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为改变这一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空观念: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历史解释: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环境,知道“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及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通过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学习,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家国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问题导学
1.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目的和基本任务。
2.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重点)
3.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4.思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性质和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5.分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
4.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主要成就: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业 铁路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桥梁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意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选举领导:
国家主席 国家副主席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4.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引人注目的建设成就】
如图 1953-1957年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如表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 (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 (万吨) 6 600 13 100 98
棉纺织物 (亿米) 38.3 50.5 32
谷物 (万吨) 16 392 19 505 19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说明了“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持续增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原因:党中央正确布局;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苏联的帮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和平稳定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家国情怀——关注民生的新型宪法】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答:特点: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唯物史观——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原民盟主席张澜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这一政治制度的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时空观念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 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 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49年 9月 1954年 9月
地位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易错易混
1.“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不是已经“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更不是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的时代宣告结束。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2022·北京期末)如表呈现的是某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具体是 (B)
领域 主要成就
工业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西安电力等
交通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A.1949-1953年 B.1953-1957年 C.1956-1966年 D.1978-1992年
2.(2022·深圳光明期末)1954年,《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当晨雾还未消散时,街道上即出现了一队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的人群,他们走过到处挂着和贴着‘庆祝普选’标语的街道,到选举站去投票……”他们选出的是 (B)
A.劳动模范 B.人大代表 C.政协委员 D.共产党员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上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载体”,是我们国家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跨越与伟大创造。这里的制度载体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土地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为改变这一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空观念: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历史解释: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环境,知道“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及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通过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学习,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家国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问题导学
1.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目的和基本任务。
2.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重点)
3.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4.思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性质和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5.分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工业水平很低, 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有计划地进行 建设。
从 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业 铁路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公路 川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桥梁 1957年, 大桥建成
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年9月, 在北京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意义:以 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主席 国家副主席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引人注目的建设成就】
如图 1953-1957年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如表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 (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 (万吨) 6 600 13 100 98
棉纺织物 (亿米) 38.3 50.5 32
谷物 (万吨) 16 392 19 505 19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家国情怀——关注民生的新型宪法】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唯物史观——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原民盟主席张澜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这一政治制度的
时空观念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 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 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49年 9月 1954年 9月
地位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易错易混
1.“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不是已经“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更不是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的时代宣告结束。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2022·北京期末)如表呈现的是某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具体是 ( )
领域 主要成就
工业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西安电力等
交通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A.1949-1953年 B.1953-1957年 C.1956-1966年 D.1978-1992年
2.(2022·深圳光明期末)1954年,《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当晨雾还未消散时,街道上即出现了一队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的人群,他们走过到处挂着和贴着‘庆祝普选’标语的街道,到选举站去投票……”他们选出的是 ( )
A.劳动模范 B.人大代表 C.政协委员 D.共产党员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上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载体”,是我们国家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跨越与伟大创造。这里的制度载体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土地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