 疆域范围 西起希腊、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中亚、东欧)
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巴尔干半岛(东欧、中欧)
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西亚)
东起太平洋,西至匈牙利,南达南海,北抵北冰洋
所涉及的文明 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埃及、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 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结果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但在其去世后很快分裂为马其顿王国、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1、概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
(1)“希腊化世界”:
(2)“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希腊化时代”表现
(1)统治者阶层: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一、两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蒙古帝国
材料1: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 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等。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材料2: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赛伊斯莎纸草文献》英文版(教材第63页)
思考: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任务二:探究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
二、两大城市:亚历山大城与大都
(一)地中海的女皇——亚历山大城
第一组材料:城中居民
材料1: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 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等。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材料2: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赛伊斯莎纸草文献》英文版(教材第63页)
思考: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任务二:探究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
二、两大城市:亚历山大城与大都
(一)地中海的女皇——亚历山大城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城有很多种族聚集;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向国王控诉时突出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
历史结论:居民构成多元化,民族交融;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统治者,埃及人是被统治者,两者存在矛盾。
第二组材料:城中建筑
思考:概括图3和图4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并说明图4的史料价值?
(图3 古代亚历山大城地图) (图4 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想象图)
历史信息:
历史结论:
史料价值:
第二组材料:城中建筑
思考:概括图3和图4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并说明图4的史料价值?
图6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城有灯塔、埃及神庙、缪斯宫、图书馆等建筑;城市规划整齐。
历史结论: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共存,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
图7历史信息:得知图书馆藏书丰富,有专人整理;有人在研究学问,图中人物的穿着为古希腊式的服饰。
历史结论: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口,说明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大量古典收藏,学者研究说明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
图7史料价值:是研究该城文化发展状况的二手史料。
第三组材料:国王服饰
思考:概括图5和图6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图5 卢克索神庙内壁上雕刻有法 (图6 头戴传统法老王冠的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老装扮的亚历山大,他正向面前的
古埃及畜牧神致敬)
历史信息:
历史结论:
第三组材料:国王服饰
思考:概括图5和图6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图5 卢克索神庙内壁上雕刻有法 (图6 头戴传统法老王冠的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老装扮的亚历山大,他正向面前的
古埃及畜牧神致敬)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大帝和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同为马其顿人,前者打扮成法老形象祭祀埃及神,后者带着法老王冠。
历史结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其继承者采取文化宽容和利用政策,吸收埃及文化,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互动融合;埃及传统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任务三:根据上述探究和以下补充的材料,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图7 兴建于公元前447年的 (图8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
(图9 犍陀罗时期的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图10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
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任务三:根据上述探究和以下补充的材料,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①“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二)世界都市:元大都
1.大都的统治者
思考:观察元大都平面图,并结合材料3和表1,分析蒙古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注释:1.大天寿万宁寺;2.倒钞库;3.巡警二院;4.大都路总管府;5.国子监;6.孔庙;7.城隍庙。
材料3:关于宫殿的描述:“上述两墙之间,有一极美草原,中植种种美丽果树。不少兽类,若鹿、獐、山羊、松鼠,繁植其中。带麝之兽为数不少,其形甚美,而种类甚多,所以除往来行人所经之道外,别无余地。”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图14 元大都平面图)[1]
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元朝第一位帝师 藏传佛教
克烈·唆鲁禾帖尼 忽必烈之母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表1: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生平简表
文化政策:多元融合,兼收并蓄。
2.大都的商旅
材料4:“应知汗八里城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数众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外国巨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凡卖笑妇女,不居城内,皆居附郭。因附郭之中外国人甚众,所以此辈娼妓为数亦夥,计有二万有余,皆能以缠头自给,可以想见居民之众。”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
思考:概述从材料4中获得的历史信息。
历史信息:大都人口众多,其中有很多外国人来此朝贡和贸易;域外商人带来众多货物与奇珍异宝,大都是世界的商贸中心。
材料5:比如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就是元代从波斯引进并最早种植在云南的。叫作“回回葱”的洋葱,则很可能由色目人从中亚带到中国。白砂糖,据马可·波罗说是埃及人传授的技术。制作挂面,则应该是中国人的发明。北宋就有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又出现了可以送礼的挂面。所有这些,都是蒙古人没有吃过的。蒙古人还学会了喝茶,之前他们只喝果汁和酒。马奶酒是蒙古人的发明,葡萄酒则是畏兀儿人带来的,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从西方传入,阿拉伯语音译为阿剌吉,意思是出汗。
——摘编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5指出,各族人民的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任务四:归纳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
①蒙古西征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②蒙古西征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③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④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人口迁徙,种族融合,技术传播,文化交往和物种交流。
任务五: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战争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为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关于战争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1: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欧诺个,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2:1220年春,继重镇布哈拉(Bukhara,旧译不花剌)被成吉思汗攻破之后,撒马尔罕也沦入敌手。两座城市都遭到了彻底洗劫。布哈拉的俘虏还像羊一样被驱赶着,在蒙古军队攻打撒马尔罕时走在前面,替他们遮挡箭雨。
——摘编自[英]马歇尔《东方风暴》
亚历山大东征 蒙古西征
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亚欧内陆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三、两种结果:毁灭与重构
提示:暴力也是一种交往。战争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推动文化交流史实论述;
苦难、破坏史实论述;
尽可能避免暴力战争,寻求和平方式交流。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3世纪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与
“希腊化时代”
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
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