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展示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1.通过所学知识,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2.认识奥斯曼崛起的历程及影响,增强时空观念。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演变 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知识梳理
阿拉伯帝国
时间:632年~1258年
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概况
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中期: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258年: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政治: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符号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时间:1299年~1923年
疆域: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概况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政治:政教合一——形成了以苏丹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经济: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对外: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南亚印度
笈多帝国
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国王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东亚日本
发展概况
秦汉之际: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其发展
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大化”改亲
措施:政治上废除世袭制,由国家任命;经济上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再分给农民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2世纪:镰仓幕府建立 ,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 ,实行锁国政策
幕府统治
背景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 军的家臣
东亚朝鲜
发展概况
4世纪: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10世纪: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统治概况:仿效中国,对外锁国
难点突破
一、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中古时期日本和朝鲜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什么特点?
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
注重自身的改革,实现了社会性质的变化,完成了封建化
两者在中国文化辐射的影响下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制度和文化。
课时训练
1.(2022·莆田期末)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便利了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解析 旅行指南记载了各驿站之间的距离,便于商旅安排行程,这说明阿拉伯帝国为长途贩运活动提供了便利,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驿站,未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排除B项;编制旅行指南是为了服务于商旅活动,但并不等同于开辟新商路,排除C项;编制旅行指南与传播民族文化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2.1453年,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可见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 D.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 由材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可知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政教合一的制度有利于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A
3.(2022·鄂州期末)奥斯曼人从10世纪接受伊斯兰教之后,就以“苏丹—哈里发”制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经济上采用拜占庭帝国完整的税收制度,宗教上构建了划分四种信仰臣民的“米勒特”制度,并吸收了欧洲的治理结构和方法。这种国家治理模式( )
A.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B.完全继承被征服地区的制度
C.反映出奥斯曼成为东西文化的桥梁
D.充分体现了政教分离的特征
解析 据材料“就以‘苏丹—哈里发’制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经济上采用拜占庭帝国完整的税收制度,宗教上构建了划分四种信仰臣民的‘米勒特’制度,并吸收了欧洲的治理结构和方法”,可知奥斯曼人吸收各个地区统治方式的优点,具有适应性和实用性,故选A项;“完全继承”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奥斯曼的国家治理模式,而东西方文化桥梁强调奥斯曼的媒介作用,排除C项;奥斯曼以“苏丹—哈里发”制为国家根本制度,说明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A
4.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学习外来文明 B.文化具有相对独特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对外来文化进行模仿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古时期的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根据本国国情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独特的本国文化,据此可知,日本文化具有相对独特性,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古时期的日本不仅学习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进行自我创新,即“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不是题干之意的着重点,排除A项;“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仅是题干内容中的一部分而已,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古时期的日本不仅模仿中国,更重要的是在模仿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排除D项。
答案 B
5.李氏朝鲜时期,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这体现了当时的朝鲜( )
A.王朝更替残酷 B.崇尚君民共治
C.宗藩体制脆弱 D.深受儒学影响
解析 据材料“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可知,李氏朝鲜时期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故选D项;王朝更替指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君民共治指君主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说明藩国朝鲜维护宗主国地位,“脆弱”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 D
6.(2022·肇庆期末)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辽阔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商业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帝国境内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形式多样,主要有城市市场、城镇集市和定期举行的交易会,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帝国国内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帝国商人的足迹北到波罗的海,南至哥连德角,东到日本列岛,西至大西洋沿岸,其中介贸易十分发达。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帝国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随着货币的发展,到9世纪,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了完善的支票和信用票,帝国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发端于倭马亚王朝,形成与发展于阿拔斯王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政府能花巨资创大学、建图书馆、主持翻译运动,且思想开阔。在这种环境下各族人民崇尚知识,共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民族世代的骄傲,它承前启后,沟通东西,奠定了这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经济辉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意义。
解析 (1)据材料一“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可知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形成;据材料一“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可知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众多;据材料一“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帝国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可知国际贸易兴旺,大量对外贸易中心形成;据材料一“采用金银两种货币”“随着货币的发展”“帝国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可知货币和金融银行业发达。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商业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知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二“它承前启后,沟通东西”可知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据材料二“政府能花巨资创大学、建图书馆、主持翻译运动”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支持;据材料二“各族人民崇尚知识,共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可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奠定了这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知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据材料二“沟通东西”可知推动了欧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答案 (1)表现: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形成;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众多;国际贸易兴旺;大量对外贸易中心形成;货币和金融银行业发达。
(2)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统治者的重视支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意义: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推动了欧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