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5 17:45:29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二》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学习单。
2.学生带《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认识了许多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说说理由。(板书:语文园地二 交流平台 人物 评价)
(1)要求:回顾本单元课文,小组合作选定一个人物,填写学习单,写下对人物的评价和评价依据。
(2)每组派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我们组选定的人物是鲁滨逊。首先我们认为他很乐观,因为他面对严酷的岛上环境,并没有因气馁而放弃,反而自我开解,积极面对;其次,他聪明能干、顽强生存,因为荒岛什么也没有,他却靠一己之力成功养羊,还种出了麦子,不可思议;最后,他观察细致、谨小慎微,因为在刚刚发现野人的脚印时,他就在住所前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插上树枝作防御,又考虑起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了。
(3)引导学生结合填写的学习单,说说自己在平时阅读中是否积极对人物作出评价,是怎样评价的。
2.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边读边进行批注,交流从中获得的启发。
预设:
(1)读名著时,要对书里的人物积极作出自己的评价。
(2)评价的时候要有依据。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找到评价依据。(板书:评价依据)
(3)每个人都是立体、多面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人物。如,对汤姆的评价,可以说他勇敢、坚强,有责任心,也可以说他爱慕虚荣。
3.引导学生针对小组填写的学习单,继续深入交流,补充学习单上的内容。
出示学习提示:
(1)注意倾听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2)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3)对人物作出立体、多元的评价,不断完善评价。
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对如何评价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快速浏览节选片段,评价桑娜这一人物。
(1)拓展练习
学生读列夫·托尔斯泰《穷人》片段。
预设:
一连串的问号、省略号、叹号,让我体会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她自己家里很穷,还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内心无比矛盾,怕丈夫不同意,又担心孩子受苦,最终把孩子抱回来了。桑娜善良,有爱心的性格就更加明显了。
5.你看,留意描写的细节,就更容易深入地了解人物。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再来评价我们的老朋友鲁滨逊吧!(板书:抓细节描写)
(1)拓展延伸
要求:再读《鲁滨逊漂流记》,试着完成表格的最右边一列。
人物 事例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鲁 滨 逊 初到荒岛 我流落到这种地方(荒岛),怎样活下去呢? 绝望、彷徨
我被从人类中分离出来,与世隔绝,受尽苦难。 孤独
建房定居 自找木头建房子;想出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日期;食物短缺,自己想办法种麦子,蓄养山羊。 聪明能干、勇敢
我现在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处境……我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积极乐观、自信
救“星期五” 杀野人,救下“星期五”。 勇敢、机智
(2)引导:鲁滨逊的这些特点,你上下贯通起来看,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鲁滨逊的性格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改变而变化。起初,他来到荒岛,绝望孤独;后来逐渐学会坚强、勇敢、乐观和自信。一路纵观,我看到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鲁滨逊。(板书:多角度评价人物)
6.学好评价方法,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整本书阅读之旅中一定可以把书读得更香,把人物悟得更透。(板书:……)
设计意图:选定人物,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习得方法。生生交流,倾听不同评价,培养多角度评价人物的意识,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成果。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不同译者的翻译内容
1.今天的“词句段运用”板块第二题和名著阅读有关,大家都带来了准备好的书——《汤姆·索亚历险记》。请你们拿出书,观察作者信息,说说自己的发现。(板书:词句段运用)
预设:
(1)这些书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
(2)翻译这本书的译者不止一个。(板书:译者)
2.观察书上的表格,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预设:
(1)我发现不同的作家在翻译相同内容的时候,表达上有差异。
(2)我发现第一列都讲小镇的夜晚,第二列写的都是人们激动得落泪,第三列都是译者的名字。
3.同学们真会发现。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也是一名读者,他们个性化的解读,让同一部作品呈现不同的精彩。请你和同桌一起比较不同译本中的句子,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板书:对比品读)
(1)拓展练习,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
①我喜欢俞东明、陈海庆两位译者的版本,他们的语言相对简洁,用词凝练,比喻富有意境美。如“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寥寥数笔,就把当时的情形及人物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②我喜欢张友松的译文,比较写实,非常细腻。
③我喜欢第三位译者翻译的内容,我读着“这是小镇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夜”感觉他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在和后辈们讲故事,读着很是亲切。
4.同学们都说出了喜欢的理由。你们看,作家的翻译风格不同,或语言凝练,或清新简约,通俗易懂。无论你选择哪个版本去读,都不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趣味,有针对性地选择版本,多发现人物的闪光之处,多交流自己的想法。(板书:有针对性地选择译本)
5.出示《鲁滨逊漂流记》不同翻译版本的片段:
我已心如死灰,一方面这时受风暴的惊吓,另一方面由于想到此时凶吉未卜,内心万分恐惧。 译者:郭建忠
就在那个时候,我的精神极度紧张,以至于心脏就好像停止了跳动。 译者:朱佳怡
从那时候起,我的心可以说是停止了跳动,部分是由于对眼前的危险景象的担忧,部分是由于对已往的遭遇和对我还会遇上什么事的恐惧,才产生这样的现象。 译者:鹿金
以余心且惊且惧,莫知此行为凶为吉。 译者:林纾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不同译者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对比阅读片段中郭建忠和林纾两个版本,发现两者表达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都说明了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惊又怕,也交代了原因,但前者条理更清晰,更易于读懂,后者用词高度凝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读懂,难度更高。
对比阅读片段中朱佳怡和鹿金两个版本,前者没有细致到剖析前因后果,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后者分析得非常细致,能促进读者读懂人物内心。
自由讨论,说说自己平时阅读时有没有关注到译者,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同一著作都有哪些译本,交流感受。
预设:
①我发现译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组成“编委会”,有些书的译本特别多,有些则少。
②一部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多读几次,可以重读同一译本,也可以换一个版本,从不同的译者身上学习,博采众长。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资料,课上分享,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译文进行对比品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更喜欢的译者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在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风格或是译者作品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阅读名著之旅中,大胆发表对人物的评价,习得如何获得评价的依据,还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品读,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像小蜜蜂一样,多积累多思考。
四、布置作业
熟读“日积月累”板块的格言和谚语,不懂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板书设计】
抓细节描写
交流平台 人物 评价 评价依据 多角度评价人物
语文园地二 ……
词句段运用 译者 对比品读 有针对性地选择译本
2《语文园地二》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朗读并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仿写句子
1.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句子,思考加点部分的意思。(板书:语文园地二 词句段运用)
预设:
(1)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喜极而泣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时间过得很快
(3)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吼声震撼
2.想一想这些句子的加点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交流。
预设:
①第一句把泪水比作雨水,是夸大泪水的量,更让人感受到找回孩子的喜悦。
②第二句把好几天时间说成眨眼,是大大缩小了时长,突出时间过得快,更让人感觉到大家对春节的喜爱和迫切。
③第三句说第三句说大地“抖了三抖”。大地是不会抖的,抖是人的行为动作,夸大了吼的程度。
小结:三个句子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当时的气氛,突出了想表达的内容。(板书:夸张手法)夸张真是用处多多,如果我们能将它学会并运用,那么收获会更大。
3.学生选词仿写。
读教材提供的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出示:饿 安静 厚 盼望 喜欢
自由选择一两个词语,想象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内容或情形,观察例句,进行仿写。
学生先进行小组内分享互评,再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
①饿——今天早上我没来得及吃早饭,到中午时,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咕叫个不停。
②喜欢——这家店的烤鸭可真香,无论走过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一个不是口水流下三千尺。
(3)教师引导学生对运用夸张手法仿写的句子进行评价,统一评价标准:语句通顺,想象合理,能够合理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想表达的内容。
预设:
①第一句话写出了“我”非常饿,把饿的程度通过缩小前胸和后背的距离表达出来了,夸张手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②第二句话通过夸大口水的长度,把路人馋的程度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渲染十分到位,写出了烤鸭香味浓。
4.教师说句子,让学生说出句子所对应的情感,用一个词语表达。
(1)爸爸出差就要回来了,小明一大早就趴在窗户上等,脖子都伸得像长颈鹿一样长了。
(2)疫情影响下,我们上了两个月的网课,我盼开学盼得望眼欲穿。
(3)身居海外的老人,归心似箭,希望下一秒就能踏上祖国的土地。
预设:盼望。
点拨: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情感的表达,使情感更强烈。
6.运用夸张的手法,说“安静”。
①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立刻停止说话,坐得端端正正的,教室里静得仿佛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②中午,阅览室非常安静,犹如没有人在一样。
7.小结:夸张能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者的情感,还能烘托气氛,让句子表达更丰富,语言更具感染力。(板书:突出事物的本质 增强情感 烘托气氛)
设计意图:在阅读三个例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相同之处的能力。讨论共同点时,教师层层推动,创造丰富情境,带领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再尝试仿写,循序渐进。
二、日积月累
1.过渡:学习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咱们再来品一品这些经久不衰的格言和谚语吧!
2.多种形式自由练读,试着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提示学生关注多音字“行
(xíng)的读音。(板书:日积月累)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请同桌互读,交流句子的意思。找一找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标上“★”。
预设:
①★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
②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
⑤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小结:古人用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板书:为人处世的智慧)
4.接下来,咱们比比谁能更快速记住这些格言和谚语。
(1)学生借助提示,背诵闯关。
读书须( ),一字( )。
莫道( ),更有( )。
听君( ),胜读( )。
路遥( ),日久( )。
近水( ),近山( )。
(2)教师创设情境,指导运用。
引导:我们不光要理解背诵,更要活学活用。
选择《增广贤文》中恰当的语句填入其中。
(1)如果你想从书中学到更多,可以用“ ”勉励自己用心读书。
(2)得到他人的指点和帮助,你会用“ ”表达感谢。
(3)被人误解,你会用“ ”宽慰自己。
(4)爸爸早晨去医院挂号,本以为自己是前几名,没想到排得很靠后。这真是“ 。”
(5)爷爷的邻居养了许多鸽子,他经常去看。时间久了,他连鸽子何时下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爷爷说这叫:“ 。”
5.交流出处,积累拓展。
(1)课前同学们有查资料,谁来告诉我们这些句子都来自哪一本书。
预设:《增广贤文》(板书:《增广贤文》)
(2)出示《增广贤文》的简介,并作简单介绍。
(3)你还知道这本书里的其他名句吗?
预设: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分享,尝试运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既锻炼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创设五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收获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积累成为伴随着思维、情感一同发生的言语活动。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夸张”的独特魅力,学写了夸张句,还积累了《增广贤文》中经典的格言和谚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善于学习和思考。相信你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像小蜜蜂一样勤劳,多积累多思考。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增广贤文》,摘抄喜欢的句子,并弄清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词句段运用 夸张手法
日积月累 《增广贤文》 为人处事的智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