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定位
1368年
明朝
建立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727年
设驻藏大臣
康熙帝
册封
班禅
1684年
设台湾府
1653年
册封
达赖
乾隆帝
设伊犁将军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单元概述
认知要点(写在书上):
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边疆管辖)
2.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单元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解题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
2.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4.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5.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6.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带来的社会弊端
7.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概况
8.拓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重点
问题
一、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
(一)明朝的兴亡
1.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P66)
2.明朝衰落:①原因:政治上——朝政腐败混乱(根本原因);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②过程:李自成起义(口号:均田免赋)(P84-86)
3.明朝灭亡:1644年
一、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皇权措施
明朝中央机构建制
明朝地方机构建制
目的
政治措施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②设五军都督府,军队统调分离。
2.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王,巩固皇室。
3.监察: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一、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皇权措施
目的
文化措施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加强思想控制
1.措施:改革科举,实行八股取士
1.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P68)不利于选贤用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补充)
一、明朝的兴亡概况、强化皇权的措施、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三)经济的发展
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有名商帮(晋商、徽商)。
二、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郑和宝船
(一)郑和下西洋
前提
目的
概况
意义
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发达的造船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政治:宣扬明朝国威
2.经济: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具体见P72)
二、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 概况
性质
意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初,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一)科技名著
(二)建筑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三、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77)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P78)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P78)
明长城
北京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P81)
《天工开物》
明长城
北京·故宫
三、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三)文学
(四)艺术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P82)
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过程
汤显祖
《牡丹亭》
董其昌
徐渭
杜丽娘和刘梦海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书法名家
四、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一)清朝建立
努尔哈赤
清朝 建立
全国 统治
1.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
2.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清军入关
(P86第17课)
1.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四、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郑成功
东南地区 台湾
西南地区 西藏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意义见P89)
3.1885年,台湾建省
1.确立册封达赖(顺治时期)、班禅制度(康熙时期)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期)
3.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
4.确立金瓶掣签制度(乾隆时期)
清朝颁发给五世达赖的金印
四、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西北地区 新疆
东北地区
1.康熙三征噶尔丹,平定叛乱;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
1.康熙统治时期: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入侵
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P93)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新疆地形图
四、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1.结果: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P94)
2.评价: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保障了这些地区的秩序稳定,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清朝开荒执照
玉米
甘薯
原因
表现
影响
(一)农业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P96)
1.耕地面积扩大
2.兴修水利工程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提高
4.经济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扩大(P97)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P97)
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二)手工业、商业、人口
手工业
商业
人口
1.传统手工业有较大进步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P97)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3.形成了大商帮。(P97-99)
1.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
2.推动经济发展,也存在弊端。
(P99-100)
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1.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和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政策因素: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
3.技术改进: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补充)
六、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带来的社会弊端
文字狱
(一)措施
政治
思想 文化
外交
1.措施: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2.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大兴文字狱(影响:禁锢思想,阻碍思想、学术发展和进步)
2.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检查全国书籍。
1.由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影响:抵制侵略+落后世界(P105)
六、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带来的社会弊端
养鸟的旗人
1.政治:官场昏暗,官吏贪腐现象严重
4.军事:军备废弛,军风军纪日益败坏
2.经济:财政危机,经济衰退国力虚弱
5.社会: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6.外交:闭关锁国,逐渐落伍世界进程
3.文化:思想禁锢,严重阻碍文化发展
(补充到P103)
(二)社会弊端
七、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概况
《红楼梦》
戏剧
1.作者:曹雪芹、高鹗
2.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
3.内容:P108
1.特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
2.代表: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京剧
八、拓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新纪元 高峰 特殊时期 时期 西汉 唐、宋、元 明清 事件 开辟 丝绸之路 唐 交往
宋 冲突
元 政策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三大发明外传
马可·波罗访华
发达的中外交通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闭关锁国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开放——开放与冲突并存——封闭
2.历史启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带来落后
本单元知识网络
明——清(前期) 君权强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巩固边疆维护统一 抗击侵略 巩固边疆 对外关系 经济发展 明朝:废丞相;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清朝:设军机处;兴文字狱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西藏(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新疆(西北):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台湾(东南):设台湾府——台湾建省
东北:雅克萨之战
明:主动开放(郑和下西洋)——清:闭关锁国
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人口增长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重庆)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A】
中考真题演练
2.(2022·甘肃金昌)《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丞相”的目的是( )
A.精简官僚机构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君主专制
3.(2022·贵州毕节)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
A.匈奴 B.突厥 C.金兵 D.倭寇
【D】
【D】
中考真题演练
4.(2022·新疆)这支队伍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访问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甘英出使大秦
5.(2022·西藏)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贾思勰——《农政全书》
【C】
【B】
中考真题演练
6.(2022·吉林长春)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是(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7.(2022·湖南岳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清朝初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左宗棠 D.邓世昌
【D】
【B】
中考真题演练
8.(2022·山东潍坊)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封建经济繁荣 B.实行闭关锁国 C.内忧外患严重 D.加强边疆管辖
9.(2022·湖南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D】
【A】
中考真题演练
10.(2022·山东聊城)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十三行的设立
11.(2022·山东青岛)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C】
【C】
中考真题演练
12.(2022·山东济南)从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实行八股取士,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C.对外交往不断加强 D.文学艺术不断发展
13.(2022·广东广州)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