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概况,理解近代以来世界不同时期的贸易特点;
难点:分析全球贸易发展的原因;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时空定位】
【名词解释】
▲世界市场:指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初,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开拓,开始了最早的国际分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分工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国际分工大大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使社会劳动得到了节约,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提高。
▲关税总协定: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简称,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该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此后,关贸总协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长,并为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多次加以修订。于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便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和宇宙公司等。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2019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下午茶:是餐饮方式之一,用餐时间介乎午餐和晚餐之间,可以追溯到英国17世纪时期,绵延至今,渐渐变成现代人休闲习惯。由于下午茶并不是每天的正餐,所以不是每天都会有下午茶。近代的下午茶发展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下午茶,一边吃着西式糕点一边喝茶。其在中国逐渐流行,随着各地餐饮文化的融合,悄然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保罗·波烈:是法国杰出的服装设计大师,重要贡献是把妇女从紧身胸衣里解放出来,一改曲线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西方服装史学家称他为简化造型的“二十世纪第一人”,奠定了欧洲现代服装的基调。
▲中山装: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中山装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知识延伸】
☆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功能 原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因 功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全面认识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阶段特征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
工场 手工业 时 期 新航路 开 辟 商业资本 通过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西葡以暴力手段为基础,武力征服和野蛮掠夺殖民地;实行贸易贸易垄断;经营奴隶贸易;以掠夺财富、积累资本为目的;英法荷组织殖民公司掠夺财富、积累资本。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进行不平等贸易;英、法、美、俄将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目的。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进一步扩展
垄断资本主义时 期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美、日、德、英、俄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问题引领】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2.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新航路开辟之后,国际贸易发展有哪些表现?
3.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5.阅读教材第二,根据赵翼的这段材料思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深入探究】
探究1: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材料二
问题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问题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2: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一 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探究: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影响?
【知识框架】
【直通高考】
一、单选题
1.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2.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WTO成立,把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说明了( )
A.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不平等 B.全球化扩大了经济运行的规模
C.全球化更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 D.全球化发展更有利于发达国家
3.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4.19世纪80年代,上海周边的松江府“洋货率始贵而后贱……大而服食器用,小而戏要玩物,渐推渐广,莫之能遏”;而身居内陆的四川,洋货沿江而至,洋布、钟表经常可见。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 B.列强侵略开始深入到内陆腹地
C.内河航运权已丧失殆尽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5.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
A.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二、材料阅读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平均年长率和世界贸易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世界贸易呈现的特征,并指出19世纪中叶以来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1.16、17世纪,美洲的玉米、马等传到欧洲和亚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洲各地,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种变化揭示了( )
A.新航路开辟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B.近代文明在欧亚各地得到传播
C.价格革命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D.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形成
2.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咖啡等的贸易比重下降,纺织品的贸易比重上升,此外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比重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影响国际贸易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欧洲工业革命加速 B.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西欧农业快速发展 D.世界市场锥形开始出现
3.20世纪早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保罗,波烈以日本和服的样式为灵感,在丝绸面料上饰以刺绣,用大而低垂的和服袖替代传统西方的窄筒袖,从而设计出一种引领潮流的午茶便装。此外,他还推出了一种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此种外套很快便获得了巴黎女性的青睐。保罗·波烈设计的这类服饰是( )
A.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 D.西方文化侵略的表现
4.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 梅森的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 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5.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二、材料阅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精行俭德之人”,《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摘编自施由民《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材料二 明清茶叶发展进入新阶段,茶文化深刻影响各个社会阶层,并深入社会生活,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就是其反映。中国茶叶也在此时开始销往欧洲市场,如1610年荷兰人自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明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现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ロ国。而茶叶也对欧洲尤其是英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英国茶文化典范的英国下午茶自成体系,时至今日下午茶仍是英国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一首英国民谣唱道:“当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茶文化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任选一角度,简析中国茶叶销往欧洲的条件。
参考答案
【问题引领】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1)地理环境阻隔,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
(2)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3)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新航路开辟之后,国际贸易发展有哪些表现?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2)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3.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新航路的开辟;(2)殖民扩张和掠夺;(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5)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4.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1)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2)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5.阅读教材第二,根据赵翼的这段材料思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比较早地表达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深入探究】
探究1: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
问题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二战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问题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4)冷战的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探究2: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探究: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影响?
(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有利于増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4)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直通高考】
1.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
A. 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 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贸易中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与工业资本无关,排除A项;贸易及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不能说明商人获得了贸易主导权,排除C项;“蒸汽动力的普及”由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2.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WTO成立,把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说明了( )
A.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不平等 B.全球化扩大了经济运行的规模
C.全球化更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 D.全球化发展更有利于发达国家
【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WTO成立,把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可知,这体现了全球化扩大了经济送行的規模,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均可排除。
3.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D
【解析】随着英国殖民扩张的进行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其与东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茶叶大量流入英国,从而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D项正确;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
4.19世纪80年代,上海周边的松江府“洋货率始贵而后贱……大而服食器用,小而戏要玩物,渐推渐广,莫之能遏”;而身居内陆的四川,洋货沿江而至,洋布、钟表经常可见。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 B.列强侵略开始深入到内陆腹地
C.内河航运权已丧失殆尽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80年代,无论是通商口岸周边还是地处内陆的四川都能看到外国的洋货,这一方面说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另ー方面也表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西方侵略开始深入到内陆腹地,排除B项。内河航运权丧失殆尽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C项。
5.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
A.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这体现了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理念的认同与推崇,1929年国民政府已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也体现了对政治的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身份的标识和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B、D两项错误。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不出全盘西化的倾向,故排除C项。
二、材料阅读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
(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
影响: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欧美国家为主导,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业的从果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知,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根据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可知,双向交流;根据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可知,中国对西方文化吸收借限于表层。第小问:材料“传的中国出口商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反映出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体现出キ富了中国文化;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表明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世界エ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和世界易平均年增长率的变化可知,国际貿易迅速发展;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国际贺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香料等生活用品”可知,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世界贸易以欧美国家为主导,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国际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等方面思考作答。
【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1.16、17世纪,美洲的玉米、马等传到欧洲和亚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洲各地,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种变化揭示了( )
A.新航路开辟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B.近代文明在欧亚各地得到传播
C.价格革命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D.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形成
【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物种和商品洲际交流充分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物种的传播与商贸活动的往来,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
2.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咖啡等的贸易比重下降,纺织品的贸易比重上升,此外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比重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影响国际贸易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欧洲工业革命加速 B.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西欧农业快速发展 D.世界市场锥形开始出现
【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品、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贸易比重的增长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商品贸易种类不断增多,故选A项;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但与贸易商品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西欧农业快速发展无法解释“煤炭、钢铁”等商品贸易比重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世界市场锥形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后,D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3.20世纪早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保罗,波烈以日本和服的样式为灵感,在丝绸面料上饰以刺绣,用大而低垂的和服袖替代传统西方的窄筒袖,从而设计出一种引领潮流的午茶便装。此外,他还推出了一种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此种外套很快便获得了巴黎女性的青睐。保罗·波烈设计的这类服饰是
A.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 D.西方文化侵略的表现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保罗·波烈设计的这一系列服饰吸收了东方文化元素,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欧洲文明衰败”与史实不符,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融而非文化侵略,排除D项。
4.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 梅森的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 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B
【解析】18世纪20年代,律师、羊毛商人的遗物中有饮茶器皿,说明当时饮茶之风主要在社会上层流行,到了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英国家庭账册中均记载了饮茶的开支,这说明饮茶之风在英国日益普及,故B项正确;饮茶之风普及并不能证明英国垄断了世界茶叶贸易,故A项排除;饮茶之风盛行与资产阶级地位无关,故C项排除;D项表述绝对,排除。
5.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考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这说明西方的科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出现原因是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
料得不出来,排除;如意馆的衰微不能说明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排除C项。
二、材料阅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点】茶文化
【答案】
(1)核心:和谐、中庸、淡泊、静。原因: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儒佛道三教并行科举制发展:唐诗繁荣;开放、包容宽松的社会氛围等。
(2)条件:文明史观,明中后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欧洲地区商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等。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中国与欧洲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社会史观,茶文化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阶层茶叶对欧洲尤其是英国社会影响深刻英国逐渐形成独特的下午茶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核心,根据材料一“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直接归纳即可得出唐代茶文化的“精神”核心:和谐、中庸、淡泊、静。第二小问原因,具有较大难度,需要结合唐朝的社会大背景来认识,从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条件,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三种史观有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三种史观的不同侧重点。第二,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论证说明,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第三,论说明的过程要合乎逻辑,要言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