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比例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课型 精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 1.谈话: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缩小后的图片)能看清吗 2.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现在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了 3.在生活中由于很多物体太小,我们要看清楚需要把它们放大。 4.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照片,看不清怎么办 生:把照片缩小。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感受图形的放大。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第一个绿点中的情境图。 提问:图上有谁 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图上有“巨人国”里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还有淘气。通过观察,我们感觉到巨人比淘气大多了。 “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的身高比是4:1,所以他们读书的教室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比例放大,该如何设计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设计并计算“巨人”教室的大小,然后反馈汇报。 预测: 生1:我们班教室的高是3m,“巨人”教室的高是我们班教室高的4倍,是3×4=12(m)。 生2:我们班教室的长是7m,宽是4.5m,通过计算可得出“巨人”教室的长是28m,宽是18m。 生3:我们用的课桌长是50cm,“巨人”的课桌与我们的课桌长的比的是4:1,就是50×4=200(cm)。 2.学画放大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中间的方格图,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那么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吗 (2)说说怎样画 学生回答预测。 生1:按4:1放大,就是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图形长和宽的4倍,所以我把长扩大4倍,宽也扩大4倍,这样就行了。 生2:我们通过数格子,得出教室的长占5格,宽占3格,按4:1放大后,“巨人”教室的长占20格,宽占12格。 (3)学生自主画图,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同学之间互评订正。 (5)总结一下,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
小结:图形按比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3.学画缩小后的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第三个小绿点中的方格图。 (1)提出要求: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吗 如何画出 (2)指名汇报。 预设:因为按1:4缩小,也就是说缩小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是原来图形的 通过数格子可知,“巨人”用的三角尺两个直角边都占8格,8的 是2格,也就是说,只要画出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2格的直角三角形就行了。 (3)独立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尺图形。 归纳:图形按比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观察情境图,数清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 (2)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图形。 (3)汇报结果。 图A的长是6格,宽是4格。图E的长是12格,宽是8格,图E和图A长的比是12:6=2:1;宽的比是8:4=2:1。所以图E是图A按照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 图C的长是3格,宽是2格,图C和图A长的比是3:6=1:2;宽的比是2:4=1:2。所以图C是图A按照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思考每小题后面的问题,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 (3)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 (4)指名回答问题。 第一幅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6格,面积是6×6=36;把边长按照1:3的比缩小后边长是2格,面积是2×2=4,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面积的比是4:36=1 :9 。 第二幅图中长方形的长是3格,宽是2格,面积是2×3=6;把长和宽按照2:1的比放大后长是6格,宽是4格,面积是4×6=24,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是24:6=4:1。 无论是按比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都不等于边长比。 五、拓展提升 1.把一个长3cm、宽2cm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画在纸上,图纸上的长是( 6 )cm,宽是( 4 )cm,面积是( 24 )cm 。 2.一个圆的半径是4cm,按1:2缩小后,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4÷2=2(cm) 3.14×2 =12.56(cm )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图形放大与
缩小的方法;明白了图形按比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4题。
板 书 设 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前 放大后 缩小前 缩小后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图形按比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从图形开始,引导学生弄清图形按一定比变化的情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比较中体验到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按比变化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4:1是放大,1:4是缩小的理解有困难。因为这与我们在生活中感受的放大与缩小正好相反。 教学建议:把画“‘巨人’教室”作为重点引导,之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这样做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