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及 其 发 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壹
时期 学校教育变化 作用
古 代 中 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 文化传承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等
西汉 建立太学及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私学 春秋 私学产生 唐 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宋 书院产生与发展: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古希腊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中世纪西方 大学成为研究神学的重要场所,却也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 近代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教学与研究结合) 美国 世俗化、商业化,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 代 中 国 洋务运动 国内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留学 教育 官派留学 戊戌变法 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留日风潮 辛亥革命 北京大学、清华学校 庚款留美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推动新文化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 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大量学者 以俄为师 新 中 国 文革前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时期 1983“三个面向”、1995“科教兴国”、取得一系列教育成就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古代教育进行评价。
元、明、清
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
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
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
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
形成了系统、严密的教育体系,并具有稳定性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着重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但轻视科技理论研究,后期文化专制愈发严重
经费有政府保障
教学形式灵活变化
接受科举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
培养了服务于封建社会的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
根植于小农经济,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后期的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时期 学校教育变化 作用
古 代 中 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 文化传承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等
西汉 建立太学及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私学 春秋 私学产生 唐 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宋 书院产生与发展: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古希腊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中世纪西方 大学成为研究神学的重要场所,却也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 近代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教学与研究结合) 美国 世俗化、商业化,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 代 中 国 洋务运动 国内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留学 教育 官派留学 戊戌变法 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留日风潮 辛亥革命 北京大学、清华学校 庚款留美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推动新文化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 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大量学者 以俄为师 新 中 国 文革前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时期 1983“三个面向”、1995“科教兴国”、取得一系列教育成就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发展变化的背景。
玛利逊学堂
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洋务教育
中国教育近代化
教会学校产生并发展
救亡图存,巩固清王朝统治
课程设置东西结合
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启教育近代化
列强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断传入。
时期 学校教育变化 作用
古 代 中 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 文化传承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等
西汉 建立太学及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私学 春秋 私学产生 唐 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宋 书院产生与发展: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古希腊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中世纪西方 大学成为研究神学的重要场所,却也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 近代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教学与研究结合) 美国 世俗化、商业化,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 代 中 国 洋务运动 国内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留学 教育 官派留学 戊戌变法 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留日风潮 辛亥革命 北京大学、清华学校 庚款留美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推动新文化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 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大量学者 以俄为师 新 中 国 文革前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时期 1983“三个面向”、1995“科教兴国”、取得一系列教育成就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发展变化的背景。
材料二 1949 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面向广大工农开门。会议认为,必须对旧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性质的根本变化。
玛利逊学堂
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洋务教育
中国教育近代化
教会学校产生并发展
救亡图存,巩固清王朝统治
课程设置东西结合
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启教育近代化
列强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断传入。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转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选择性必修三》
材料二 1946-1965年全国中等学校学生人数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附录》
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成就,并探究各阶段背景
阶段 成就 背景
1949-1952 改造旧教育
1953-1956 人民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1956-1965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8-至今 高等教育大幅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阶段 成就 背景
1949- 1952 改造旧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保障
;国家政策支持;广大教育者努力……
1953- 1956 人民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经济恢复与发展;人民政权巩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合理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
1954宪法的保障;苏联的影响;广大教育者努力……
1956- 1965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五计划的成就;
合理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两种教育制度”的推动;
“双百”方针的提出;广大教育者努力……
1978- 至今 高等教育大幅发展; 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教育公平不断推进; 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广大教育者努力……
你心目中的大学,它具有怎样的人文精神?
时期 学校教育变化 作用
古 代 中 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 文化传承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等
西汉 建立太学及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私学 春秋 私学产生 唐 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宋 书院产生与发展: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古希腊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中世纪西方 大学成为研究神学的重要场所,却也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 近代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教学与研究结合) 美国 世俗化、商业化,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近 代 中 国 洋务运动 国内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留学 教育 官派留学 戊戌变法 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留日风潮 辛亥革命 北京大学、清华学校 庚款留美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推动新文化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 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大量学者 以俄为师 新 中 国 文革前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时期 1983“三个面向”、1995“科教兴国”、取得一系列教育成就
学校在变
学制在变
教学内容在变
教育的形式在变
教育服务的阶级在变
…………
《送东阳马生》
作者: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埃及莎草纸文稿
帛书 简牍
手抄纸书
↓
印 刷 书
印刷书的诞生
贰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公元前5世纪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⑴、笨重,不便携带;
⑵、价格昂贵、不易收藏流传;
节约人力、
物力、财力
1457年,欧洲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知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的诞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变迁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汤若望
翻译活动的开展
唐朝玄奘翻译天竺经书;
阿拉伯帝国开展百年翻译运动;
古代儒学广泛传播;
近代西学东渐……
17世纪
拉丁语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图书馆的成长
叁
世界 古代
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职能变化
表现
中国 古代 官府藏书
私家藏书
近代 现代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公元前7世纪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完成表格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探究思考】中国的藏书阁近代转型,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
世界 古代
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职能变化
表现
中国 古代 官府藏书
私家藏书
近代 现代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公元前7世纪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完成表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作用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 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 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酒筹上的论语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肆
前290 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 创建缪斯宫[miù sī]。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68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8世纪 蔡元培曾提出在南京建立的 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一期工程竣工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
第一个博物馆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959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者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05 大英博物馆1753、法国卢浮宫 中国最大的
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 牛津大学开放阿什莫林博物馆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
1948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带有浓厚殖民侵略色彩
最早的国立博物馆
1925 故宫博物院 中国第一个
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959 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国第二大博物馆
2003 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 中国最早出现的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前290 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创建缪斯宫[miù sī]。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 牛津大学开放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1753、法国卢浮宫 带有浓厚殖民侵略色彩
最早的国立博物馆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中国最早出现的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 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 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6 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
第一个博物馆
1948 1933年蔡元培曾提出在南京建立的 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一期工程竣工 中国第二大博物馆
1925 故宫博物院 中国最大的
古代艺术博物馆
1959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
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2003 1959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者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骞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搏物馆的念头,呼呼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骞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范,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骞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
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宋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
--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
综合类、历史类、艺宋类、科学类、人物类、
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
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
国家逐渐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博物馆类型丰富多样
运营出资方式多元
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事业发展壮大
①进行文物收藏和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群体记忆和爱国情怀;
②推动知识传播和普及,培育公民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
③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
大大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
印刷书
博物馆
图书馆
学校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影视节目、网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
通过VR、AI模拟还原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式文化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