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求同和团结”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求同存异”中 “同”和“异”的具体内涵,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时空观念:结合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对比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得出“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理解“万隆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问题导学
1.新中国刚成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是在何时提出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点、难点)
4.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遇到了什么困难
5.“求同存异”中“同”指什么 “异”指什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情况。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 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 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1953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 、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
时间、地点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
中国代表 率中国代表团参加
突出特点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外来破坏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 ,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中国智慧 ①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②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
深远影响 促进了会议的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前路艰难曲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摘编自《纽约每日新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的外交取得哪些成就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当时又面临怎样的困境。
【历史解释——和平政策问世】
材料三 (1953年)12月31日“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2)依据材料三指出,周恩来在当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外交原则 分析该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主要意义。
【史料实证——求同存异解围】
材料四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补充发言》
(3)材料四是周恩来在哪个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概括指出材料四中“同”和“异”的含义。
【历史解释】
易错易混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外交方针是“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这说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 )
A.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 D.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
2.(2022·天津期末)《中国共产党历史》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3.(2022·深圳南山期末)“亚非绝大多数国家近代以来都曾受过、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周恩来这样说的目的主要是 ( )
A.反对西方殖民主义 B.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指明亚非国家落后的根源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求同和团结”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求同存异”中 “同”和“异”的具体内涵,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时空观念:结合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对比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得出“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理解“万隆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问题导学
1.新中国刚成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是在何时提出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点、难点)
4.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遇到了什么困难
5.“求同存异”中“同”指什么 “异”指什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情况。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发展: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历史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中国代表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
突出特点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外来破坏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中国智慧 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
深远影响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前路艰难曲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摘编自《纽约每日新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的外交取得哪些成就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当时又面临怎样的困境。
答: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困境: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历史解释——和平政策问世】
材料三 (1953年)12月31日“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2)依据材料三指出,周恩来在当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外交原则 分析该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主要意义。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史料实证——求同存异解围】
材料四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补充发言》
(3)材料四是周恩来在哪个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概括指出材料四中“同”和“异”的含义。
答:会议: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特点: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同”:大多数国家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奴役;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异”: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历史解释】
易错易混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外交方针是“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这说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B)
A.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 D.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
2.(2022·天津期末)《中国共产党历史》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3.(2022·深圳南山期末)“亚非绝大多数国家近代以来都曾受过、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周恩来这样说的目的主要是 (C)
A.反对西方殖民主义 B.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指明亚非国家落后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