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12: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点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难点】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流通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问题引领】
一、为什么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
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结合课本对不同丝路的描述,说出图片中①②③④所代表丝路的名称。
四、分别举例说明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
课堂合作探究一:
宋代的丝绸之路与汉唐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观看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分析产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张亚光《“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
材料2: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3:桑蚕和缫丝技术约4世纪先后传到中亚、西亚,然后传入罗马。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不断改善技术的中东丝绸产业崛起,这给丝绸原产地和最大来源地的中国以极大影响。中国产生了以陶瓷和茶叶为主的新的贸易产品,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活力。
——孙先民《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维持体系》
课堂合作探究二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商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互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动,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史诗乐章。
材料1:“虽然五世纪出现了蛮族入侵并覆灭了西罗马帝国,但对作为商贸中心及及丝绸之路的西方桥头堡的东罗马地区影响不大”。阿拉伯帝国自七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哈里发时期到九世纪下半叶的军阀割据时期之间的二百余年内,大规模内战不过三次,王朝更迭不过两次,保持了相对安定的贸易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材料2:西汉政府设置“大鸿胪”一职,专门接待外国贡使和商人,同时建立“过所”制度,对过往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唐朝政府下令任由外商往来贸易,“不得重加税率”。继公元714年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公元971年宋朝在杭州、宁波、泉州等多处设置市舶司掌管海上贸易。元朝颁布了保护船商的“市舶则法”,制定了由国家出资,船商进行海上贸易的“官本船”制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材料3:当时无论是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还是汉朝人、唐朝人,都具有开放进取、自尊自信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丝绸之路被各国所重视,商业上的往来被各个帝国所支持,外来的商品和文化乐于被各国统治者阶层与人民所接纳。
——孙先民《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维持体系》,《学术交流》,2015.11
材料4:通过各文明间旧的生产技术互相交流,产生出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新的产品,带来新的贸易。在唐朝,蚕丝作为我国丝绸制品的主要原料,主要在中原地区生产,而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大多不以蚕丝为主要原料,因此在丝绸贸易过程中,通常会与当地的生产原料相结合,比如在丝绸中加入棉麻、毛料等,丰富了丝织品的种类和工艺技术,丝绸的图案也融合了当地的民俗特点。 —马榕《浅谈唐朝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发展》,2019.06
材料5: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古罗马、波斯、大食等国相继兴盛,他们与我国相互尊重、友善交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东汉末年到隋朝,晚唐到元初,中原内乱,民族分裂,社会动荡,对外关系恶化,战事冲突频发,沿线安全无保障,商贸活动被冲击,丝绸之路不可避免第陷入萧条和萎缩。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求是》,2019.01
材料6: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如儒家思想、希腊哲学、佛教、摩尼教,具有的宽容性、哲理性和理性主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家和民族间的战争与冲突,这种包容性大大促进了沿线地区的文明融合趋向。“它(佛教)广为流行于除西伯利亚和中东之外的整个大陆,从而,使整个大陆的文化一体化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材料7:汉唐时期的丝路贸易使大量东亚关西地区、中亚城邦、西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贫民阶层受益。大量的远方植物得以栽种,大量的远方的生产工具得以仿造与利用,大量的外来医学经验得以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这些都间接提高了底层百姓的平均寿命与生产积极性,进而增加了生产与需求,促进了汉唐时期的丝路稳定与发展。
——孙先民《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维持体系》,《学术交流》,2015.11
材料8: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国关东地区自古就是富饶丰馀之处,桑蚕业发达,集中了大量来自全国的资源和特产,如瓷器、茶叶等,足以供来自各国的商人进行交易。西域则有大量的珍贵玉石矿产,能够满足中土和西域的贵族用于点缀奢侈生活。沿线向西的阿富汗和河中地区,蕴藏丰富的名贵金属矿藏,并以当地富有特色的水果及农林产品而著称。再往西,是作为沿海国家的波斯,贝壳类和珊瑚类产品成为中东亚的贵族们大开眼界并爱不释手的珍贵宝物。而当地特色的毛皮制品、盐、酒、麻织品、陶制品等出口商品都深受东西方贵族们的喜爱。整个路径最西端的罗马帝国,技术雄厚,可以制造出大量美丽的玻璃制品和精致的金属艺术品。
——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北京日报》,2018.6.4
请你在以上材料中,至少选择、组织其中三段,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释,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评价依据:参看附后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评价量规表。
【课后小练】
1、“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2、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3、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5、“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7、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8、古代丝绸之路奏响了道路相通、贸易流通、文化互通的历史序曲,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选择。
材料一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2)对比古代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当代中国的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课堂合作探究一】
变化1:宋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
变化2: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原因:1、政治:宋代西北局势长期动荡;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产业受中亚冲击;制瓷业发达。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海路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课堂合作探究二】
此仅为答案要点,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
1、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资源分布可以优势互补。
2、商路沿线几个帝国国家秩序的稳定及高度的国际一体化。
3、沿线国家的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
4、贸易过程中生产加工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5、沿线国家各个民族开放自信的心态。
6、沿线国家之间和谐的政治氛围、融洽的民族关系。
7、丝绸之路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促进了相互间的文明融合。
8、丝绸之路促进沿线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底层百姓受益。
......
【课后巩固练习】
1——7:C C D B A D A
8、(1)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
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
广州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2)发展表现: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建立在已有合作平台基础之上;开放性更强,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各国利益共享为目标。
(3)意义: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
②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