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突破篇
1. (2022·南通通州期末)我国科研人员鉴定出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 乙烯基苯甲醚(4VA),它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最终形成蝗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常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B. 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 利用 4VA诱杀蝗虫可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D. 可根据 4VA 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解析】 由于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没有翅,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据题干信息“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可知,4VA诱杀蝗虫改变了蝗虫的空间特征,但无法推知其可以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C错误;据题干信息“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可知,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D正确。
【答案】 C
2. (2022·南通海安学业质量检测)科研人员取10个相同的装有100 mL培养液的锥形瓶,每瓶中加入5片浮萍。其中5瓶每7 d统计瓶中的浮萍数量。作为未更换培养液组;另外5瓶每7 d统计数目后更换一次培养液。所有培养瓶均在有人工光源的摇床内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浮萍种群呈“J”型增长
B. 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21 d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主要为浮萍生长繁殖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D. 对未更换培养液组静置培养得到的K值与摇床培养的K值相同
【解析】 由于培养瓶中空间和营养是有限的,存在环境阻力,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浮萍种群不呈“J”型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21 d左右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浮萍属于水生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不能利用糖类等有机物,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的影响,摇床培养可使浮萍充分接触光源,与静置培养得到的K值不同,D错误。
【答案】 B
3. (2022·南通如皋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B. 重捕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标记个体死亡,会使估算数值偏大
C. 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形成竞争关系,对种群的生存不利
D. 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解析】 池塘中单细胞生物数量较多,且体积较小,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重捕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标记个体死亡,但不会影响对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个体的计数,因此不会使估算数值偏大,B错误;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形成竞争关系,在竞争中选择下来的优势个体容易生存并将其有利基因遗传给子代,因此对种群的生存有利,C错误;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答案】 A
4. (2022·徐州七中学情调研)松材线虫入侵某海岛黑松林群落,大量繁殖并造成严重危害,原群落中的乔木消失,逆行演替为以野桐、算盘子、小槐花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 该演替过程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C. 松材线虫入侵的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D. 乔木的消失有利于野桐等灌木进行光合作用而成为优势种
【解析】 该演替过程发生在松材线虫入侵海岛黑松林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该过程的演替是逆行演替,由森林演替成灌木,所以呈现出由复杂至简单的趋势,B错误;松材线虫入侵的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敌,所以能够大量繁殖,C正确;乔木的消失减少了其树叶对阳光的遮挡,使野桐等灌木能够接受更多的光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而成为优势种,D正确。
【答案】 B
5. (2022·常州期末)(多选)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茶树与马尾松间作茶园”和“常规茶园”中的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竞争关系
B. 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殖
C. 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天敌增加是林下茶园中叶蝉环境容纳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茶园 类型 叶蝉 总数/只 蜘蛛 总数/只 游猎型蜘 蛛丰富度 结网型蜘蛛
丰富度
间作 692 1 542 14 12
常规 1 410 995 14 8
【解析】 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在食物上有竞争关系,A正确;蜘蛛喜阴,林下茶园有马尾松起到了遮阳作用,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衍,B正确;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将茶树和乔木间作,乔木需要强光照,茶树需要弱光照,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林下茶园中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1/2左右,主要原因是林下茶园蜘蛛总数比常规茶园多,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多,丰富度高,抑制了叶蝉的数量增长,故天敌增加是林下茶园中叶蝉环境容纳量降低的主要原因,D正确。
【答案】 ABD
考向引领·核心突破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命题方向:
1. 巧借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
2.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
核心考点1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7·江苏卷·5)某学生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 转速为150 r·min-1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 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 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命题意图】 本题以酵母菌的培养实验为知识背景,主要考查酵母菌在不同时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本题属于简单题。
【名师点睛】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所以生长缓慢;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为150
r·min-1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 B
1. 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理想环境
曲线图
种群增长 率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2. K值变动示意图的解读
(1)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 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3. “S”型曲线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1) K值与K/2值的分析
(2) K值与K/2值的应用
4. 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出现数据误差的原因
(1) 标记(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记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调查结果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动物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调查结果相对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调查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④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则调查结果偏差不确定。
(2) 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在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1. (2022·南京、盐城二模)科学家研究了江苏北部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图所示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
B. 2000年后,人为捕杀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D. 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解析】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 2000年后,栖息地的减少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错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虽然该年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D正确。
【答案】 B
2. (2022·盐城三模)(多选)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确定该岛屿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
C. 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只) 25 46 208 440 770 1 380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是无法确定该岛屿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的,A正确;岛屿上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正确;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D正确。
【答案】 ABD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结合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知识,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2. 结合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演替实例,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核心考点2 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概念
(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概念,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生物学概念。本题属于简单题。
1
【名师点睛】 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
【答案】 A
(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2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及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识图和概念辨析的能力。本题属于简单题。
【名师点睛】 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发生初生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答案】 D
1. 种群数量特征的内在联系
2. 区分群落中的两种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3. 深刻理解群落的演替
(1) 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 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 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前者经历的时间相对后者较长。
1. (2022·扬州高邮期初学情调研)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改善珍稀动物的栖息环境,能提高环境容纳量
C.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可随时间而改变
D.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不能太醒目,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珍稀动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的干扰,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可随时间而改变,如演替,C正确;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不能太醒目,D正确。
【答案】 A
2. (2022·连云港一模)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于灌木丛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能利用率降低
B. 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区可能会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
C. 群落演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D.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
【解析】 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等形成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A错误;在适宜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有可能最终演替成为森林群落,B正确;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所在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种群数量也稳定,因此适应环境能力强,C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D正确。
【答案】 A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