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三)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福建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三)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09:23:42

文档简介

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三)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有利于( )
A.推动水利建设 B.指导养生保健
C.提高教育水平 D.促进文化发展
3.如图所示铜钱上“半两”二字的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4.“勤求博采著伤寒,功贯古今垂千世。辨证论治分六经,泽被中外惠万民。”这首诗适用于( )
A.孔府孔庙 B.秦始皇陵
C.霍去病墓 D.张仲景祠
5.与如图所示信息相关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
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如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众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徭役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组织能力
7.“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材料表明当时( )
A.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B.宋代手工业的发达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劳动人民生活幸福
8.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9.如表反映民族英雄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A.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镇压边疆地区叛乱行为
C.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D.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10.被誉为“虎门销烟英雄”“八闽人民骄傲”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严复
11.《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1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一项法令规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项法令变革的内容属于( )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 D.教育方面
13.如图所示情景直接体现了( )
A.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B.北洋政府统治的终结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4.“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北伐的胜利进军 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C.秋收起义的受挫 D.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5.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6.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像如图一样的系列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助人为乐精神 B.爱岗敬业精神
C.大庆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17.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维持严格的对华贸易管制,不但没有奏效反而使自己的对华利益损失巨大。因此,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材料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改变是基于( )
A.国家实力 B.形势变化
C.国家利益 D.力量对比
18.开国大典阅兵曾被形象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但到国庆70周年大阅兵时,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较高。这表明我国( )
A.人民军队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
B.对外开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C.军队发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D.军备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9.如图所示对联赞颂的是( )
A.北平解放 B.西藏解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20.如图所示为古埃及文明象征,由此可见古埃及( )
A.法老权力至上 B.科学技术发达
C.人民智慧无穷 D.文字符号神秘
21.22岁的男性公民格瓦达和他19岁的妹妹玛利亚住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一个小村庄,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 )
A.格瓦达因担任政府公职而获得津贴
B.他们都靠自己庄园的土地维持生活
C.兄妹两人一起参与国家行政事务的议事
D.格瓦达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22.达·芬奇和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分别通过图一、图二所示作品( )
A.反对等级观念 B.表达人文思想
C.宣扬自由平等 D.否定宗教神学
23.据下表内容得出的主题是,法国( )
法国儿童读本《法国史》(摘录)
大革命前 大革命后
国王是主权者。 社会平等不存在。 劳动自由不存在。 司法平等不存在 国民是主权者。 社会平等存在。 劳动自由存在。 司法平等存在
A.大革命的历史贡献 B.国王统而不治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司法影响深远
24.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理随实践不断调整
B.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25.日本明治政府大力兴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还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经营。这是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条件。材料表明,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利用( )
A.国家力量 B.先进技术
C.财阀垄断 D.民间资本
26.如图是二战中某战役的图解。该战役(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的局面
C.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27.如图所示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首要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图案是( )
28.到2013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这反映出(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C.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确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是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的分离。
——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1)材料中的“革命”是指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革命 (2分)
(2)你同意赵晓兰对“美国革命”的看法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目睹了失去民心的隋朝顷刻瓦解的事实,这使他获得了对人民历史作用的全新认识,为此他重新制定均田制,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减轻民众负担的租庸调法。为避免重蹈覆辙,建立起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群臣与皇帝间监督制约,既保障了唐初政治清明,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王佐《贞观之治的启示》
材料二 与唐朝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鸿胪寺中记载的有70余个,包括了日本、印度、高丽、大食、东罗马等,遍及亚欧大陆。来到长安的外国人,包括日本、印度、高丽、大食等派遣的使节;周围诸国多遣子侄入长安为质,以示友好;逐利而来的商人,长安西市的胡商至少有数千人……包括乐工、艺伎、昆仑奴等。随外国人来到长安的还有大量物品,如玛瑙、琥珀、婆罗树、郁金香、狮子、孔雀、葡萄酒、沉香、丁香、毛毯等。
——摘编自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时指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要适时结束,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扩大企业的权力,打破平均主义。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史称“北方谈话”。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总结:“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
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三 如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
特区的建立(1979-1986)》
材料四 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特区作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础,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摘编自刘利亚《论经济特区与中国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谈话”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在农业方面的相同之处。(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4分)
32.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新青年》的创立者。(2分)
(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三)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D)
A.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有利于(B)
A.推动水利建设 B.指导养生保健
C.提高教育水平 D.促进文化发展
3.如图所示铜钱上“半两”二字的字体是(A)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4.“勤求博采著伤寒,功贯古今垂千世。辨证论治分六经,泽被中外惠万民。”这首诗适用于(D)
A.孔府孔庙 B.秦始皇陵
C.霍去病墓 D.张仲景祠
5.与如图所示信息相关的是(C)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
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如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B)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众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徭役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组织能力
7.“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材料表明当时(A)
A.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B.宋代手工业的发达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劳动人民生活幸福
8.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C)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9.如表反映民族英雄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C)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A.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镇压边疆地区叛乱行为
C.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D.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10.被誉为“虎门销烟英雄”“八闽人民骄傲”的是(B)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严复
11.《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C)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1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一项法令规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项法令变革的内容属于(D)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 D.教育方面
13.如图所示情景直接体现了(C)
A.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B.北洋政府统治的终结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4.“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A.北伐的胜利进军 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C.秋收起义的受挫 D.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5.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6.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像如图一样的系列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B)
A.助人为乐精神 B.爱岗敬业精神
C.大庆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17.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维持严格的对华贸易管制,不但没有奏效反而使自己的对华利益损失巨大。因此,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材料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改变是基于(C)
A.国家实力 B.形势变化
C.国家利益 D.力量对比
18.开国大典阅兵曾被形象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但到国庆70周年大阅兵时,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较高。这表明我国(D)
A.人民军队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
B.对外开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C.军队发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D.军备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9.如图所示对联赞颂的是(D)
A.北平解放 B.西藏解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20.如图所示为古埃及文明象征,由此可见古埃及(C)
A.法老权力至上 B.科学技术发达
C.人民智慧无穷 D.文字符号神秘
21.22岁的男性公民格瓦达和他19岁的妹妹玛利亚住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一个小村庄,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A)
A.格瓦达因担任政府公职而获得津贴
B.他们都靠自己庄园的土地维持生活
C.兄妹两人一起参与国家行政事务的议事
D.格瓦达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22.达·芬奇和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分别通过图一、图二所示作品(B)
A.反对等级观念 B.表达人文思想
C.宣扬自由平等 D.否定宗教神学
23.据下表内容得出的主题是,法国(A)
法国儿童读本《法国史》(摘录)
大革命前 大革命后
国王是主权者。 社会平等不存在。 劳动自由不存在。 司法平等不存在 国民是主权者。 社会平等存在。 劳动自由存在。 司法平等存在
A.大革命的历史贡献 B.国王统而不治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司法影响深远
24.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D)
A.基本原理随实践不断调整
B.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25.日本明治政府大力兴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还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经营。这是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条件。材料表明,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利用(A)
A.国家力量 B.先进技术
C.财阀垄断 D.民间资本
26.如图是二战中某战役的图解。该战役(B)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的局面
C.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27.如图所示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首要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图案是(C)
28.到2013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这反映出(A)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C.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确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是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的分离。
——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1)材料中的“革命”是指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革命 (2分)
答:美国独立战争。
(2)你同意赵晓兰对“美国革命”的看法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同意;理由: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同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我同意她的看法。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目睹了失去民心的隋朝顷刻瓦解的事实,这使他获得了对人民历史作用的全新认识,为此他重新制定均田制,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减轻民众负担的租庸调法。为避免重蹈覆辙,建立起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群臣与皇帝间监督制约,既保障了唐初政治清明,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王佐《贞观之治的启示》
材料二 与唐朝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鸿胪寺中记载的有70余个,包括了日本、印度、高丽、大食、东罗马等,遍及亚欧大陆。来到长安的外国人,包括日本、印度、高丽、大食等派遣的使节;周围诸国多遣子侄入长安为质,以示友好;逐利而来的商人,长安西市的胡商至少有数千人……包括乐工、艺伎、昆仑奴等。随外国人来到长安的还有大量物品,如玛瑙、琥珀、婆罗树、郁金香、狮子、孔雀、葡萄酒、沉香、丁香、毛毯等。
——摘编自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名称。(4分)
答:原因:失去民心。治世名称: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特点。(4分)
答:特点: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多,地域广泛;来华的外国人身份复杂;物品种类丰富。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4分)
答:原因: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建立相互监督制衡机制;唐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时指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要适时结束,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扩大企业的权力,打破平均主义。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史称“北方谈话”。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总结:“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
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三 如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
特区的建立(1979-1986)》
材料四 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特区作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础,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摘编自刘利亚《论经济特区与中国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谈话”的意义。(4分)
答:由阶级斗争(或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阐述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重要的思想动员。(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在农业方面的相同之处。(2分)
答:相同之处:对农业政策的调整;重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关注农民、农业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
答:特点:点线面结合的开放格局;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逐步推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4分)
答:作用: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特区和内地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为港、澳顺利回归和祖国统一发挥了促进作用。
32.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新青年》的创立者。(2分)
答:陈独秀。
(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论述:19世纪60年代“师夷长技”反映的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反映的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民主共和”反映的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0世纪初“民主科学”反映的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
因此,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出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规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