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0: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展示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了解非洲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非洲文明特点的形成原因,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2.综合运用史料,了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成就,增强史料实证的能力。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内容
知识梳理
古代非洲文明
西非
表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传播: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西非国家的兴起
概况
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马里的强盛
扩张: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桑海的崛起
概况: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乘马里内乱崛起,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统治
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经济上: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文化教育上: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东北非文明: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东非
原因: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代表: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概况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南非
时间: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表现: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
玛雅文明
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自然科学: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
政治统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经济基础: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和运输。
印加文明
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编制详细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到新区。
难点突破
一、古代非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区域 西非 东北非 东非 南非
政治 国家交替兴衰,多进行对外扩张,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实行王权统治 城市国家
经济 极其富有,西非对外贸易发达,主要和北非埃及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黄金。 当地种植谷物和棉花;能够冶炼金属铜和铁;有城镇;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茅草等 对外贸易发达,主要环印度洋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手工业品
文化 巨石城和建筑群
二、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的特点
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未发明和使用青铜器和铁器。
掌握高超的建造技术,创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没有出现畜牧业,农民采用的是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
数学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
使用独特的文字——玛雅文字。
对玛雅文明灭亡原因的一些推测
人口密度超过了环境容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使得土地愈发贫瘠,无法支撑人口生存,从而迫使人口转移。
玛雅人陷入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失去了拯救环境的能力。当环境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加剧时,玛雅人战争的频率越来越高,陷入了战争和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丧失了拯救环境所需要的整体协调和共同行动的可能。
玛雅文化中的宿命思想窒息了它的创新机制。玛雅人对遥远的天体运行规律的观测、研究和计算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或许当时玛雅的宗教文化把天道和人事作了线性式的牵强笼统对应,因而也就充满着同样强烈的宿命论。这种文化窒息了创新机制,当环境危机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超出祭师们的预期,超出社会的承受力时,这种文化的信仰体系也就崩溃了。
课时训练
1.(2022·海口期末)公元7—10世纪,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这表明(  )
A.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
B.外来移民促进东非社会转型
C.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
D.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
解析 据材料“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东非盛产黄金、象牙、犀角、龟甲等贵重物品,与阿拉伯、印度等东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这里,同东非地区土著黑人融合,形成斯瓦希里人。随着阿拉伯商人和移民的到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传入东非。在东非沿海国际贸易中兴起许多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为城邦,故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到东非对于其他地区文明的吸收与融合,没有明确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的情况,故“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非洲的中古文明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没有出现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东非对于其他地区文明的吸收与融合,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吸收发展,故“延续东非古代文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2.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桑海最盛时期,疆域空前辽阔。然而,16世纪末帝国就瓦解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马里王国的牵制
B.阿克苏姆王国的封锁
C.印第安民族的兴起
D.摩洛哥军队的入侵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桑海帝国于16世纪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摩洛哥军队的入侵,故选D项;马里王国早被桑海击败,排除A项;阿克苏姆王国10世纪就已灭亡,排除B项;印第安民族是美洲民族,与非洲桑海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3.(2022·鄂州期末)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的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据此可知(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
D.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
解析 据材料“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可知,非洲有中国明代瓷器,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而成化在永乐之后,也可能是别的贸易带到非洲的,排除A项;津巴布韦出土的是中国明代瓷器,只能说明中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而文明高度发达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来证明,排除C项;津巴布韦出土的是中国的瓷器碎片,而制瓷业技艺精湛需要瓷器的造型、图案等证明,排除D项。
答案 B
4.考古发现,玛雅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玉米并把它当作主粮。玛雅人对玉米十分喜爱甚至有“玉米人”的称号,这种农作物不仅产量非常高而且抗灾能力也很强。由此可推知,玛雅人对玉米的培育与种植(  )
A.推动了玛雅经济的繁荣
B.反映了古代美洲农业技术水平高超
C.促进了玛雅人口的增长
D.得益于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交流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玛雅人种植的玉米具有高产和抗灾能力强的特征,高产的玉米可以保障玛雅人的粮食稳定,有利于玛雅人口的增长,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玛雅人所种植玉米的情况,尚未提及各个行业或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未能体现其繁荣,排除A项;仅从玛雅人种植玉米的情况来看是无法可知,美洲整体的农业技术水平高超,排除B项;美洲和非洲建立直接联系是在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D项。
答案 C
5.(2022·承德期末)印加帝国的道路至少有三万公里,“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牢固程度上,都超过了著名的罗马大道”,道旁建有许多驿站,政治中心也在此,并有以接力邮政为特点的信使制度。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
B.帝国统治体系严密
C.重视加强对地方统治
D.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道旁建有许多驿站,政治中心也在此,并有以接力邮政为特点的信使制度”可知,印加帝国修建发达的道路和驿站系统,目的是为了便利政治中心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加强政治中心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地方道路交通体系主要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帝国统治体系严密应该包括地方道路交通体系和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排除B项;“并有以接力邮政为特点的信使制度”说明印加帝国的道路交通体系主要用于政治控制,而不是商品贸易,排除D项。
答案 C
6.(2022·“山东学情”联考)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 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皇帝制度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均出现了君主集权统治和地方分区管理,说明不同地域的文明在统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似性,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罗马帝国与印加帝国在国家管理方面的同一性,排除A项;集权政治在古代世界政治发展中并不具备普遍性,排除B项;三大古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生产力和历史地理的限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尔河之岸”。14世纪,世界黄金的2/3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巨大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参与“黄金—盐”贸易,经过廷巴克图的驼队动辄成百上千,进城门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该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使这座城市声威远震。“若论社会公共机构的稳固、政治权利、道德纯洁、人身安全、对外邦人的体贴和同情、对学生和学者的谦恭有礼,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14—16世纪是廷巴克图的“黄金时期”。“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这种储备是靠国王慷慨地支付种种费用来维持的。在这里,潜水员捞上来的巴巴里的手稿和书籍,能卖出比其他任何商品都高的价钱”。
——摘编自占心磊《跨撒哈拉贸易和廷巴克图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6世纪的廷巴克图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并分析说明其成因。
解析 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尔河之岸’”“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得出西非地区(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尼日尔河之岸”得出位于尼日尔河岸,农业发展较好;处于撒哈拉商路,贸易兴盛;据材料“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得出修建大学,吸引各地学者,扩大了影响力;据材料“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得出经济繁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
答案 地位:西非地区(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
成因:位于尼日尔河岸,农业发展较好;处于撒哈拉商路,贸易兴盛;修建大学,吸引各地学者,扩大了影响力;经济繁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