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易失分题型及其解题技法指导:第1讲 新情境试题命题探源—捕捉解题信息是关键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易失分题型及其解题技法指导:第1讲 新情境试题命题探源—捕捉解题信息是关键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07 10: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易失分题型及其解题技法指导
第1讲 新情境试题命题探源—捕捉解题信息是关键
无情境不命题,特别是引入一些新情境,更是新高考区别于传统高考的一大特色。新情境试题可分为科学史类、科技论文类、知识拓展类和生产、生活类等几种类型,解答不同情境的问题,思维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熟悉一些命题程序和手段。只有知道了题目从何处来,才能知道解题往何处去。
(一)遴选生物科学发展史,培养科学思维
生命科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生可以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学领域的道路,把握生命现象的本质,领悟科学探究的精神,这对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将生物学科学史作为命题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步:选取有价值的材料 
德国某生物学家观察到卵巢滤泡细胞死亡时伴随染色质的水解。澳大利亚的一位病理学家发现结扎大鼠门静脉后,大鼠肝细胞渐渐转变成若干个细胞质团。这些死亡细胞内有完整的溶酶体,从组织中脱落下来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且没有发生炎症反应。
以上资料,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第二步:精心加工材料,拟设考点
上述科学史材料中并没有出现“细胞凋亡”这样的词语,但是描述的内容包含了细胞凋亡的一些特征,选取这样的材料进行命题,可以考查考生对细胞凋亡相关知识的理解,所以在确定题干的时候就要将材料进一步地优化,精炼语言,使之能被看懂,且不出现“细胞凋亡”这一词语。材料中,“德国某生物学家……染色质的水解”这一句,属于无用信息,可以删除。
第三步:反复打磨命题,做到严谨科学
[典例1] [多选]澳大利亚的一位病理学家发现结扎大鼠门静脉后,大鼠肝细胞渐渐转变成若干个细胞质团。这些死亡细胞内有完整的溶酶体,从组织中脱落下来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且没有发生炎症反应。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细胞坏死
B.死亡细胞被吞噬消化属于体液免疫
C.以上过程的发生是受基因控制的
D.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与此过程相同
[试题分析] 题干中“死亡细胞内的溶酶体没有被破坏,死亡细胞被吞噬消化,不发生炎症反应”,说明是细胞凋亡,A错误;死亡细胞被吞噬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以上过程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C正确;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D。
(二)拓展所学知识,增长知识见识
知识拓展类新情境试题,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长知识见识,体现学生的学习潜力,为高校选拔有潜质的学生,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再加上命题人大都是学术领域的专家、教授,选用大学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命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一步:甄选相应的素材,确立命题意图 
以朱大年编写的《生理学(第8版)》大学教材第401页“血液中钙和磷的调节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建模能力。
第二步:加工相应的材料,找准命题点
大学教材中的语言描述都非常专业化,有很多名词缩写,有些说法在高中阶段很难理解,这就要求在整理题干时要尽量简洁,应利用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如果有图解或表格,要标明相关信息,不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如下题中通过题后的注释,就能让一些陌生情境化“生”为“熟”。
第三步:打磨材料,科学严谨命题
[典例2] 钙和磷分别通过对各自靶细胞的作用代谢调节激素,维持血钙、血磷水平和骨代谢之间的稳态,其作用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TH和CT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B.补钙的同时最好补充钙三醇
C.钙三醇的合成存在反馈调节
D.PTH的作用没有特异性
[试题分析] PTH和CT在调节血钙方面属于拮抗作用,在调节血磷方面属于协同作用,A正确;钙三醇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和重吸收,所以补钙的同时最好补充钙三醇,B正确;通过图示可知,钙三醇过多时会抑制1α-羟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钙三醇的生成,此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通过图示可知PTH的作用是增加血钙、降低血磷,具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D。
(三)聚焦科学前沿,彰显时代命题
高考命题常聚焦一些科技前沿论文,以体现命题的时代性,考查学生的迁移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一步:选取命题素材,找到命题点 
某学术性网站上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可同时进行两种厌氧呼吸的细胞》的文章,这篇文章研究的内容比较新颖。原文研究了部分植物细胞、霉菌等可能存在两种无氧呼吸途径中关键的基因,而且能够同时表达而产生乳酸和乙醇,这一研究颠覆了高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即每种细胞只有一种无氧呼吸方式。所以,这一类型的背景信息可以考查迁移应用和创新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加工材料,打磨推敲,关联教材知识点 
科技论文一般都篇幅较长且专业性强,大部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在选取科技论文作为命题材料时要注意从中选取有效的信息作为新情境,同时还要降低难度。如果有一些超纲内容不能剔除,则要给出相应的解释与补充。
第三步:运用材料,科学严谨命制试题
[典例3] 据研究报道,在涝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根部可同时产生乙醇和乳酸。这说明一种细胞可以有两种无氧呼吸的方式。微生物一般只有一种无氧呼吸方式,但是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以使微生物出现新的代谢途径。例如,科学家将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转基因酵母菌),从而使其具有两条无氧呼吸途径。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无论哪一种细胞呼吸方式,其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的产物都相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及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细胞呼吸方式其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在涝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根部可进行无氧呼吸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幼苗根能否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转基因酵母菌具有两条无氧呼吸途径。(材料:普通酵母菌、转基因酵母菌、培养液,其他需要的材料任选)
[答案] (1)细胞质基质 丙酮酸和[H] (2)酶的种类不同 保证玉米幼苗根部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能量 不能,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和乙醇会损害根 (3)第一组在无氧条件下培养普通酵母菌,第二组在无氧条件下培养转基因酵母菌,然后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培养液中是否含有乙醇,并分别检测培养液的pH;如果两组培养液均可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且第二组的pH小于第一组,可以证明转基因酵母菌产生了乙醇和乳酸,说明转基因酵母菌具有两条无氧呼吸途径。
[试题分析] (1)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发生的变化是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2)不同的呼吸方式其产物不同的原因是催化反应的酶的种类不同。在涝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根缺氧,不能通过有氧呼吸途径获取能量,但是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玉米幼苗根不可以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乙醇和乳酸会损害根。(3)要证明转基因酵母具有两条无氧呼吸途径,最好的方法是检测其产物是否含有乙醇和乳酸。
(四)选取“有温度”的生产、生活材料,体现学以致用
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挑选与生物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材料,以体现生物的“接地气”“生活化”考查,调和纯理性的“冷色调”考查。这类题目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全面地考查生物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选取“有温度”的生产、生活材料,是新高考命题的一个特色亮点。
第一步:甄选有价值的生产、生活信息
据新闻报道,一个新发现的遗传病基因SLC52A2变异,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截至新闻播出时,全球只发现过两例。
第二步:精心加工材料,选取命题点
生产、生活类材料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所以很大的篇幅都是解说性文字,专业性不是很强。基于以上特点,在处理此类材料时对于一些不影响学生理解的内容,能删则删,选取需要考查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并且改变一些表述方法,让生物学问题无痕地嵌入在题干当中。
第三步:据材料,科学严谨创设试题
[典例4] 据某新闻报道,某患者吃了几个月的维生素B2,他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被治愈了。此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是由于基因SLC52A2变异导致维生素B2代谢紊乱,维生素B2代谢紊乱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截至新闻播出时,此类遗传病全球只发现了两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
C.基因检测的原理是DNA具有多样性
D.此类病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
[试题分析]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基因SLC52A2 变异导致的,A正确;此类病在全球发现的病例很少,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B正确;基因检测的原理是DNA具有特异性,C错误;基因SLC52A2变异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D正确。故选C。
[思维建模]
化“新”为“熟”,不惧新情境问题
新情境试题具有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等典型特征,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去粗存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解题模板如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