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5 22: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 2023 (二)高二年级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民族交融加强 D.社会分工扩大
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
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4.中国古代, 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
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诚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人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山益封闭保守
5.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娥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示意图如下)。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A.反映出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7.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郫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宋代
A.房产税的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税收体系的完备 D.社会治现的混乱
8. 2021年7月,在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泉州:宋元中国的批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A.反映了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9.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A.抨击君主专制 B.倡导践行良知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10.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
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11.中国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与传播。下列史实无法直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是
A.云冈石窟 B.唐招提寺 C.午茶便装 D.清代更钟
12.1909 年天津关报写到:“ 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13.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中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
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以下属于
该地区文化成就的是
①《掷铁饼者》②《编年史》③《十二铜表法》④《荷马史诗》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14.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5.“欧洲人对这场死亡( 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B. 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
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16.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上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17.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各:亚当·斯
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18.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A.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19.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 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卫生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B.多极化趋势尚未真正出现
C.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20.1964 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A.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二、材料题(共3题,共50分)
21.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摘编自《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话移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8分)
材料三
曾有5000万移民像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地的欧洲,如今却因生育率低下、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而不得不每年输入大量劳工。
现在,全球每年人口增长8300万,其中8200万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生:每年大约有230万移民到达西方国家,占西方国家人口增长的三分之二。
——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材料四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飞机制造业中迅速的技术革新使得航空运输业空前繁荣。这些进步使得飞机能以低得多的成本抵达遥远的目的地,因此人口和商品的跨境流动也发生了变化。有了空中运输、长途和实时电信,全球化使得跨国群体兴旺起来。
——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移民署《世界移民报告2018》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移民持续增长的原因。(6分)
22. (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 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 - )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
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4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 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