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81年
隋朝
建立
时空定位
589年
隋朝统一全国
618年
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
627年
649年
“贞观之治”
741年
713年
“开元盛世”
763年
755年
“安史之乱”
979年
907年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单元概述
认知要点(写在书上):
1.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影响深远。
2.唐朝前期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
3.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单元关键词】
繁荣与开放
单元解题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大运河、科举制
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3.拓展:总结中国古代的治世/盛世局面
4.盛唐气象的表现
5.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6.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7.拓展:秦朝、隋朝的治乱兴亡比较
重点
问题
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
(一)隋朝兴亡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长安
2.统一全国:589年,隋灭陈
3.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P2)
4.隋初(隋文帝杨坚)统治措施:①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P2)
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
(一)隋朝兴亡
5.隋文帝统治措施的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P2-3)
6.隋朝灭亡:①时间:618年(隋炀帝在位时期);②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③暴政表现:徭役繁重、奢侈浪费、兵役繁重等(P4)
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P3)
2.概况:①一: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②二:全长2700多千米;③三: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④四: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⑤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②消极: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补充消极在书上)
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
(三)科举制
1.过程:①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常确立。
2.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P3)
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唐太宗) 措 施 用人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表现
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P8)
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①设置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统治;②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
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二)武周之治
开创者
治国 措施
影响
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不拘一格选拔人才;④减轻人民负担;⑤重视发展生产。(P9)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9)
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唐玄宗) 措 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表现 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P9)
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3.拓展:总结中国古代的治世/盛世局面
政治局面
朝代皇帝
西汉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
之治
东汉
光武帝
光武中兴
隋朝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唐朝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朝
武则天
贞观遗风
唐朝
唐玄宗
开元盛世
清朝
康熙
雍正
乾隆
康乾盛世
治世/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策开明,励精图治;注重农业、轻徭薄赋;选贤用能、重用人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补充)
四、盛唐气象的表现
《雨中耕作图》
筒车示意图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长安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一)繁荣的社会经济
①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
②耕地面积增加、重视兴修水利
①丝织业:蜀锦;②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③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
首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四、盛唐气象的表现
民族政策
民族交往方式
(二)和睦的民族关系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1.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2.任用少数民族为官
3.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4.文成公主入藏(意义: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P15)
四、盛唐气象的表现
原因
表现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唐·女子戴帷帽骑马彩绘陶俑
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活跃的思想(补充)
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②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③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P15)
唐代
舞女壁画
四、盛唐气象的表现
诗歌
艺术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李白
杜甫
《多宝塔碑》
颜真卿
《玄秘塔碑》
柳公权
①“诗仙”李白(盛唐):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浪漫情怀
②“诗圣”杜甫(盛唐转衰):忧国忧民、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③白居易(唐中期):直面社会现实,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①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②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五、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一)概况
1.日本遣唐使
2.鉴真东渡
①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②影响: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大化改新)、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19)
①概况: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②影响: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P20)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
五、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一)概况
3.唐与新罗
4.玄奘西行
概况:①朝鲜半岛的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P20)
①概况:贞观初年,玄奘西行至天竺(今印度)取经。
②影响:翻译佛经、传播佛教;口述书籍《大唐西域记》 (P21)
中新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
崔致远
五、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二)特点
唐代
彩绘大食人俑
唐代
彩绘非洲黑人俑
东罗马帝国金币
波斯·凸纹玻璃杯
波斯·镶金兽首玛瑙杯
①既吸收又输出的双向交流性;②官方与民间交往并存,交往形式多样,领域全面;③交流范围广泛,以亚洲国家最为密切;④影响深远(补充)
六、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形成外重内轻局面。(P23)
2.时间:唐玄宗时,755年(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P24)(易错点: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形成)
六、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二)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
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唐朝至此灭亡
朱温灭唐
六、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三)五代十国
1.五代:北方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出现。
2.十国:南方9个政权和北方北汉先后并存。
3.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武将专权、政权分立
5.影响:①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P25)
七、拓展:秦朝、隋朝的治乱兴亡比较
本单元知识网络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单元阶段特征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重庆)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2.(2022·贵州遵义)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A】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重庆)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C】
中考真题演练
4.(2022·西藏)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危机与探索 B.繁荣与开放
C.屈辱与抗争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2022·四川绵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了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人上层社会的喜悦。导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6.(2022·青海)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多次盛世局面,主要表现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下属于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B】
【C】
【C】
中考真题演练
7.(2022·黑龙江牡丹江)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
8.(2022·甘肃金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C】
【D】
中考真题演练
9.(2022·山东聊城)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0.(2022·湖北襄阳)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