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学期安化县多校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语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上学期安化县多校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语文(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5 16: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 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文章第三段以“由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二、文学类阅读 (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节选)①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食婪的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让她痛苦。霸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发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雷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没。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第二次停下来是因为拉车的马倒下了以致无法前行。
B.他们“紧紧挤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这些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写出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
C.面对倒地的马,男人们使劲拉,但无奈风大,雪花纷飞,手也冻僵了,没能拉起马来,又没有援助,只能听天由命。
D.约祖亚“眼睛直发酸”、耳朵“嗡嗡作响”、“脉搏突突地跳,降隆地响”等描述形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粗暴。
B.“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约祖亚“紧紧搂住勒亚”,这一特写描绘了逃亡中的情侣之间真挚的情感,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
C.风声在绝望的人们的耳边变成了“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以感觉写听觉,哀莫过于心死,人们已不再恐惧。
D.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在茨威格的笔下显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细的刻刀雕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壮与美的塑像。
6.小说具体描写了约祖亚的“梦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6分)
7.小说以“雪中”为题,请简要分析“雪”这一自然环境的作用。(7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 ”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于,面折廷争,身迷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荀其君愎谏自贤甚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日 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巍,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5分)
(2)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5分)
12.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说明。(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朱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峡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
14.“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6分)
五、情景默写(共10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副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闲适、自在景象:“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
(5)《答司马谏议书》中安石在文中揭示当下朝廷弊病的句子是“ 、 ”。
六、基础与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譬如说,两国桥、新太桥、永代桥,越接近河口,河水越明显地交汇着暖潮的深蓝色。在充满噪音和烟尘的空气下,河面如同洋铁皮,将太阳光反射得灿烂辉煌,一面无精打彩地摇荡着运煤的驳船和白漆脱落的老式汽船。然而,大自然的呼吸与人的呼吸,已经融为一体,不知不觉间化为都会水色中那一团温暖,而这是轻易不会消失的。
尤其是日暮时分,河面上水气弥漫,暝色渐次四合,夕天落照之中的一川河水,那色调简直绝妙无比。我独自一人,靠着船弦,闲闲望着暮霭沉沉的水面,水色苍黑的彼岸,在一幢幢黑黝黝的房屋上空,只见一轮又大又红的月亮正在升起。我不由得潸然泪下,这恐怕是我永生也不会忘怀的。“所有的城市,都有其固有的气味。佛罗伦萨的气味,就是伊利斯的白花、尘埃、雾霭和古代绘画上清漆的混合味儿。”(梅列日科夫斯基)倘有人问我“东京”的气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大川之水的气味。那不独是水的气味,还有大川的水色、大州的水声,也无疑是我所钟爱的东京的色彩、东京的声音。因为有大川之水,我才爱东京;因为有东京,我才爱生活。
(节选自芥川龙之介《大川的水》)
16.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东京”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边区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
B.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
C.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D.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17.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C.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8.下列各句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 .我刚到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佚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C.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壁还,请您放心。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19.下列关于《红楼梦》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共120回。现多认为前80回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吴承恩所续写。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小说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叛逆者形象,他们的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
D.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20.前五回作为《红楼梦》的总纲,对其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回是开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两个神话故事,为小说增添浪漫色彩,与第五回有多处细节前后呼应。
B.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交代了贾府的主要人物,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C.第三回以黛玉入府的视角作为切入,通过其见闻对贾府进行刻画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环境。
D.第四回将小说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点出四大家族之间的交际网络。
21.《红楼梦》该书以 , 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
A.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B.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
C.贾宝玉、林黛玉、迎 春
D.贾宝玉、王熙凤、探 春
七、材料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俊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宙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BCD
4-5BA
6. 亲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梦想表现了约祖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美好的梦想反衬现实的残酷,用美好的画面道尽约祖亚的死亡过程,凸显了犹太民族的悲剧性。
7. 交代犹太人逃亡的环境,染了悲凉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风雪阻挠了犹太人的逃亡,最终全族在雪中覆没。“雪”代表着寒冷,隐喻“答派”的迫害,流露出作者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同情。犹太人于风雪中绝望地与亲人依偎着死去,有助于凸显犹太人坚韧有情的民族形象。
8-10BBA
11. (1)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2)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12.良臣与君主同心,也与君主共享尊荣。忠臣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
13.D
14. 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荡不安,让诗人悲伤不已;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自己历经战乱,漂泊他乡,“此身未知归定处”,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也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
15. 浴乎沂,风乎舞雪;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利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6-21ACCAAA
22.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