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单元测试 全程方略 人教】2014年春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质量评估(含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单元测试 全程方略 人教】2014年春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质量评估(含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5-15 18:0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四)
第7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耐药性,如果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向耐药性细菌方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改变了,新的病菌(物种)一定会产生
2.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3·临沂高一检测)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如果昆虫没有产生适应植物突变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灭绝
C.昆虫对此种植物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毒性突变的基因频率增加
D.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一定会使其中一种生物被淘汰
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7.(2013·渭南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2013·宁德高一检测)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叙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材料较少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9.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啄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
10.(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能力挑战题)(2013·龙岩高一检测)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12.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据图分析,正确的叙述是(多选)(  )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B物种迁到乙岛时与C物种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D物种与C物种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了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3.(18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④指          的多样性。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    ,基因型aa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14.(22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中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死亡,耐药性的个体得到大量的保留,从而使耐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有新物种形成。
2.【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以种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受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还不能从分子水平阐述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解析】选D。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产生有毒的生物碱,会对昆虫进行选择,抗有毒物质的昆虫会保留,不抗的个体会被淘汰;若昆虫中没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会灭绝;若昆虫中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不会被淘汰。
4.【解析】选D。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5.【解析】选B。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越高等只能说明对所处时期的环境较为适应;B的基因频率为BB基因型的频率+1/2Bb基因型的频率=90%;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的“狮虎兽”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只有基因库的差异非常明显时,才产生生殖隔离。
6.【解析】选A。一个物种处在生态系统中,它的灭绝会影响到它的捕食者或它的被捕食者等多种生物的进化;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不仅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进化,同时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捕食者的存在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解析】选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时才能达到生殖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解析】选B。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存在基因重组,所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材料较少,进化较慢;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形成的基因不能交流,称为地理隔离;表现型与外界相适应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的机会大,所以就有机会产生大量的后代。
9.【解题关键】分析两图的对应关系,1976年中期到1977年两图曲线趋势是相同的,而1977~1978年两图的趋势是不同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逐项分析。
【解析】选C。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只是部分性状有差异,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应该属于同一物种;地雀喙的长短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由于喙长的地雀更适于啄食较硬的种子,所以喙长的个体得到保留并大量繁殖;种子的硬度降低时,由于喙长的个体能啄食硬种子和不硬的种子,所以喙长的地雀数量不会迅速减少。
10.【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酸改变的根本原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氨基酸数目的改变,替换一般不会改变氨基酸数目。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以及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A项中,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故错误;B项中,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故错误;C项中,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错误;D项中,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正确。
11.【解析】选A。环境中酸碱度的不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使基因频率不断地定向改变;花期的不同使两种植物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能杂交,所以也不可能产生后代,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误区警示】不能认为花期不同不是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就是生殖隔离,标志形成新的物种。
12.【解析】选B、C、D。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C两物种在乙岛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个物种,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C、D两物种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13.【解析】(1)变异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内因,它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称为突变。
(2)③是指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没有提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同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由于人为地舍弃了隐性性状类型,则AA占2/5,Aa占3/5,自交一代AA为2/5+3/5×1/4=11/20,而aa为3/5×1/4=3/20。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0.7。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1)突变 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 生殖
(3)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4)55% 15% 70% 发生了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14.【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
(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3)由于小岛的作用,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有利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
(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该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基本单位
(5)物种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