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09:34:41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   “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 它们成功研制的意义是什么 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历史解释:知道“两弹一星”中“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史料实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知道“两弹一星”精神,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问题导学
1.“两弹一星”指什么 指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时间。(重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重点)
3.列举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4.在农业和医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分别是谁 有哪些突出成就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
5.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6.文化事业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成就 (重点)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发展 成就 核弹 原子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导弹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地球 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代表 、钱学森等科学家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培育:20世纪70年代,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荣誉: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 ”。
(4)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 的新型有
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概况: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
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
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年 。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 ”的方针,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表现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等
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 的时代风貌的作品成果丰富,如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科技领先】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实行的哪两大战略工程 说明了什么问题
【家国情怀——“医食无忧”筑就匠人精神】
材料二
(2)请指出图一、图二人物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
【史料实证——寻根溯源】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如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历史解释】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唯物史观——科技进步】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技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2022·深圳光明期末)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反映我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 )
A.增强国防实力 B.加强国际交流
C.发展文教事业 D.促进经济建设
2.(2022·深圳龙岗期末)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1970年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20年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采集了月球土壤样本。由此得出的正确解释是( )
A.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B.中国科技普及成就显著
C.中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 D.航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3.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4.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如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高铁焊接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李保国。这些时代英雄共同的精神追求是( )
A.献身国防 B.科教救国 C.报效国家 D.消除贫困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   “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 它们成功研制的意义是什么 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历史解释:知道“两弹一星”中“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史料实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知道“两弹一星”精神,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问题导学
1.“两弹一星”指什么 指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时间。(重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重点)
3.列举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4.在农业和医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分别是谁 有哪些突出成就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
5.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6.文化事业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成就 (重点)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发展 成就 核弹 原子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地球 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代表 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荣誉: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4)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
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概况: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
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
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表现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等
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的作品成果丰富,如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科技领先】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实行的哪两大战略工程 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战略工程:“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
说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和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家国情怀——“医食无忧”筑就匠人精神】
材料二
(2)请指出图一、图二人物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
答:图一:籼型杂交水稻。图二:青蒿素。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
【史料实证——寻根溯源】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如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
【历史解释】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唯物史观——科技进步】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技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
思维构建
课堂演练                                  
1.(2022·深圳光明期末)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反映我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A)
A.增强国防实力 B.加强国际交流
C.发展文教事业 D.促进经济建设
2.(2022·深圳龙岗期末)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1970年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20年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采集了月球土壤样本。由此得出的正确解释是(A)
A.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B.中国科技普及成就显著
C.中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 D.航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3.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D)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4.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如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高铁焊接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李保国。这些时代英雄共同的精神追求是(C)
A.献身国防 B.科教救国 C.报效国家 D.消除贫困