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频文言实词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高频文言实词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5 23: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高频文言实词一
【笔记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逃跑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丢失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灭亡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原因,缘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旧的
温故而知新《论语》 旧的知识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故意
此物故非西产。 通“固”,本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
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本来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一定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固然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环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难道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养,安身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怎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 哪里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适逢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聚集
每有会意《五柳先生》 领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终将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好像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
若士必怒《唐雎不辱使命》 如果
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发语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相似
属引凄异《三峡》 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召令徒属曰 属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方法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道义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道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路途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学说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选举
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推举
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发扬
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又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回答
兴复汉室《出师表》 复兴

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 致意,问候
长跪而谢曰《唐雎不辱使命》 道歉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谢绝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假装
乃以吴叔为假王 代理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尚且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近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将要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并且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
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以及,和
及郡下《桃花源记》 到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来得及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等到…的时候

将尉醉《陈涉世家》 将领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率领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扶持
计将安出? 将要

故虽有名马《马说》 名贵的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命名
有仙则名《陋室铭》 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说出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度德量力 估计、测量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度过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益处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增加
香远益清《爱莲说》 更加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走到尽头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贫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窘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穷尽
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深
【习题区】
【广益中学期中卷】
濮仲谦雕刻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勒②数刀,价以两③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④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⑤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什、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明】张岱《陶虑梦忆》,有删减)
【注释】④粥粥∶阜恭和顺的样子。②勒∶刻。③两∶两倍。④款∶在书画雕刻作品上的签名题字。⑤润泽∶受到好处、思惠。
10.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成语"门庭若市"中"若"的意思为"好像",据此可类推"粥粥若无能者"中的"若"也为此意。
B.虚词"其"的用法很丰富,如"然其技艺之巧"(代词,代濮仲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连词,表示选择)等。
C."而遂得重价"与"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两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均为表示转折,但是。
D.古汉语字典中"虽"有"即使""虽然""只""原本"等意思,文章中"虽势劫之"的"虽"为"即使"之意。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B.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C.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D.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3分)
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
13.同为从事雕刻工作的手工艺人,王叔远和濮仲谦的手艺都"巧"。不同的是,《核舟记》侧重于对核舟的介绍,《濮仲谦雕刻》则侧重于对人物的塑造。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濮仲谦的人格魅力。(5 分)
11. B 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这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
12.(濮仲谦)在友人座间,见到有佳竹、佳犀,就自己雕刻它们。(省略句,可以补充在前,也可以补充在“辄”前;于:在;辄:就;为:做,引申为雕刻,错误1处扣1分)
13. ①乐于助人:受益于他的人很多;②安贫乐道:三山街受到仲谦好处和恩惠的人,有好几十个,可是仲谦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极其贫穷;③高洁自守: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还是得不到他的作品,足见他高洁自守。(“技术高超”不得分,因为不是人格魅力,但是也不扣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南京濮仲谦,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巧夺天工了。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罢了,经他雕刻几刀,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又必须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凭借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就是因为只要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价,真是不可思议。
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这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受到仲谦好处和恩惠的人,有好几十个,可是仲谦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极其贫穷。在友人座间,见到有佳竹、佳犀,他就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还是得不到他的作品。
【麓山国际期中卷】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 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 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④,观山烧⑤,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⑥ 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解】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 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②佛迹院: 寺庙名。③缒(zhu 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④倒行:顺来路回去。⑤山烧:一说夕照景象,
一说山火。⑥击汰:击水。汰,水波。⑦二鼓:二更。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为”,会意字。本义是役象以助劳,干活。由此可推测文中“折处辄为潭”的“为”是“做”“干活”的意思。
B.“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和“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中“其”的含义是一样的, 都是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C.“食余甘煮菜”中的“食”有“吃”“食物”“通‘饲’,喂”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 此处应选“吃”之义。
D.成语“三顾茅庐”中“顾”是“拜访”的意思, 以此推断,“顾影颓然”中的“顾”也可以解释为“拜访”。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B.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C.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D.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浴于汤池, 热甚, 其源殆可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C 。【解析】A .“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是“是”的意思;B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 其所止”中的“其”是代词,“它”;D .“顾影颓然”中的“顾”可解释为“回头看” 。
11.B 。【解析】理解为: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 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2. (我们) 在汤泉中沐浴, (水) 很热,它的源头 (的水) 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3 分)
13.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 和遭遇贬谪的落寞之情。 (3 分)
【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 (的水) 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 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着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 心中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师大附中梅溪湖期中卷】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夫差)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②”,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二年,吴王召鲁卫之君会之橐皋。其明年,国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越王勾践袭杀吴太子,破吴兵。吴王闻之,乃归,使使厚币与越平。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已比周也。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释】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伐”为形声字。“伐”由“人”和兵器“戈”组成,有“砍伐、讨伐、自夸”等意思,“二年后伐越”中“伐”的意思为“讨伐”,《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中“伐”的意思为“砍伐”。
B.“吴王将许之”和“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中的“许”含义不同,前者应为“答应”,后者意为“表示约数”。
C.“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很多,“犹人之有腹心疾也”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文中“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与“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的“以”用法不同,前者意为“来”,后者意为“用”。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B.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C.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D.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译:(勾践)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
13.选文中,吴王夫差的结局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3分)
答:结局——身亡国灭;原因——①胜利之后,忘掉国仇家恨②听不进良言③野心膨胀,想称霸诸侯
【西雅中学月考卷】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在此俱无用,且起争端,徒手而来可也。”又指一家曰:“彼来亦未久,有奇縠珠玑之属,众共焚之。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迫”常用的义项有“用强力压制”、“接近”、“急促”等,根据语境推测,“迫暮”与“迫不及待”的“迫”字意思不一样。
B.“麻枲之属”和《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含义一样,都是“类别”的意思。
C.“子果来”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的用法和含义都不一样。
D.“杨谢而从之”与《核舟记》中“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的“而”字意思一样。
解析:“杨谢而从之”的“而”表顺承;“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的“而”表转折。
1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B.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C.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D.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译: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
(2)彼来亦未久,有奇縠珠玑之属,众共焚之。
译:他们来的也不久,有花纹的纱,珠宝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将它们焚烧了。
15.试比较《穴中人语》与《桃花源记》在叙述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同: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人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桃花源人和穴中人既热情好客又存有戒心。异:《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
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中大穴的。
文体不同《桃花源记》属于序文《穴中人语》属于笔记小说。
【长郡雨花外国语月考卷】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①,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②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③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
①汤(shāng) 汤:形谷急流发出的声音: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③三楹:好像三间房屋;③逄(pāng) :鼓声。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与二二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磐助之响者
B.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磐助之响者
C.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努助之响者
D.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啊者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出于两崖之间 尝射于家围(《卖油翁》)
B.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D.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心乐之(《小石源记》)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1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4 分)
10. A
11. D
12. 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
13. 从文末的“鸣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可以看出作者对美景无人赏的哀伤;从作者对三游洞的描绘表露出他对寄情山水的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士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连续不断。
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路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雅礼集团期中卷】
洗心亭记
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③,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④。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⑧。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⑨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指吉祥寺。章章:著名。②弭:消除。③经始:开始营建。④槃(pán):回旋,弯曲。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飔(sī):凉风。⑨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吉祥尤章章”与“水尤清冽”(《小石潭记》)中的“尤”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格外”。
B.在古代,“恨”有“怨恨”和“遗憾”两个义项,“始予以不到为恨”句中的“恨”应翻译为“遗憾”,现今“恨”已没有这种用法,属于古今异义词。
C.“志”字本义为“意念、心情、意愿”,但“既志之”中的“志”使用的是其引申义,作为动词。与“处处志之”的“志”意思相同。
D.成语“无法名状”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但依据前后语境,“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中的“名”应是“命名”的意思。
【答案】C
【解析】此处是记录的意思,而“处处志之”中是“做标记”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B.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C.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D.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答案】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既:翻译为:……之后、继而)(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通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如:周:四周;于:介词,在。
1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刘禹锡与柳宗元为至交好友,才华相当,遭遇相似,两人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经历了长时间的贬谪。写此文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写《小石潭记》时柳宗元为永州司马,两人都是贬谪的状态,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你分析有何不同?(3分)
【答案】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直接翻译原文,或自己概括:所见景色清幽,十分和谐,让人内心清净)。此文表现了刘禹锡陶醉与山水之间的惬意与闲适,而《小石潭记》则表现了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寂寞与悲凉(3分)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洗心”是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明德期中卷】
阮封翁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八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贫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授之。急趋至商家,谋所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才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三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译文】阮封翁,是江南仪征人,富有同情心,讲义气。壮年时为盐商,每年收入八百多金,常常拿去接济抚恤亲戚朋友,一出手就是几十金,自已穷到不能养活妻子和孩子,(却依然)一副恬淡无欲的样子。
有一天,(他)到了广陵,去做运盐的事务,集市里不慎失火,被烧毁的房屋有上千家,家里一贫如洗的人们没有钱租房子,男女老少都只能露宿。忽然大雨滂沱,(人们)站在泥坑中,面对面哭泣。阮封翁看在眼里,伤心至极,考虑到这些穷人最多不过百十人,花费不了多少钱,心想有什么人可以帮助他们。立刻跑到商户家,商量安置这些穷人的办法。商人因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认为他志向很大、举止随便,便一起嘲笑他,没有肯为他筹划的人。阮封翁既愤怒又羞愧地说:“你们既然不顾及同乡情谊,我尽管不是郡里人,看到这番场面也会独自承担。”(其他商人)都笑着说道:“你财大气粗,自己喜欢就自己去做,希望不要牵累我们,这份功德不可估量啊!”阮封翁离开了,向寄居之处的主人哀求救助,请求主人预支薪俸几十金,让工匠建造百十间席棚。使那些穷人有了遮风避雨的处所,(人们)都欢呼感激阮封翁,请求上天为好人赐福。
这一年,阮封翁本应得到的酬金,全部预支完了,阮封翁空手返回,几乎无法过年。幸亏他的儿子做了诸生,在太学院学习,既聪明又有才智,被人器重,都有赠送的财物,借此来苦苦度日。没多久,(他的儿子)乡试和会试都登榜,进入词林,大试排名均在前,被皇帝所察知,负责考试学政之事,不久后又把掌管区域的重任给与他,在浙江担任巡抚,阮封翁受三品封后去世了。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泊如也”和“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中“如”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B.“思有以授之”和“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C.“诸君既不顾乡谊”中的“既”有“完,终了”“后来,不久”“已经”“既然”等义项,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既然”之意。
D.“假公济私”中“假”是“借”的意思。以此推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中“假”也可以解释为“借”。
【答案】B
【解析】B.前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B.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C.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D.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答案】D
【解析】商人因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认为他志向很大、举止随便,便一起嘲笑他,没有肯为他筹划的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急趋至商家,谋所安置之法。(3分)
【答案】(阮封翁)立刻跑到商户家,商量安置这些穷人的办法。(补充主语,1分;趋至:跑到,1分;整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3分)
【答案】这一年,阮封翁本应得到的酬金,全部预支完了,阮封翁空手返回,几乎无法过年。(是年:这一年,1分;徒手归:空手返回,1分;整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13.《夜雨秋灯录》一书,内容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选文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4分)
【答案】文中阮封翁恻隐好义,经常周济亲友,为了救济灾民更是拿出了自己的所有收入,灾民们非常感激,祈求上天为他赐福,后来他的儿子科举入仕,做了大官,他也受到三品封诰,体现了好人会有好报,由此可见作者写此文是为了劝善,希望借此劝诫世人能多做善事。
【解析】首先明确文章内容——讲述阮封翁好义的故事,从主人公的事迹来得出文章用意。
【北雅中学入学考试】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③出《尚书》滞义④,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⑤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⑥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擿:挑选。④滞义:指含义不通的地方。⑤龙丘萇:人名。⑥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伯珍少孤贫/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 班固谓之九岩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C、 伯珍移居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富贵不能淫》)
D、 究寻经史/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A、丧父;我B、称之为;认为C、居所D、寻找;不久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D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富贵不能淫》)
【答案】:D
【解析】例句:代词,他
A、无实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结构助词,无实义
C、的D、代词,他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答案】: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4、结合原文,分析徐伯珍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你从问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我们应该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原文翻译】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里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复习任务
【童生试】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甲】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①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傥:(tǎng),倘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谓侍臣曰 谓:对……说
B.尤宜将护 宜:合适
C.西域贾胡 贾:商人
D.戮力相辅 戮力:合力
【答案】B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剖身以藏之 何陋之有
B.异于彼胡 徙于南冥
C.徙宅而忘其妻 其此之谓乎
D.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D
3.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2)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4. 在【乙】文的君臣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2)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3)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每个要点2分,共6分)
【乡试】
【长郡芙蓉实验中学入学考试】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n)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解析: D反而。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2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凡是没有道理有硬要强加给别人,这中间必定有所依恃,如果小不忍,灾祸就会马上降临。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解析: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无偿还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